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宏大而幽微生動而權威—— 試議《創(chuàng)作之傘》的獨特普法表達
來源:重慶晚報 | 程華  2024年04月26日20:34

由重慶市作協(xié)副主席李燕燕、中國文字著作權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張洪波合著的長篇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之傘——中國文字著作權保護紀事》(以下簡稱《創(chuàng)作之傘》),便是這樣一部集法律專業(yè)性與文學可讀性于一體的優(yōu)秀普法之作。

半年前,我研讀了這部由《啄木鳥》編輯部親自策劃的近二十萬字的長篇紀實作品,且是精讀。當時應《啄木鳥》編輯部邀約,由我采寫警方偵破的幾起新型侵犯著作權案件。對于正廣泛搜集資料的我,連載于2023年第10期、11期《啄木鳥》的《創(chuàng)作之傘》無異于“及時雨”:作品立足當代中國法治化進程和社會文明程度提升的宏大視野,全面詳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從立法醞釀、首次立法、頒布實施和三次修訂直至最新版本出臺的歷史進程,全景式勾勒出中國著作權保護的壯闊版圖,精準詮釋了《著作權法》所涵蓋的法律條文及對應釋義,且解讀了許多鮮為人知但十分重要的法律“冷知識”。譬如現(xiàn)今法律如何定性銷售盜版書籍等行為,侵犯著作權罪的涉罪標準,如何解決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著作權歸屬爭議,僅閱讀而未轉借、出租、銷售著作權人作品的行為是否構成違法等等。全書涉及圖書出版、法定許可、影視改編、抄襲剽竊、洗稿、合作作品、網(wǎng)絡轉載、版權交易等諸多版塊,既有針對表象的條分縷析,也有作者獨到的深度思考,堪稱一部權威的著作權保護教科書。

如此從主題到內容都應歸于“嚴肅”類的書,居然并不讓人感覺晦澀深奧,讀者被輕松代入并知悉大量原本“生僻”的法律專業(yè)知識。除作品結構巧妙、鋪陳合理、節(jié)奏跌宕之外,書中娓娓講述的大量公眾熟知或陌生的案(事)件,極大地增加了作品的可讀性、趣味性與感染力。開篇即引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爾克斯與著作權之間的故事:1990年10月,馬爾克斯受邀訪華期間,在書店里發(fā)現(xiàn)了大批自己從未授權在華銷售的《百年孤獨》。一場原本友好愉快的訪問,因盜版圖書的出現(xiàn)戛然終止,留給國人的除了汗顏、惋惜,還有深刻反思。

可喜的是,199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首部《著作權法》正式施行,填補了我國在著作權保護領域的立法空白,標志著我國的知識產(chǎn)權民事法律漸趨完備。1997年3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訂案首次將“侵犯知識產(chǎn)權罪”作為一個獨立犯罪類別作出規(guī)定,從此加大了對包括侵犯著作權在內的犯罪的打擊力度。

斗轉星移,《著作權法》自誕生至今已走過三十余個春秋。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中國保護著作權的決心更加堅定、舉措更加有力。2023年3月,浙江嘉興警方偵破一起特大侵犯著作權案,摧毀多條制售盜版書籍的黑色產(chǎn)業(yè)鏈,涉案金額達1.2億元,在查獲的盜版圖書中有大量易中天的暢銷書《曹操》。這位“苦盜版久矣”的著名學者,終于欣慰地笑了。

若說名家維權故事極易引起社會關注,那么普通作者的際遇必然激發(fā)更多共情。在尚未立法或修法之前,“侵權成本太低、維權成本太高”,明知作品被侵權卻維權無望,已成許多作者的無奈痛點:有因“專有出版權”歸屬紛爭而眼看著自己耗時多年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絕大部分收益“與己無關”的作者,有買到假書號而蒙受經(jīng)濟、名譽損失卻無法討回公道的出書人,有嘔心瀝血采寫的特稿被“洗稿”而維權無門的自由撰稿人……所幸隨著《著作權法》不斷修訂完善,辛苦創(chuàng)作的作者們終于有了維權的“利器”與底氣。一位因“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被侵犯而導致創(chuàng)作成果付諸東流的網(wǎng)絡作家,憤而訴諸法律,終獲賠償。心頭重燃希望的網(wǎng)絡作家們額手相慶,多年憋屈得以紓解:“那一晚,幾碗羊湯下肚,大家的身體是熱的,心也是熱的。”

以小見大的獨特視角、高度還原的敘事張力、充滿溫度的鮮活細節(jié)——這,的確很“李燕燕”。而嘗試以文學的形式實現(xiàn)大眾普法,此成功探索對于李燕燕已非首次:她關注聾啞弱勢人群的《無聲之辯》、講述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相關女性權益故事的《我的聲音,喚你回頭》等作品均引發(fā)各界高度關注,收獲不俗的社會反響。

這一次,眼光犀利的李燕燕將關注點落到了著作權保護領域。創(chuàng)新是民族發(fā)展的第一動力,保護著作權實乃保護民族的創(chuàng)造力,對于激勵全民族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國家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促進建設現(xiàn)代化經(jīng)濟體系、推動構建新發(fā)展格局具有重大意義。在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當今中國,如何提高全社會對著作權的重視和公眾的版權意識,讓大眾充分意識到著作權在滿足公眾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方面的特殊作用,確是一個亟待解答的現(xiàn)實課題。作為作品也曾屢遭侵權的作家,李燕燕起意創(chuàng)作一部貼近大眾、直面現(xiàn)實的普法文學作品。她的想法得到了身為國內權威版權專家張洪波的鼎力支持。

兩位在各自領域均追求極致的“狠角兒”就此強強聯(lián)手。一位是長期研究著作權保護的著名版權實務專家,以專業(yè)理論、法理解析和真實案例撐起《創(chuàng)作之傘》的骨架;一位是始終高度關注社會熱點、焦點、難點問題,近年來以非虛構寫作在國內文學界聲譽日隆的青年作家,憑借大量細致扎實的采訪、生動練達的筆觸,全方位賦予作品以血肉、溫度與表情。

盡管引史、考證、采訪、書寫的過程一波三折、充滿艱辛,但根植內心的情懷與責任感促使他們不問西東,奮筆書寫,終于在八個多月后成就了國內首部聚焦文字著作權保護的長篇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之傘》。

在研讀《創(chuàng)作之傘》的同時,筆者的采訪也在步步推進。通過采寫警方偵辦的侵犯著作權案件,筆者得以深入了解到各地警方為打擊侵權犯罪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也深刻感知到國家在保護知識產(chǎn)權方面的決心與力度。

毋庸諱言,中國著作權保護意識的樹立、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完善,還有一段艱難而漫長的路要走。但我們有理由相信:當更多公民知法、懂法、敬法、守法時,法律一定會真正抵達“秩序、安全、效益、公平、自由、正義”的價值目標。我想,這應該是作者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之傘》的初衷,也是這部作品所蘊含的最為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在此,亦祝賀《創(chuàng)作之傘》圖書單行本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