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寧雨《八月黍成》:察觀生命的成長方式
來源:河北工人報 | 蒲素平  2024年05月16日16:58

打開寧雨散文集《八月黍成》,撲面而來的是一種生命的滄桑和厚重感,一種樸素情感下的真和美,一種活在生活內(nèi)部的生動。

《說文》曰:“八月黍成,可為酎酒?!痹凇栋嗽率虺伞分校豢檬蜃?,一個生命。一棵黍子,孤立于眾多黍子之外,自我成長、成熟,接受風吹雨淋。作家寫一棵黍子,何嘗不是在寫一個人的生命歷程。我們說一篇文章寫出了生命的溫度,一定是作者賦予了筆下之物人性的溫暖和生動。看起來只是寫一個物,其實融入了人的情感和精神元素。

認識寧雨多年了,因平時讀她的作品比較多,對她寫作的品質(zhì),內(nèi)心有一種恒久的信任度。這次拿到新書《八月黍成》,并沒有急于從頭去讀,而是前翻后翻,左看右看,先察觀了書的個別章節(jié),檢驗她的寫作和語言模式是否與我內(nèi)心的觀點一致。寧雨是一個執(zhí)著寫作而心存“愛”的人,對文學有著自己的想法,這讓她一路走下去,越走越遠。她有一顆對生活無限熱愛之心,對事物的細膩感受之心。嬌小的身軀內(nèi)滿是滾燙之情和悲憫之心,使她的筆下生出綿綿不絕的詩意。她對自己走過的生命歷程不斷回望和反思,并由此向四下延展,在與萬物對齊的同時察觀萬物,察觀一種生命的成長方式和命運的感知方式。這一點,在《八月黍成》這本書中有著真摯的表達和再現(xiàn),這也是這本書的重要價值之一。

《八月黍成》共分“八月黍成”“小街敘事”“尋花”“一切安好如?!薄镑吟延洝蔽遢?。第一輯開端就是一篇與書同名,曾發(fā)于《光明日報》的長文《八月黍成》。當初發(fā)表時我曾細讀過,感受頗深?!笆蜃娱_花,不是讓人聞香的,如同一個好看的女子,眉眼身段長開了,就要為人妻,為人母,踏踏實實過日子。黍子開花,只是為了秀穗、結(jié)實?!边@段文字從某種意義說,就是為此書定的一種格調(diào):素樸、溫暖、細膩、活潑。第一輯由六篇長文組成,各自獨立又在氣息上貫通一體,不是單純記事抒情,有著作家的思考和追問,《一座倉架的信仰》《陽光下的虞美人》《大葦洼的鳥和面花》等,文字直接進入大地的內(nèi)部,進入生活的內(nèi)部,與時代對話,這一如葉芝所說的“我們所做所說所歌唱的一切,都來自同大地的接觸?!?/p>

第二輯“小街敘事”、第三輯“尋花”,多為碎筆、閑筆,表達起來更加松弛,寫出了生活的多姿和滋味,文章中流出了生活原有的汁液。不急躁,不氣餒,下雨就看雨,刮風就感受風,餓了就來一碗面,沒事了幾個老鄰居聊會兒天,自行車壞了,就找老敢夫妻修修。生活中沒有什么是過不去的,時間的鐘表滴滴答答走著。喜歡花草樹木,這大約是許多人的共同愛好,寫起來也更容易與讀者形成共情,使讀者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代入進去。但此類文章由于與生活靠得過近,又多是小題材、小視角,容易陷入一種庸常的表達,很難一下子跳出來。但寧雨用自己不急不緩的表達,寫出了生活的盎然之趣?!睹坊ㄒ分邪阎R性、生活性融為了一體;《紫藤夜語》趣味橫生、饒有滋味,使兩架紫藤樹成為省文聯(lián)院內(nèi)一處人文風景。第五輯“饕餮記”中無論是《粥還熱著》《饕餮記》《韭花帖》,還是《白露螞蚱肥》,無不猶如一碗麻辣燙,有關(guān)生活飲食的各種滋味雜陳其中,使原本平淡無奇的生活,頓時熱氣騰騰起來。所謂人間煙火,所謂世俗人間,大約便是如此吧。

第四輯“一切安好如?!?,是對故鄉(xiāng)的回望。作家在寫故鄉(xiāng)時,以回望的姿勢,以平靜的敘述呈現(xiàn)過去的生活,以達到對現(xiàn)在生活的察觀,使過去與此刻,歷史與現(xiàn)實形成一種深度糾纏,增加了文章內(nèi)質(zhì)的黏稠度,并以不動聲色的方式把我們引進對生命的反思之中。故鄉(xiāng)對于作家來說,有著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含義,作家的生命特質(zhì)來源于其濃重的生命底色和特殊的生存背景,以及作家持之以恒的追求,所以故鄉(xiāng)的生存背景,往往對一個作家在本質(zhì)的審美中產(chǎn)生意想不到、根深蒂固的作用,這也使作家寫起來更加有趣、真切?!稄囊活w蘑菇出發(fā)》中的汪洋恣意,一個文字就是一個密碼,郭莊的密碼,被作者緩緩打開,在一種敘述中抵達深刻?!独洗袒庇洝穼懙溃骸按笙泊蟊?,經(jīng)見得多了,一個人內(nèi)心就變得紋理粗大,耐壓耐受。一棵樹,見證了人間的悲歡離合,是不是也會比另外的樹早慧、多思、耐活”。在一種隱忍中表達出豐富,在一種敘述中表達出哲思?!帮L過去,時間會讓一切走向遺忘?!比碎g萬物,莫不是如此。故鄉(xiāng),不管是郵票一樣大小,還是天空一樣彌漫,都是我們內(nèi)心最親的存在,最難忘卻的疼。故鄉(xiāng)是酵母,不管作家用了隱喻還是白描,靈魂的營養(yǎng)液始終埋在故鄉(xiāng)親人的身旁。這就是理論家常說的,在寫作中,看一個作家的走向,就看其精神來處和思想去處。也就是說,一個作家的隱語通道,必是掩藏在他的精神來處,所有秘語,必有底背,而他的思想去處,就是在精神底背之上的行走、蔓延、繁殖的結(jié)果,這大約是一個作家最終呈現(xiàn)出什么樣文本的依據(jù)所在吧。

縱觀《八月黍成》的文字品質(zhì),呈現(xiàn)了寧雨語言的一貫特色:自然、素樸、寧靜。行文如春天的河水緩緩而出,有著泥土的氣息。在流淌中,不時打一個漩,使文章極具趣味性。好語言應(yīng)該像河水一樣,流到哪里就濕潤到哪里,使那里的草木茂盛,連那里的空氣都變好了,讓人覺得舒服。在這一點上,寧雨在不斷實踐著、行進著。這也保證了《八月黍成》這本書自然親切,又有趣有味,耐品耐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