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休養(yǎng)時的林徽因
上世紀(jì)三十年代林徽因在西山
林徽因曾于1931年、1932年和1935年春天,三次到香山來青軒休養(yǎng)。她在這個青山碧水、鳥語花香、空氣新鮮、充滿野趣的皇家園林休養(yǎng),別有一番滋味和情懷。
尤其是前兩次休養(yǎng),不但使她的病體得以較快好轉(zhuǎn),而且還給了她神奇的靈感和激情,抒寫出十余篇膾炙人口、為人傳誦的詩歌、小說、散文以及富有美感的專業(yè)論文。根據(jù)《林徽因》《記憶中的林徽因》(回憶錄)《情若蓮花的女子》《蓮燈微光里的夢》以及《林徽因經(jīng)典全集》等著作,后人可以知道林徽因當(dāng)年休養(yǎng)時的那段悠然歲月。
1931年春,林徽因在丈夫梁思成的護送下,來到香山的來青軒休養(yǎng)。來青軒,位于香山寺北側(cè),建在依崖疊石之上。登軒四望青翠萬狀,故稱來青,它始建于明朝,坐西面東。下臨絕壁,憑欄東望,可見芙蓉十里,千頃稻浪,玉泉山和萬壽山盡收眼底。康、乾二位皇帝,都非常喜歡此地風(fēng)景,多次光顧。康熙皇帝題寫有“普照乾坤”匾及楹聯(lián)一副,并賦詩兩首予以贊誦。乾隆皇帝在位時,將此處列入靜宜園(香山)二十八景之一,親書“來青軒”懸于殿檐,并寫下數(shù)十首詩。
在來青軒居住時,林徽因?qū)懗霾簧僦脑娢摹?/p>
據(jù)林徽因堂弟回憶,“林徽因?qū)懺姸嘣谕砩?,每逢此時她會穿上一身白色的睡袍,焚起一炷清香,在雅致的花瓶里插上幾枝鮮花,在窗明幾凈的小屋里低眉寫詩?!?/p>
山中的夜晚靜謐空靈,清幽淡雅,會給她帶來寧靜的心緒,怡然的心態(tài),使她靈感勃發(fā)。在第一次到香山休養(yǎng)的半年里,她就抒寫了九首詩和一篇小說。包括《誰愛這不息的變幻》《激昂》《一首桃花》《仍然》《那一晚》《深夜里聽到樂聲》《笑》等。其中,最為人們稱頌的是《笑》《一首桃花》和《那一晚》等。先來欣賞《笑》這首詩:
笑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邊渾圓的漩渦。
艷麗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貝齒的閃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風(fēng)的輕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發(fā),
散亂的挨著她耳朵。
輕軟如同花影,
癢癢的甜蜜
涌進了你的心窩。
那是笑——詩的笑,畫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整首詩用了一連串的比喻,把一位年輕女子的笑描寫得繪聲繪色、甜美傳神。詩句清新婉麗,韻律感強,富有音樂美。詩人陳夢家贊嘆道;“這是一首難得的好詩!”
在我看來,詩中這位年輕女子的笑,其實就是林徽因的笑。那年,她剛27歲,年輕美麗,宛如一朵蓮花,風(fēng)姿綽約。
《一首桃花》的背后還有一段故事。林徽因在來青軒休養(yǎng)期間,常有朋友來探望她,來者都是名家。有徐志摩、沈從文、冰心、凌淑華、金岳霖、張溪若等。一次,徐志摩、張溪若等人來看望林徽因,她高興極了,與朋友品茗暢談,還興沖沖地帶領(lǐng)大家登上半山亭,觀賞香山二十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御碑,繼而又暢游了森玉笏。一路上大家有說有笑,侃侃而談。約一個多小時又順路回到來青軒,繼續(xù)品茶。在臨分別時,徐志摩向林徽因索詩,林徽因就將近來抒寫的新作——《一首桃花》詩吟誦給大家。當(dāng)林徽因剛剛吟完,他們就異口同聲地贊嘆“好詩,好詩!”大詩人徐志摩稍沉思片刻,又真誠地稱贊道:“美酒般的清醇,泉水般的流暢……”
林徽因來香山休養(yǎng),轉(zhuǎn)眼間已到了夏天。此時,她的身體慢慢得到了恢復(fù),雙目也重現(xiàn)昔日的神氣。除了寫詩、閱讀,接見朋友外,還常與梁思成出去沿著曲折的山路散步。
一日,梁思成怕她看書寫作累著,就拉著她走出來青軒去散步。初夏的美景,令林徽因陶醉其中。她越走越快,雙顏紅潤,滿臉笑意,快樂無比,當(dāng)她正要爬山坡時,被梁思成拉住了。他擔(dān)心夫人出汗著涼,于是雇來趕驢的腳夫,與夫人各騎一頭毛驢,徐徐前行。沿路有寺廟、亭閣、樓臺,還有怪怪的奇石,如圖畫般地點綴在山谷間。她望著此景,聽著山中鳥蟲的啼鳴,油然生出許多遐想。
幾天之后,她便揮毫寫出《山中一個夏夜》《深夜里聽到樂聲》和《情愿》等詩。在《山中一個夏夜》的詩中,林徽因描繪了香山夏夜的情景。她聽到了“滿山的全躡著腳”的風(fēng)聲;“石頭”歌唱的聲音;“鳴蟲”歌吟的聲音、“蟲鳴織成一片寂靜,像垂下的帳幔”、夏日的山林好像睡著了,“幽香四下里浮散。黑影枕著黑影,默默的無聲,夜的靜,卻有夜的耳在聽”……
九月二十九日,林徽因在香山休養(yǎng)半年之后,身體得到完全恢復(fù),梁思成把夫人、岳母和女兒接回城里。不久,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到中國營造學(xué)社供職。梁思成任法式部主任,林徽因為營造學(xué)社“校理”,共同為中國古建筑研究、搜集資料,到全國各地進行實地考察,一下子忙碌起來。
回城工作不到一年的時間,林徽因的老病又復(fù)發(fā)了,只好于1932年春,再次回到香山休養(yǎng)。
林徽因此次回到香山休養(yǎng),雖然地方依舊,景色依舊,朋友往來依舊,但她的心卻少了昔日的平靜與雅致。因為她的好朋友徐志摩,在1931年11月19日不幸遇難離開人世。她將懷念化為音符,抒寫成詩《別丟掉》——林徽因希望他到了那個世界,仍然要保存真誠、真實。
林徽因為了排除悲哀,很快投入了她所熱愛的建筑研究事業(yè)。剛進夏天,她就和梁思成從休養(yǎng)之地出發(fā)去臥佛寺、八大處等地考察我國古代建筑的狀況,之后發(fā)表了《平郊建筑雜錄》一文。
在臥佛寺,他們詳細考察了它的建筑格局。臥佛寺的布局不是通常的“四合頭”結(jié)構(gòu),分為前后幾進院子,而是從山門開始由左右兩條游廊貫穿全寺。這是唐宋時期才有的布局。
兩人向寺院里走去,正巧碰見了寺院的智寬和尚,便同他攀談起來。梁思成告訴智寬和尚:“這個寺是全北平唯一的一處唐代布局的寺院,應(yīng)當(dāng)提請游人注意,妥善加以保護才是。”
智寬和尚聽了梁思成說的“保護”二字,他無奈地搖搖頭,接著就把整個寺院以及寺院里個別建筑遭到毀壞的情況一一訴說出來:此寺在前任主持下,為了錢租給了基督青年會,許多地方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觀音堂前的水池成為基督青年會的游泳池,池塘四周的白石欄桿被拆下來,疊在池邊做了入池的臺階。聽智寬和尚說完,梁思成夫婦感到驚異和無奈。
后來,梁思成夫婦倆又去了八大處、杏子口(即現(xiàn)在杏石口)。在杏子口三座佛翕旁,他們辨認佛翕上斑駁的字跡,有的是金朝的,有的是元代的,都是七八百年前的遺物。
林徽因從八大處回到來青軒后,眼前總是浮現(xiàn)出在杏子口看到的情景,她寫下了著名的抒情詩《蓮燈》。
林徽因的一生有一半時間與病魔作著頑強的斗爭,即便在臥床以及生活非常艱苦的時期,她仍然為其所愛的建筑學(xué)不倦地工作著、奮斗著。在研究建筑藝術(shù)之余,她又以明亮的精神之火,寫就一首首詩歌、一篇篇小說……誠如哲學(xué)家金岳霖和鄧以蟄兩位教授題寫的挽聯(lián)所言: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