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中短篇,釋放劇集發(fā)展的內驅力
在我國,電視劇走上熒屏是從短篇電視劇開始的。1958年,全劇只有20多分鐘的《一口菜餅子》拉開了國產電視劇發(fā)展的序幕。在此后長達20余年的時間里,中國熒屏是短篇電視劇的天下。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中央電視臺播出了9集電視連續(xù)劇《敵營十八年》,從此改變了短篇電視劇一統(tǒng)熒屏的局面。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快速崛起,中短篇電視劇因其篇幅短小,其排播與商業(yè)化方面都存在一定難度,其占有量日益萎縮。近期,《我的阿勒泰》《新生》等一大批優(yōu)質中短篇劇集火熱出圈,各大平臺也競相入局中短篇劇集賽道,這讓我們再次看到了中短篇劇集的不俗魅力。本報特刊發(fā)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中國視協(xié)理論評論專委會副會長盧蓉文章,探討在發(fā)展新質生產力的今天,中短篇劇集創(chuàng)作該走向何方?
——編 者
近期,一批形制上乘、體量短小的國產劇陸續(xù)播出并收獲熱烈收視反響,不僅讓中國電視劇發(fā)展史上消失多年的中短篇形態(tài)重新回到觀眾視野,更帶著嶄新的表現形式和美學氣質登場,刷新了熒屏氣象,生機活力撲面而至。
新的傳播環(huán)境和接受習慣的改變讓短視頻市場走俏的同時,也催生了長視頻更靈活的品類定制。繼八集《我的阿勒泰》掀起現象級熱議高潮之后,各大網絡平臺醞釀已久的中短篇劇集相繼發(fā)力,目前正在接力的新一輪“懸疑劇場”,幾乎都是十集左右的體量。這一載著“創(chuàng)品牌”使命、同時也是競爭最“內卷”的商業(yè)賽道,幾乎集合了各家年輕而新銳的創(chuàng)作團隊,充實的備播劇目形成奮楫爭流的景象。網絡劇《新生》便是其中之一。該劇由優(yōu)酷、伴山(上海)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5月6日起在優(yōu)酷及優(yōu)酷海外平臺上線,5月7日在流媒體平臺奈飛上線,播出覆蓋了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作為懸疑推理劇,《新生》故事的開端并無案件發(fā)生,隨劇情展開,現實中隱而未露的一連串詐騙案件才逐漸浮出水面:五個本不相關的人被一個人物“費可”連環(huán)行騙,遭遇了金錢、身心、情感的慘重損失。前五集里,五個人的口述描繪出詐騙犯主人公費可是個相貌出眾、高智商、高情商的行騙者。自第六集故事反轉,在女主人公、記者何姍的引導下,每一個“受害人”其實都在撒謊和欺騙,為了各自私利和立場,隱藏了詐騙案的真相。至此,多人講述的“故事拼圖”形成了鮮明的辨識度,在類似“羅生門”的主題下,廣泛的社會議題、現實屬性得以涌現。
不同于以往題材視野,費可“高段位”的詐騙行為發(fā)生在當今社會多數人群中間,暢行于中產、上流社會群落。高考舞弊、重組家庭、名校生頭銜、官二代、金融“老鼠倉”、交易婚姻、企業(yè)主投機、出軌情人……廣泛的日常生活中,普通人身上的各種投機心態(tài)、詐騙誘因一一顯影。費可的經歷,除了一部分源于他幼時家境遭遇所扭曲的人性,另一部分源于不可信的人際交往。從繼母、陳樹發(fā)、程浩、甚至辦假證的小喬,行騙的起點是每個人都認為費可有利用的價值,對他進行利用,然后才引燃了費可加倍強烈的報復性詐騙。他針對每個人的特定需求或欲望,量身打造不同的“騙術”,建立起受害者的信任后,再利用這份信任為自己服務,并不考慮這樣做的后果和對受害者情感的傷害,以至于發(fā)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故事洞穿了人性潛在的自私、虛偽、投機、無節(jié)制的欲望,讓觀眾一步步看出劇中人物心里沒有節(jié)制的私欲、投機取巧心理,是整個連鎖詐騙網的真正的起爆點,由此具有強烈而廣泛的人性觀照與警示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劇中包含的強烈的人心孤島意象、人際交往的險境、人性欲望的失控狀態(tài),暗含著商業(yè)化、城市化進程中的深刻變化和對現代人精神危機的反思。故事多維度、立體地描繪出被欲望圍獵、吞噬的人性;相應地,鏡頭呈現出都市社會特有的異化感和孤獨感。畫面反復出現的孤島形象,還有最后暴風雨中的游艇、黑色的大海,逃生和求救的人們身處欲望的險境,投機、欺詐、加害和利用,引出不斷疊加的風暴,最終在道德和良知的捶打中,有的人落荒而去,有的人完成救贖與新生。故事以一種當代版都市人性奇譚的形式,隱約釋放出現代派文藝拒絕簡單模仿生活,尋求新的表現手法捕捉生活復雜性的嘗試。
把敘述從故事、人物、現實朝向社會心理、人性迷宮,乃至哲學反思上做牽引,讓我們不由想起之前《漫長的季節(jié)》《平原上的摩西》《隱秘的角落》等系列作品,這些新穎而個性特征鮮明的故事在豐富了現實題材表達的同時,都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思想探問和新的美學嘗試?;赝缙谥袊娨暿罚卸唐娨晞膩砭鸵运枷牒托问降膶嶒炐?、先鋒性為行業(yè)開先。我們今天依然記得《南行記》《今夜有暴風雪》《女記者的畫外音》《希波克拉底誓言》等20世紀80年代中短篇電視劇為中國電視藝術的開拓和語言更新貢獻的勇氣和功績。
在發(fā)展新質生產力的今天,由商業(yè)題材起家,亮點陸續(xù)顯現的中短篇懸疑推理劇,專業(yè)化、技術化日益成熟,風格化、作家化特征日益明顯,對現實的勘探、對人性的表現日益深化。其成長軌跡再次顯示出文藝實踐領域,文藝思想及其美學品質的提升是發(fā)展的關鍵。無論選取的空間形象是密室、小鎮(zhèn),還是大都市,創(chuàng)作者都要有能力面對并處理好當代文藝實踐的現實性與假定性的共生、審美性與思想性的交匯。無論是來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本格推理,還是發(fā)展至今的社會推理,它們從形式到內容都在走向開闊和復雜,從暢銷讀物邁向文學創(chuàng)作的進階背后,其實質是創(chuàng)作的現實深度、文化價值、美學品格上升的表現。
放眼同期全球市場,十集以內的迷你劇幾乎是高品質劇集的聚集區(qū)和行業(yè)拿獎俱樂部,它們的生產及傳播活力很大程度上標注出當代西方文藝思潮的趨勢與動向。之前HBO限定劇《東城夢魘》用“小鎮(zhèn)人際”的迷局,延續(xù)了愈合沉疴的文化思考;《人生切割術》用科幻懸疑的形式對西方社會系統(tǒng)造成的個體傷害進行??率健凹夹g批判”;今年4月新播的《謎探休格》呈現沉浸式解密歷程,故事形式難以用傳統(tǒng)類型界定……數智時代的社會巨變帶來前所未有的存在感變化,傳統(tǒng)價值觀正在經歷裂變與重建,文藝創(chuàng)作要有足夠的能力跟進現代生活的復雜演進。作為活力充沛的文藝先鋒,中短篇劇集創(chuàng)作應把握好新的發(fā)展契機,努力貢獻新的美學思想,大膽創(chuàng)新藝術形式,激發(fā)更有智慧的故事想象,以此來對話我們今天置身其中的、變動不居的世界。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中國視協(xié)理論評論專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