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不該被冷落的《日下舊聞》
來源:北京晚報 | 楊良志  2024年06月12日09:13

這兩年在地安門內(nèi)的雁翅樓搞北京中軸線和“舊書新知”的講座,鄰近的幾條胡同也就順帶著多走了幾趟:油漆作胡同、米糧庫胡同、慈慧殿胡同、黃化門胡同……從黃化門胡同進(jìn)西口往東行,不禁想起了約三十年前,隨大個子鄭爾康(鄭振鐸公子)串胡同聽他講的事。上世紀(jì)50年代文化部的宿舍就在胡同中間路北,他記得最清楚的是爸爸的書房,老木頭的書架子高近屋頂,書架前一小梯供登上取書。文物局的幾位老人如謝辰生、羅哲文等都在這院。鄭振鐸的大書架,前些年已送往他家鄉(xiāng)福建長樂的紀(jì)念館了,讓北京愛書人少了一點兒念想。

我們再往東走,東板橋、酒醋局,再往前就臨近東黃城根了,知道康熙時的大文士朱彝尊的賜居就在這一區(qū)域的,但一時竟尋不到,地面上似乎也沒有什么標(biāo)示。黃化門(當(dāng)年叫黃瓦門,從地安門東、西的皇城墻護(hù)衛(wèi)著地安門內(nèi)大街,往南直抵景山后街一線,曾筑有紅墻黃瓦的皇城墻,墻上開豁口通胡同,則曰黃瓦門)地段北邊是地安門往東、西延出的舊皇城之北墻,東邊是舊皇城的東墻,玉河南流的水道都攬在東皇城墻內(nèi),即嵩祝寺、騎河樓、東安門這一拉溜。得賜居(皇上安排的住所)黃瓦門內(nèi),這絕不簡單??滴醵辏?681年)前后,朱彝尊任《明史》纂修官,記皇上起居注,入直乾清門里的南書房……那是他仕途上的高光時刻??滴醵辏?684年)他遷居至宣武門外香爐營頭條至五條南側(cè)的海波寺(后稱海北寺、海柏寺,諧音耳)靜心著書,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刻書《日下舊聞》出版。

海波寺的住處叫“古藤書屋”,朱彝尊在自作詩《騰笑集》的序中稱這里“庭有藤二本,檉柳一株,旁帖湖石三五,可以坐客賦詩”,是讀書人最愜意的樣子。他在書屋的后面建一涼亭,因為后來他在家鄉(xiāng)建的“曝書亭”聞名于世,官家和民間也往往移名于古藤書屋,干脆也把這涼亭統(tǒng)稱曝書亭。

在黃化門找不到朱彝尊的舊跡,我后來也曾到宣武門外香爐營一帶去尋找。香爐營頭條還在,但它南邊的二條……五條沒有了;香爐營東巷還在,但它的西巷(那里曾有毛澤東的老師和朋友黎錦熙的家)沒有了。香爐營地段南邊曾有著名的永光寺(民國聞人夏仁虎居所,他是大家都知道的林海音的岳父)僅剩下一個永光東街的地名了。從香爐營頭條到永光東街這一大塊地域內(nèi),巍巍然匍匐著一個巨大的樓盤,康熙時期的什么海波寺啊,古藤書屋啊,都被環(huán)繞在這個樓盤的心臟部位,外有森嚴(yán)的保安阻擋,內(nèi)有紅色的建筑圍擋隔絕,你是斷斷到不得其近稍稍一睹的!我不禁動念,如果打算借著古藤書屋的舊址,開一個全國性的朱彝尊研討會,大房產(chǎn)商能夠“網(wǎng)開一面”嗎?

他經(jīng)手編的書為《日下舊聞》:日下,即日頭之下、天子腳下,是京師之地域;舊聞,往昔之聞見,見之于歷史記錄、舊書典籍。朱彝尊是具有這個條件的。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家下旨在各地征求版本、始編《四庫全書》時,乾隆就點名說“昆山徐氏之傳是樓,常熟錢氏之述古堂,嘉興項氏之天籟閣、朱氏之曝書亭,杭州趙氏之小山堂,寧波范氏之天一閣”,皆天下藏書最富之家。有人記錄古藤書屋時期朱氏藏書三萬余冊,等他歸鄉(xiāng)曝書亭則坐擁書城八萬冊。如此豐贍的藏儲,是他輯錄“舊聞”的信息基礎(chǔ)、物質(zhì)條件。還需要人的氣質(zhì)類型、智力條件。與朱彝尊同在翰墨院任職的大學(xué)者高士奇為《日下舊聞》寫序,稱贊道:“竹垞博極群書,晝則歷郊野,摩碑碣,問父老……夕則篝燈散佚,馳騁古今……故其書大無不該,細(xì)無不析”,留下這么高的評價。

有研究北京古籍的學(xué)者稱:高士奇倒是有編著《日下舊聞》這類綜合性大書的雄心與能力,但是他整日價隨侍皇帝左右,無數(shù)次地轎過金鰲玉蝀橋,他寫《金鰲退食筆記》詳記宮廷建筑、苑中景物足堪良任,但讓他寫郊坰、京畿,他是無論如何不能了。同時代人顧炎武,學(xué)問也相當(dāng)了得,他拒不受康熙之招撫,不仕新朝,所以難得入禁宮一窺真貌,他寫出了《昌平山水記》和《京東考古錄》是他一步步踏訪所得彌足珍貴,然而他也不能成就《日下舊聞》這樣的綜合巨構(gòu)。歷史就是這樣,朱彝尊學(xué)問上有能力,資料上有儲備,又具有窮根究底、艱難考察的頑韌,所以《日下舊聞》只能由他出,而不是別個之手。

《日下舊聞》大體上是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刊成面世的。書成之后,在讀書人中形成了相當(dāng)規(guī)模的漣漪效應(yīng),從皇帝佬兒到眾臣百官,遇須查詢即在《日下舊聞》中尋找比勘,幾成讀書人的時尚。這種情況豈能想當(dāng)然漫說?請看我舉一例。

故事是在《日下舊聞》面世的三百多年之后——2014年12月,北京的保利國際拍賣公司拍出了一件驚世巨跡,清弘歷帝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御書《北海白塔山記》:應(yīng)該是計有《白塔山總記》《塔山東面記》《塔山南面記》《塔山西面記》《塔山北面記》五卷的,原存北海白塔山永安寺內(nèi),在后來的變亂中散入社會。時光流逝了二百多年,2001年中國嘉德一次拍賣會上,某藏家購得了《塔山西面記》,2004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他又購入《白塔山總記》,之后又在歐洲、日本買《南面記》、《北面記》(五卷手跡中尚缺《東面記》),結(jié)果這次在保利拍出1.1億元的天價!

難道拍《北海白塔山記》與《日下舊聞》有關(guān)系嗎?

有!

請看:

在《北海白塔山總記》中,乾隆說:“山四面皆有景”,“昔《春明夢馀錄》《日下舊聞》所載”。

《塔山東面記》中寫,“四面之景始畢成”,“視《春明夢馀錄》《日下舊聞》所載有過之無不及矣”。

《南面記》中則留下了“考《日下舊聞》,山頂為廣寒殿”的記錄。

說明了什么?

《日下舊聞》印出在1688年,乾隆寫《白塔山記》在1773年。即使書出在自己爺爺?shù)妮厓荷?,即使?zhǔn)確算起來那已是85年前的出版物了,然而我們可以想見,《日下舊聞》仍是宮廷架幾上的必置書,皇上每每尋索、查校的必讀書。有人翻檢過乾隆的詩集,說他寫詩作注時,提起《日下舊聞》來是常見事。

但是,也可以這么說:當(dāng)乾隆一再拿《日下舊聞》引用的時候,他心里也正糾結(jié)著呢。為什么?他1736年登基,二三十年后趁著國力強盛在京城內(nèi)外到處大興土木,豎碣立碑刻詩題詞,他只憾自己的文采不得錄入史籍啊。于是1773年——也即是他寫《北海白塔山記》那一年,下諭開設(shè)《四庫全書》修纂,對《日下舊聞》加了一個“考”字的“欽定”工程,由于敏中、英廉、劉墉、和珅等一眾高官領(lǐng)銜宣布開工。大約十年辛苦經(jīng)營,乾隆五十年(1785年)《日下舊聞考》印成,這一回乾隆自己的詩文盡得登入啦。

1981年10月,《日下舊聞考》以“五色斑斕”的點讀本(見5月17日)排校出版,堪稱是這部書面世二百年來一大蝶變。后來各種印本次第推出,一種說法逐漸為普遍接受:《日下舊聞》四十二卷,《日下舊聞考》一百六十卷,后是前的近四倍,后者自是大而全,“前浪”不屑看了。是這樣的嗎?在北京,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都有《日下舊聞》的康熙本,借起來讀,終歸不方便。2015年上海博古齋拍賣公司的秋拍上,“上海市圖書館”一部作“交換”用的“註銷本”上拍,我把它買了回來,次年春,我拿著這部書去見當(dāng)年主持《日下舊聞考》出版的原北京古籍出版社的總編輯趙洛先生?!罢f《日下舊聞考》出,《日下舊聞》則不值得出,未細(xì)究,想當(dāng)然耳?!薄霸凵绲馁Y源庫中,有乾隆版的《考》,無康熙版的《日下舊聞》啊?!薄凹词褂小度障屡f聞》一下子找瞿兌之、左笑鴻、于杰那樣的標(biāo)點者,也不容易!”這是趙老交談的主要意思,他主張:《北京古籍叢書》是個大筐,其內(nèi)的收儲,不厭其多,只恐其少。有機會把《日下舊聞》也付之新印是件大好事情。趙老已經(jīng)逝世五年了。我們期待著這一愿望早日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