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做一本與漓江生態(tài)保護有關的書,圓我曾經(jīng)的夢 ——《江如練》編輯手記
來源:新華出版社 | 梁文春  2024年06月28日12:18

與《江如練》這本書結緣,于我是件意外的事兒,也是種奇妙的緣分。

這本書讓我想起了高中時候曾經(jīng)有過的夢想。

我的母校北海中學當時每年都有“國際學生交換計劃”。2005年從加拿大來了一批跟我們同齡的高中生,但他們明顯比我們成熟多了,我認識了Andre等好幾個朋友。我還帶他們到三中路黃李記嘗試了北海本土化自帶叉燒的螺螄粉。當時在這些加拿大的交換生當中,帶隊的是一個胖胖的圓乎乎的老師,他叫啥名字,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想不起來了,姑且叫他Adam吧。我印象中的Adam總是穿著紅色、灰色的T恤,平易近人,總是和學生打成一片。Adam把橄欖球帶來了我們學校,跟我們年級的男生一塊玩。有一天,在操場上,他問我有什么樣的夢想,將來想從事什么樣的職業(yè),我用蹩腳的英語回答他說,想從事與環(huán)保有關的職業(yè)。他說那我應該選擇理科,不應該選擇文科。那時候在這個問題上,“這話我沒法接”。我也沒有想得很清楚,只知道經(jīng)歷了多番掙扎,只因喜歡文學,最后還是選擇了文科。

后來讀了大學、考了研究生,來出版社工作了。當年的那個小小的愿望早已不知被遺忘在歲月的什么角落里了。

2022年年底,我接到了一個項目的任務,要策劃出版一本與漓江生態(tài)保護有關的長篇報告文學。雖然任務很重,但內(nèi)心卻泛起了一絲絲的波瀾,好像冥冥之中,又喚醒了我曾經(jīng)有過的夢想。當年之所以有那樣的想法是因為某天在雜志上看見了關于《寂靜的春天》這本書的介紹,以及一些與環(huán)保信息相關的報道,對內(nèi)心的觸動還是挺大的。如果能做一本與生態(tài)保護有關的圖書,某種意義上也是在圓我曾經(jīng)的夢了。這也幾乎成了我的信念,讓我得以在接下來展開的工作中克服了重重的困難。

確定了選題的方向之后,接下來就是篩選作者,與作者商量創(chuàng)作的思路,走選題申報流程。經(jīng)過了半年的前期準備之后,2023年6月5日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終于在“山水閱讀節(jié)”的首發(fā)儀式上,正式與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任林舉先生簽了約。

任老師前兩次來桂林都一波三折,4月初任老師來到了廣西,由于飛機上的空調(diào)太冷了,一下飛機就發(fā)燒了。第二次從長春到桂林,由于沒有直達的飛機,只能從北京轉機,當時因為天氣的緣故,一再延誤,一再改簽,任老師硬是被迫在飛機上待了整整12個小時。接下來的整個調(diào)研行程,時間緊迫,任老師更是在南方的三伏天里吃遍了舟車勞頓的苦。在整個調(diào)研過程中,我全程協(xié)助任老師進行深度的田野調(diào)查,負責任老師采訪的行程安排。

《江如練》在創(chuàng)作上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的選題。它要為一條河流作傳,應該從什么樣的角度切入,如何才能真實地反映一條河流的歷史文化以及生態(tài)修復的情況等,是非常有難度的。正所謂萬事開頭難。從千頭萬緒中理出一條思路,著實不易。漓江的生態(tài)修復治理,是一項非常龐雜、難度系數(shù)非常高的工程,這一項工程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森林的生態(tài)保護與修復、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工業(yè)污染與生活污水的治理、水庫的保護、保護生態(tài)與國計民生之間的矛盾應該如何解決等現(xiàn)實的問題,涉及面非常廣、非常龐雜。

調(diào)研工作剛開始的時候困難重重,但我們很快得到了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宣傳部、桂林市委宣傳部以及桂林市各單位的大力支持,我們的調(diào)研工作才得以順利地展開。當時“桂林通”黃珊虎老師也提供了大量的線索和幫助。我根據(jù)任老師的需要為他收集了大量的文獻,也根據(jù)他的創(chuàng)作思路反復跟他溝通,從而制定采訪的路線。我們的采訪線索先是從一個個行政部門的走訪中摸索出來的,再根據(jù)他們提供的線索和幫助下到基層調(diào)研。由于時間緊迫,采訪任務非常重,工作強度也非常大。有時候一天跑不同縣城不同的村落可以跑個四五百公里的車程,有時早上五點出發(fā)到晚上十點才回到酒店。我們實際采訪的人員有百余名,由于作品篇幅有限,實際寫出來的人物有六十余名。按照任老師的原話,如果把我們采訪的所有的故事都寫下來,預計能寫到五十至八十萬字。

在我們的調(diào)研工作中,接觸到很多生態(tài)修復與保護的基層工作者,如保護漓江源頭貓兒山的管護員、漓管委的執(zhí)法隊長等,一線的工作者大都瘦削、黝黑。貓兒山的管護員跟我們說,有時候衛(wèi)星地圖上探測出山上某些地方溫度過高,可能存在火災的隱患,為了排查原因,他們要連夜巡山,徒步十幾公里,直到排查出隱患的所在之地。有時候聯(lián)合森林公安與盜獵野生動植物的不法分子斗智斗勇而連夜埋伏在山林里,直到將不法分子繩之以法。他們經(jīng)常十幾二十天才回一次家,常年都住在山上簡陋的管護所里。很難想象,他們一直奔波在生態(tài)保護的前線,天天日曬雨淋,吃過很多苦,流過很多汗水,鞋也跑爛很多雙,一直為建設這座美麗的城市而默默付出,我們喝著清澈安全的水,欣賞著美麗的風景,但很少有人看得見他們的辛勞。那一刻我的內(nèi)心是復雜的,衷心希望我們這本書的出版能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些平凡而又可敬的基層工作者,這些在歷史中沉默的“大多數(shù)”,正是他們造就了歲月靜好的盛世。

作家的使命就是真實地記錄當下的社會生活。我們這次的調(diào)研工作,感覺任老師就像是“記憶”的收集者,收集著散落在歲月里的不曾被注意到的記憶。這些記憶有著豐富的個人經(jīng)驗、情感體驗和空間記憶。每個個體的經(jīng)歷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采訪過的人,有畫家,有民宿老板,有攝影師,有村支書,有船長,有船家人后代,有靈渠研究專家,每個人心中的漓江記憶也是不一樣的。任老師將他們刻在骨子里的關于漓江的記憶寫進了《江如練》中。在后期的書稿修改中,我也反復跟任老師溝通,要將他們生命中有溫度的細節(jié)寫出來。如兩位船家老人上岸之后,把船的木板鋪在家中,那樣,每天走在木板上,就跟過去生活在漓江上的歲月有了隱秘的關聯(lián)、身體的關聯(lián)。書中每一個人的故事講述的都是漓江的不同側面,唯一相同的是,他們的情感都烙上了關于這條河流的印記,這條河流已經(jīng)流淌在他們的血液里,流淌在他們的呼吸中,流淌在他們的生命里,這是他們的故鄉(xiāng),也是他們精神依托之所在。

在調(diào)研工作之前,曾有一段時間,我常和好友去參加戶外愛好者組織的徒步漓江的戶外運動。這些戶外愛好者來自社會的不同階層,但在山水面前,所有人都拋去了身上背負的社會身份,只是一個流連于山水的純粹的自然人,享受著“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純粹的快樂。在戶外愛好者的隊伍中,也有些沉默寡言的人,也許他們生活中遭遇了難以跨越的創(chuàng)傷,心中有著難以言說的隱痛,但在山水中,那清澈的河流和郁郁蔥蔥的山林,一直在療愈著他們的內(nèi)心。

也許,這就是環(huán)保的意義所在,我們的河山不僅滋養(yǎng)著我們的物質(zhì)生活,也滋養(yǎng)著我們的精神生活。那條名叫“漓江”的河流,早已成為我們?nèi)松豢煞指畹囊徊糠帧?/p>

(作者梁文春,系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