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連綿沙丘到天然氧吧 ——馬西林場的變遷
一
我不知道該怎么敘述這個故事,也不清楚這個故事的跨度用多長時間為好?面對這個故事,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
五月中旬的一天,置身這片林海當中,我深受震撼。那挺拔的林木,林下葳蕤的艾草,毛白楊凝望遠方的姿態(tài),桑葚子淡淡的甘甜,空氣中直達肺部的負氧離子……
馬西林場,這座在莘縣黃河故道的荒漠中崛起的林海,以天然氧吧的面孔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這數(shù)十年前的荒漠景象截然不同。數(shù)十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蕪之地,數(shù)十年后的今天,這里已經化作林海,成為天然氧吧。
黃河在聊城這片土地上曾六次改道,僅莘縣就有多達四次,這是怎樣的一種慘狀?每次改道究竟殃及多少百姓?我一直沒有清晰的概念,也難以想象那番景象。這又造成了多大面積土地的荒漠?我更是一片毫無頭緒。然而,文字中清楚地記載著這個數(shù)字是30.7024萬畝,相當于莘縣面積的14.46%。這個數(shù)字在當今時代一定會令人目瞪口呆,可在當時的聊城莘縣人看來,并不驚訝,甚至很是陌然。當時的莘縣人大多數(shù)生活在風沙肆虐的黃河故道之上,那里寸草不生,環(huán)境惡劣,人們的生活苦不堪言。
建國初期,為了改善村民們的生活狀態(tài),政府建立了國營王奉苗圃。十多年后,1963年6月13日,經山東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將國營王奉苗圃改為“國營山東省莘縣王奉林場”。當時,職工僅有26人,房屋15間,水井6眼,馬車2輛,大牲畜8頭。這樣的家當在當今社會,根本無法開展防風治沙工作,頂多算是小打小鬧。可在當時,人們懷著“人定勝天”的信念,抱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決心,拉開了防風治沙的帷幕。那個叫王西岐的主任帶著二十六名職工和附近的村民毅然投身于漫漫黃沙之中。
眼前的沙丘猶如小山一樣一座連著一座,近乎二三百座綿延不絕,它們大多長一百多米至二百米,寬七八十米至一百米,這般沙丘山,看似綿延溫軟,實則暗藏殺機。當?shù)厝藷o奈地稱它們?yōu)椤榜橊劮濉保劣诰唧w緣由,沒有人說的清楚。總之,這一峰連著一峰的沙丘占據(jù)了黃河故道的大部分區(qū)域。而僅靠馬西林場的幾十個人以及周邊的群眾去平整,這究竟需要耗費多長時間?無人知曉,也無從知曉。大家只是抱著防風治沙的堅定信念,走進沙丘之中日夜奮戰(zhàn),平沙、引水、栽樹、育苗。男人們頭包毛巾,女人們系好頭巾,一條舊繩扎在腰間,盡量使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然而,風沙還是見縫插針地鉆進衣縫,毫無忌憚地拍打著治沙人的身軀,瘋狂地尋找著它們的棲息之所,急切地想要結束隨風漂泊的日子。
原本農作物已經扎根生長,看著那綠油油的青苗,農民們開始期盼四五個月后的豐收景象。怎料一場風沙襲來,青苗連根拔起,眨眼的工夫,那滿載希望的青苗便消逝得無影無蹤,連同水渠一同掩埋在黃沙之下。日夜苦戰(zhàn)的勞動成果,就這么祭奠了大地。
面對這樣的春天,農民們悲痛欲絕、欲哭無淚,只得重新啟航,繼續(xù)投身于防風治沙之業(yè)、引水育苗之舉。希望,再度鋪開,又再度消散,在這連綿起伏的風沙地上,想要收獲一茬農作物,究竟是何等的艱難?
沙,不得不治,勢在必治!
國營王奉林場的成立和治沙防風林帶構想的提出,無疑給連青苗都保不住的農民們提出了新的策略,他們也領悟到了唯有栽好樹,才能種好苗,栽好樹就能抵御風沙肆虐,只有阻止風沙肆虐農田,青苗才能穩(wěn)固根基,從而順應季節(jié)茁壯成長。
有了這般認識,農民們開始積極響應林場提出來的防風治沙號召,參與到林場展開的防風治沙項目中,并在這些項目的參與中改善生活。防風治沙就此成為林場的主要目標。
二
莘縣國營馬西林場位于莘縣西北部,地處馬頰河以西,縱貫大王寨、王奉和張魯三個鎮(zhèn),南北延伸約6公里,東西寬達1.2公里,場處于正中心位置。其經營總面積達10855.5畝,有林地面積10355.75畝,其中公益林面積2981.7畝,森林覆蓋率高達93.4%,涵蓋34科52屬78種樹木。
如此清晰的介紹,讓大家得以認識馬西林場的全貌,那就是滿目青翠的樹木,葳蕤的林下作物,一片充滿希望、滿載豐收的土地。翻閱馬西林場的歷史,我們不得不感慨它的發(fā)展,同時也感激來自多方的助力,尤其是來自世界糧食計劃署的幫助。
世界糧食計劃署(英文縮寫WFP),是聯(lián)合國系統(tǒng)中向低收入、發(fā)展中國家提供無償糧食援助的機構。自1979年至1985年底,該署已承諾和批準給予我國37個糧食援助項目,總額高達4億美元。目前,我國已成為該署的主要受援國之一。中國2606—1項目便是WFP援助我國項目之一,歷經七年,在莘縣這片土地上得以實施并完成。
此項目的落實和實施,為馬西林場注入了新的內涵。1982年11月中國2606-1項目一期工程開啟,莘縣共造林2730公頃;1985年12月10日,二期工程批準開工,至1989年10月竣工,該工程涉及莘縣5個鄉(xiāng)鎮(zhèn)、68個村,共造林3800公頃。至此,該項目莘縣部分共計造林6530公頃,占莘縣面積的4.6%,占馬西沙區(qū)總面積的25.4%。
這究竟是多大的一片土地,我腦海中一點兒概念都沒有,眼前所見卻是前后左右的一望無際。春天,是一望無際的碧綠;夏天,是遮天蔽日的青翠;秋天,是看不到邊的秋黃;冬天,則是沒有盡頭的格子狀林帶。馬西林場雖說僅占莘縣面積的0.005%,可它讓整個莘縣人都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濃濃綠蔭。
有人在調研文章中明確地寫到,這個項目的落實,首先對土地資源進行了開發(fā),從曾經的沙丘連綿、雜草叢生,變?yōu)槿缃竦牡貏萜教?、林網交織;其次,擴充了林業(yè)資源,使之成為山東省大面積楊樹豐產林基地之一,蓄積了豐富的木材。再次,推動了農牧業(yè)的全方位發(fā)展。目前,百里醒目的防護林帶,有效控制了風沙危害,改善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為農業(yè)的高產穩(wěn)產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曾經的黃河故道開始了植樹造林、興修水利等活動,全然展現(xiàn)出良田的模樣和林帶的風景。其還起到了示范樣板的作用,推動了全區(qū)乃至全省的造林綠化工作,徹底改變了項目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為經濟發(fā)展筑牢了堅實的基礎。由原來的“黃沙蔽天日,飛鳥無棲樹”,演變成莘縣西部的一道綠色屏障,構筑起了一座綠色長城,帶動了馬西地區(qū)五業(yè)并舉、六畜興旺。如此巨大的轉變,讓長期在溫飽線上掙扎的莘縣人民擺脫了貧困,朝著幸福的日子大步邁進。
同時,這個項目的推行,發(fā)揮了顯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原本只是單純種糧,如今開始造林,連綿沙丘便在種糧造林中的進程中慢慢蛻變,直至變成一片綠蔭。
馬西林場,完成了一次長時間、跨年度的華麗蛻變。
三
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前前的宋任窮,還是改革開放后的孔繁森,他們的血脈中都流淌著魯西人獨有的特質——不屈不撓、吃苦耐勞。相隔數(shù)十年的兩人,都在這片土地上尋找過信念,拋灑過熱血。宋任窮帶領冀魯根據(jù)地的民眾跟日本侵略者進行了大大小小多達13000多場的戰(zhàn)斗,斃傷日軍12000余人,端掉敵據(jù)點、炮樓310個,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新中國成立后,他作為“兩彈一星”主要開拓領導者之一,奮戰(zhàn)直至生命的盡頭。莘縣人為傳頌他的光輝事跡,在他戰(zhàn)斗過的地方建立了宋任窮紀念館??追鄙瓰榱瞬貐^(qū)人民的情誼和發(fā)展,曾兩度進藏,最終罹難阿里,魂歸藏區(qū)。2020年,聊城市委、市政府啟動了孔繁森精神黨性教育基地建設工作,并在全市范圍內確定了首批10個現(xiàn)場教學點,莘縣作為孔繁森工作過的地方,占據(jù)了6個。
宋任窮和孔繁森,原本兩人毫無交集,可在莘縣魯西這片土地上,都留下了他們奮戰(zhàn)的足跡和人生的佳話,一個是抗擊日寇,一個是援助藏區(qū)。
新中國成立后,這片土地的治理和恢復成為聊城市委和市政府首先考慮的問題,于是便有了王奉苗圃基地。等到1962年時,王奉苗圃基地育苗面積達2907.9畝,并更名為王奉林場。為進一步治理沙荒、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1980年7月,依據(jù)省計委《關于國營王奉林場擴建計劃任務書的批復》意見,從周邊毗鄰村莊新征沙荒地8005畝,土地面積擴大到10912.9畝,定名為“國營山東省莘縣馬西林場”,開始大面積植樹造林,治理沙荒,改善生態(tài)。
2000年,“國營山東省莘縣馬西林場”更名為“莘縣國有馬西林場”,并沿用至今。
站在孔繁森紀念林前,望著那一根根昂揚挺拔的毛白楊,我的腦海中浮現(xiàn)出孔繁森書記——這名優(yōu)秀共產黨員奔波在馬西林場和藏族人家的身影,還有那些奔波在馬西林場和藏族人家中的故事,一時間不禁有些恍惚,甚至懷疑這一棵棵樹就是他為人民、為這兩片熱土做的件件好事、樁樁幸事。莘縣人與其說是為了紀念這名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而種下了這片樹,倒不如說是為了銘記他的那些光輝事跡而種下了這片樹。
站在馬西林場的毛白楊樹下,回想起這兩個人的故事,回想起發(fā)生在這片土地上的往事:硝煙彌漫的抗戰(zhàn)烽火和日夜兼程的抗風治沙身影,我忍不住感慨萬千……宋任窮主任和孔繁森書記兩人的光輝事跡值得我們頌揚,魯西人民不屈不饒的奮斗精神更值得我們頌揚。
四
無絮楊樹“中雄1號”和美洲黑楊良種的推廣,為馬西林場增添了新的顏色。僅2023年,就建設了150畝的示范林、10畝的良種繁育圃,帶動周邊社會營造無絮楊達300畝。為降低森林火災風險,林區(qū)翻耕林地三年內累計達3.5萬余畝,僅2024年上半年,翻耕林地就超過7000余畝。
這無疑是馬西林場新的景致,高聳挺拔的毛白楊依然林矗立在道路兩側、田地四周,守護著農田中的麥苗。在令人煩惱的春風里,毛白楊飄出的楊絮將會越來越少,或許有那么一天,隨著“中雄1號”和美洲黑楊的廣泛推廣,楊絮或將徹底消失。馬西林場的空氣會變得越發(fā)純凈,天地會變得越發(fā)干凈。與此同時,隨著流蘇樹木的栽種以及林下經濟的發(fā)展,馬西林場的風景將會越發(fā)多姿多彩。
至于2021年7月11日的那場龍卷風,很快就會成為一段往事。盡管它將5000畝的樹木席卷一空,但并沒有摧毀莘縣人征服自然災害的堅定決心。僅僅過去兩年,在龍卷風肆虐過的土地上,已經生長出一株株的樹木,毛白楊、流蘇、紫葉李、黑楊、刺槐等等,它們宛如一位位忠誠的衛(wèi)士,挺立在這片土地上,將這片曾經荒漠化的不毛之地變成了魯西的綠洲。
馬西林場,歷經三代人70年的守望,成片的林帶已經屹立于蒼穹之下。它們在防風固沙、涵養(yǎng)水源、吸煙滯塵、固碳釋氧、凈化大氣、美化環(huán)境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同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也實現(xiàn)了質的提升,在預防風沙災害等方面具備了保障性的措施。
行走在馬西林場,我們不僅聽到了紅色故事,目睹了林業(yè)人和農民共同防風治沙、同心協(xié)力的身影,同時也能在林場轄區(qū)看到將生活的希望和平凡的愛情根植于30畝沙土地上的農民。正是這些普通人的堅守,馬西林場才有了數(shù)十年的華麗蛻變,從黃沙漫天的不毛之地成為了如今的天然氧吧。
來自青藏高原的我,唯一能表達對這片土地敬畏之心的方式,便是大口地呼吸、深深地呼吸,讓負氧離子含量極高的空氣沁入心脾,讓長期處于缺氧狀態(tài)的五臟六腑得以徹底放松,從而療愈身體的微癢和心情的煩悶。
馬西林場,這個在黃河故道上崛起的天然氧吧,將會種下更多的故事,并使之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