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的紅塵隱匿著節(jié)義衷腸
1
如果不是接觸了“非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工作,我并不理解廟會與祀神的真正意義。在我所受的教育中,“子不語怪力亂神”,唯物主義根深蒂固的觀念讓我對神佛敬而遠之,很少去推想諸神的源頭。接觸“非遺”保護后我才明白:神像并非全是虛無。民間紀念的神壇,供奉的往往是真正的英雄,飽含著人們對社會正義久遠而熱切的褒揚。
2023年元宵,我在朋友圈看到一段直播視頻,第一次知道瑞金綿江邊有一種叫攀燈的民俗。稻草捆扎在一丈余長的竿子上,像直挺挺的黃龍。鄉(xiāng)民排成了長長的隊列,手邊都持有一根長長的稻草竿子。有的扛著,有的握著,有的提著,竿子一端煙火正紅,濃煙翻滾。從正月初一的晚上起,綿江邊這個叫新院的村落,一支支大號的火把綿延不絕,卷起喧囂的紅塵,從村場到田野,從小路到公路,從野外到祠堂,在夜幕中形成壯觀的長龍。
比人還高的稻草竿子,似燈彩又不像燈彩,似火把又不是火把。有著竹篙的樣子,有時候稱之為竹篙燈。但有的時候又叫它攀燈。攀燈其實不是草燈的名稱,而是舞燈的活動。攀燈,在客家話中,其實是把燈竿往地上甩打,像打連枷一樣反復撲打大地。攀燈的時候,燈主一邊揮燈,一邊祈福,向神明祈求五谷豐登,也可以為親人祈求平安、健康、順遂。攀燈的愿語像門楣上的紅紙黑字,是世代相傳的吉利和喜慶。
壯觀的攀燈,引發(fā)我的好奇。經(jīng)打聽,才知道這種罕見的客家習俗源自明代一次朝廷的褒獎。瑞金葉坪土地平曠,是贛閩邊際群山環(huán)抱的小盆地,素有“糧倉”之稱?!叭陜刹皇?,還有余糧下贛州”,俗語中這份底氣,就是憑著土地的稟賦。鐘氏子孫在綿江邊的新院村聚族而居,谷物繁茂,果物壯實,自然的恩賜造就了村民的勤勞與實誠。有一次,朝廷向這個村子征收軍糧,鄉(xiāng)民們把最好的谷子交了上去,分量充足,谷粒飽滿??吹胶駥嵔瘘S的谷子,官員仿佛看到了客家人的一片丹心,深為感動,上奏朝廷。于是,三位村民受邀,代表鄉(xiāng)親們進朝接受表彰。
然而,三個壯實的鄉(xiāng)民從京城受表彰回來,并沒有帶回金銀財寶或別的什么貴重物品,只帶回幾幅神像。他們向鄉(xiāng)親們解釋,在琳瑯滿目的財富之中,他們看中了一幅廟會的圖畫,畫上神明慈祥、村民歡騰。于是他們謝絕了貴重的財寶,只希望為家鄉(xiāng)找到永久的護佑,帶回了這幅塑造了神明與太平的好畫。
2
迎回朝廷所賜,村民把紙畫供在宗祠,如畫中景象所示,開啟了有信仰的生活。他們塑造了神像,供在了廳堂。每年到了正月初一到十五,村民老老少少就要到宗祠里,對著神像祈福許愿,期盼五谷豐登、風調(diào)雨順。后來,鄉(xiāng)民覺得祈福的方式過于簡單,于是又到田野扎起稻草,燃起火把,揮舞竹竿,釋放心頭漲涌的喜悅,向天地神明表達狂歡和感恩。經(jīng)年累月,村子里的神像遺失,但攀燈的習俗,卻隨著祀神的慣例因循繁衍,相傳至今。盡管正月天氣有時雨水漣漣,擋不住人們攀燈的熱情。到了年前,家家戶戶都準備好了一支長竹竿,秋收時曬干留存的稻草,野外的松毛。捆扎的竹竿燈放在屋檐下,像是天龍下凡,等待喜慶的節(jié)日。大年初一開始,家家戶戶派出持燈者,領著孩子,扛著草竿,到祠堂集中取號。到了元宵佳節(jié)的晚上,夜幕降臨,一支支草龍依號列隊,絡繹不絕,前往村外的土地廟取火。點燃之后,到村場和田野繞行。經(jīng)過住宅和豬圈時,就開展攀燈,往地上甩打燈把,一邊撲打一邊念念有詞,向著大地和神明禱告。
在新時代,盡管村子已有豐富的文化娛樂,但鄉(xiāng)民仍然熱衷于參與這項古老的民俗,對攀燈樂此不疲。每到元宵之夜,綿江邊的這個村子突然涌現(xiàn)壯觀的人間煙火,展開生動的人神對話。這項源自先祖的紀念,正是迎春接福的時節(jié),新院的鄉(xiāng)民沒有像其他村落一樣抬神游神,而是用攀燈的方式表達愿景。神明在上,火龍在野,而先祖的忠義之心,在每位鄉(xiāng)民的胸膛中跳動。
同樣,我曾為瑞金九堡密溪古村的東平王廟會感到驚訝:那些稱之為“樣神”的活動,原來紀念的不是天上的神仙,而是歷史的英雄,比如李自成,比如張巡。每到正月,招展的王者之旗,巡游的抬神隊伍,莊重的舞臺演出,繁榮的小攤經(jīng)濟,在密溪這座古老的客家村落,祠堂與神廟開始呼應,凡夫與英雄開始對話,五尊神像深度牽引全村老少的目光,鄉(xiāng)民在對歷史的緬懷中演繹現(xiàn)實的慶典。這就是瑞金相傳久遠的東平王廟會。廟會出動的五座神像,核心就是唐朝“安史之亂”時睢陽的守將、被稱作“東平王”的張巡。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東平王張巡,就是文天祥《正氣歌》中塑造的寧死不降的唐朝英雄?!盀閺堫£桚X,為顏常山舌”,在詩篇中千古流傳的正氣,同樣在贛南的客家村落里以廟會的形式落地生根。唐朝天寶年間,安祿山起兵反唐,張巡、許遠、南霽云等將領合兵堅守睢陽,堅守數(shù)月壯烈犧牲。千百年來,紀念英雄的神廟遍布大江南北,作為傳承中原文化的客家村落,密溪以完整的民俗形態(tài)接住了來自唐朝的正氣。
3
為英雄建廟,讓正氣傳承,這是客家人安身立命的方式。密溪,這座瑞金城北25公里的江西歷史文化名村,以繁復的古祠和優(yōu)美的山川環(huán)拱著東平王廟。廟坐落于村落東邊,始建于明末清初,原與文運閣遙相對應,歷經(jīng)百代屹立至今。宏偉氣派的廟內(nèi),正中供奉的是張巡、許遠、南霽云等諸神,華光菩薩和谷神為兩邊配神。據(jù)《密溪羅氏六修族譜》記載,東平王廟建成后籌捐了田地、財物作為廟產(chǎn)維持運轉(zhuǎn),每年八月中秋進行朝拜,正月初十至十六舉行的廟會更是把東平王朝拜推到高潮。
據(jù)了解,密溪的東平王廟會,包括祠堂接神、唱戲娛神、燒船送神三個階段,程式緊密而又松緩,氣氛熱鬧而又莊重,與迎春接福的年俗互相推動。廟會流傳久遠、歷久彌新,與密溪古村一起生生不息,吸引廣大民眾和游客積極參與。娛樂與教化并行不悖,歷史與現(xiàn)實交相輝映,祀神與祭祖相得益彰。敬仰英雄和正氣的鄉(xiāng)民們,皆從廟會中找到了獨特的精神寄托。
我不由想起家鄉(xiāng)梅江邊另一座福主廟——劉公廟。劉氏三兄弟為了協(xié)助岳飛剿匪深入虎穴,勝利之后遇害身亡,村民為此在梅江邊多處建廟紀念,每到四五月份就要唱戲娛神,為此叫禾苗戲。戲中有神,戲中有人,這種唱戲的廟會,源遠流長,直到今天仍然大為興盛。在瑞林鎮(zhèn)瑞紅村廖村小組,我瞻仰過這座小廟,不知道廟中的神像原來是人,直到我在一份資料中讀到《劉公廟碑》才恍然大悟。這就是我自小熟悉的神,離我最近的神。
雖然熱鬧的紅塵中,人們漸漸對廟會的本義少有深究,而偏愛俗世和市井,但廟會中熱鬧的紅塵,廟會顯現(xiàn)的繁榮與和平,正是英雄犧牲的價值所在。人們敬畏神明,本是源于英雄崇拜,也是健康的社會心理。
在熱鬧的廟會中,祀神的儀式放大神壇,教化往往與娛樂并行。廟會,是神壇的延續(xù)和伸展,加入了俗世的情節(jié),讓高高的神走近了凡夫俗子,更有了親民的色彩。
客家人來到瑞金,傳播新的文明,又不斷吸收文明。從王陽明駐節(jié)瑞金傳播心學,到陳熾著書立說倡導維新;從綿江中學接納南昌起義部隊播下的革命火種,到歡慶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創(chuàng)建,忠義節(jié)氣一直是瑞金客家文化的核心。而這種忠義節(jié)氣,也體現(xiàn)在英雄崇拜中,寄寓在神壇紀念中。文天祥在贛南勤王,瑞金黃柏鄉(xiāng)一個叫直坑的村子,兩百多名青年參加義軍,文天祥為此感動地賜了四個字——志節(jié)亢厲。
呼喚英雄,盼望英雄,學習英雄。熱鬧的廟會背后,原來隱藏著人間的節(jié)義和衷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