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深深眷戀》: 物象接力 精神傳承
近期上映的《深深眷戀》改編自山西右玉威遠大隊黨支部書記毛永寬同志生前致力于建設“塞上綠洲”的真實事跡。作為一部重點現實題材電影,以精準且富有感染力的筆觸,細致描繪了“種樹瘋子”王國林扛著一把鐵鍬帶領當地民眾在極端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下,齊心協(xié)力治沙造林,積極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故事。該片不僅是對右玉人民堅韌不拔、迎難而上精神的崇高禮贊,更是一部以右玉精神為內核,深入揭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守望的宏大史詩。
影片聚焦人與“鐵鍬”這一勞作工具之間深厚且不可分割的聯系,通過敘述者的多重視角,深刻揭示了“鐵鍬”的多層審美意蘊。其不僅是種樹的具象勞動工具,是父輩與子輩情感交流的物化載體,更是右玉精神的代際傳承,在右玉地域文化中承載著豐富的精神意蘊與價值內涵。不同以往的宏大敘事,影片以王國林一家人為敘事切口,細膩展現不同生命個體的日常生活圖景,用鐵鍬“種樹”是外化的行為動作,而內里則是每一個右玉人對這片熱土的珍視與守護。
電影伊始,狂風裹挾著沙塵,肆虐于這片貧瘠的土地。年少的王國林身高未及手中的鐵鍬,便與父親并肩站在風沙之中,目睹著眼前的荒蕪與貧瘠。在那一刻,他毅然接過父親手中的鐵鍬,內心深處種下了堅定的信念——要將腳下這片土地變成“塞上綠洲”。自此,那把從父親手中接過的鐵鍬,便成為王國林堅定不移的信仰。他時刻扛著這把鐵鍬,用它一遍又一遍地鏟土、種樹,循環(huán)往復,不辭辛勞。盡管被當地人戲稱為“種樹瘋子”,但身為大隊支部書記的王國林,卻從未動搖過自己的初心。他將全部心血傾注于種樹這一事業(yè),無論遭遇狂風還是暴雨,始終堅守在樹苗旁,守護著每一株綠色的生命。在兒子王樹苗的“抓周禮”上,小家伙徑直向刻有“國林”名字的鐵鍬爬去,緊緊握住。在這一幕中,“鐵鍬”成為右玉精神的符號隱喻,展現王家三代人對種樹的執(zhí)著與傳承,更彰顯了他們對綠洲之境的無限向往。在王國林的祭奠儀式上,為了延續(xù)他的志向與心愿,妻子張春梅為其制作了一把“紙鍬”,這把“鍬”是對王國林“種樹瘋子”的呼應,是對他未竟之志的堅守和傳承,更是“久久為功,利在長遠”理念的具象化體現。
作為一部描繪右玉生態(tài)發(fā)展歷程的影片,由“黃沙”到“綠林”的轉變實質上反映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現實考量。影片對綠水青山的向往,并未僅停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上,而是深入展現了個體與群體在生態(tài)保護中所發(fā)揮的積極力量。這種因時間縱深感而獲得的人文內涵讓該電影突破了“生態(tài)電影”的表達方式,并借用“鐵鍬”這一視覺符號的能指與所指的斷裂,讓敘事功能得到擴寫,獲得了傳遞綠色生態(tài)理念的情感價值。這種對于自然美與人性美的凝結,完美契合“美麗中國”的理念,不僅讓影片構建出完整且深入的生態(tài)文化表意體系,更彰顯出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生生不息的偉大精神力量。
《深深眷戀》深刻體現出右玉人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堅守,以及“人定勝天”信念的堅信。這種追求生態(tài)自然的精神譜系,正是源于幾代右玉人民跨越重重阻礙,賡續(xù)接力,方得鑄就從0.3%到57%植被覆蓋率的綠洲奇跡?!皹涞拿臀业拿沁B在一起的”“樹會老,我也會老,但是我老不過樹,就把命交給樹吧”,簡潔而深刻的臺詞展現了數代右玉人矢志不渝治理黃沙、改造生存環(huán)境的熱忱與執(zhí)著。這種由個體到群體,從歷史到當下的藝術處理,超越“種樹”的表層敘事,深入情感敘事的機理,挖掘深藏其中的精神力量與情感蘊藉。因此,“鐵鍬”所傳遞的,并非僅僅是以身作則,更是踔厲奮發(fā)、勇毅前行的崇高使命;所承載的,亦非僅是堅忍不拔的勞動精神,更是守護家園、共筑綠色未來的神圣責任。
(作者系山西大學文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