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從“山地客家”到“濱??图摇?/em> ——評《深圳(龍崗):濱??图覉D文志》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溫秋圓  2024年07月16日14:19

深圳,這座昔日的邊陲小鎮(zhèn),如今已崛起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其背后的歷史長河中,隱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濱海客家奮斗史。他們來自四面八方,帶著夢想和信念,在這片熱土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

濱??图?,這一特殊的族群,是深圳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安縣建縣450年的歷史中,“濱海客家”的故事就延續(xù)了300多年。

深圳的前身寶安縣,又叫新安縣,歷經(jīng)沿革變易,直至明萬歷元年(1573年),取名“革故鼎新,去危為安”之意,設(shè)立新安縣,迄今有450年。歷史上,新安縣行政區(qū)域包含今深圳大部分區(qū)域及香港全境,原有四個民系雜處,廣府、客家、福佬與疍家人,其中客家人與廣府人占人口的90%以上。清初“遷海復界”事件發(fā)生后,大量閩粵贛尤其是廣東梅州、惠州等地客家人向新安、歸善(今龍崗)等沿海地區(qū)遷徙,形成“濱海客家”族群,距今已有300多年。

由楊宏海與楊耀林、安國強、呂莉四位學者聯(lián)袂創(chuàng)作的《深圳(龍崗):濱??图覉D文志》(以下簡稱《濱??图摇罚┮粫?,是對客家人從山地來到濱海深圳開基立業(yè)、艱苦奮斗歷程的系統(tǒng)梳理,讓人得以一窺濱??图业奈幕?。該書以翔實的史料和考證為基礎(chǔ),從理論分析、遷徙路線、典型故事、客僑文化、人文脈絡(luò)、建筑特色和民俗風情七個維度,書寫了一部深圳濱海客家艱苦卓絕、命運不屈的奮斗史,建構(gòu)起獨特的濱??图覍W科體系,是研究深圳濱??图覍W的重要學術(shù)成果。

作為深圳首部權(quán)威解讀本土客家文化的學術(shù)著作,《濱??图摇窂那宕斑w海復界”事件切入,介紹了自康熙八年(1669年)深圳地區(qū)正式復界開始,濱海客家人300多年的開辟史和40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史,梳理出“復界墾殖、九龍海戰(zhàn)、李朗開放、庚子首義、東縱抗日、蛇口試管”等重大歷史事件,挖掘出眾多重要歷史人物的事跡。在書中,讀者可看到為深圳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的客家人物。比如,白手起家、艱苦奮斗、共歷數(shù)十年打造巍峨壯麗“鶴湖新居”的創(chuàng)業(yè)英雄羅瑞鳳;面對侵略者奮起反擊、打贏鴉片戰(zhàn)爭前哨戰(zhàn)的抗英勇士賴恩爵;傳承崇文重教傳統(tǒng),以讀書成才,成為林學泰斗、教育名家的凌道揚;參加孫中山指揮的三洲田起義、勇當義軍元帥、視死如歸的反清義士黃福;領(lǐng)導東縱痛擊日寇,參與深港聯(lián)手實行“文化大營救”的東縱英雄曾生;率先以蛇口作為試管,勇于先行先試的改革先驅(qū)袁庚,等等。展示了新安建縣之后,尤其是因“復界招墾”形成“濱??图摇币詠砩钲诳图业貐^(qū)彌足珍貴的人文歷史。

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濱海客家300多年的歲月長河中依然熠熠生輝。由此,鶴湖新居、大鵬所城、李朗老村、虔貞學堂、三洲田村、坪山馬巒村、東江縱隊紀念館、陽臺山勝利大營救紀念碑、曾生故居、陳煙橋故居、海上世界袁庚銅像等文化地標得以留存在深圳這片土地,向世人展示深圳歷史的“地脈”“人脈”與“文脈”,娓娓道來深圳客家人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研究一個地方的文化,要研究這個地方的人。而研究這個地方的人,最后是要研究這個地方人的精神及其蘊含的文化價值,這恰恰是這種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所在。翻閱此書之際,不由在想,濱海客家人,越過五大洲,跨過三百年,創(chuàng)造了開放包容、開拓創(chuàng)新、堅韌頑強的文化精神,這正是濱海客家文化的核心價值。也許,深度挖掘濱??图宜N含的人文精神內(nèi)涵,才是這本書的生命力所在。

客家人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南遷漢族移民群體中的一支,是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影響最深遠的漢族民系之一。長期以來,由于客家人“逢山必住客,無客不住山”的特點,“山地客家”成為“客家學”研究主流,而“耕讀傳家、勤儉持家、吃苦耐勞、孝梯忠信、崇先報本”等具有濃郁農(nóng)耕時代烙印的表達,也成為人們對“客家精神”的固定認知。

從學理的角度來說,客家文化研究已有很長一段歷史,取得了較大成就且在國際上頗有影響。然而,客家文化研究還沒有真正走進學術(shù)界的中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客家研究還沒有從理論和方法層面,為學術(shù)界提供更多的具有范式意義的學術(shù)概念。

著名歷史學家羅香林于20世紀30年代所著的《客家研究導論》等開創(chuàng)性著作,奠定了現(xiàn)代學術(shù)意義上的“客家學”。羅香林先生當年已注意到“遷海復界”帶來各地客家人“盛向濱海遷徙”的現(xiàn)象,但還來不及提出“濱??图摇钡母拍?。而客家人從山區(qū)來到濱海后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對此也還缺乏專門的研究。楊宏海敏銳地找到了一個觀察客家文化的新的角度,提出了“濱??图摇边@樣一個新的學術(shù)話語,為客家學研究開拓了新的領(lǐng)域。

2007年,楊宏海率先提出“濱??图摇备拍?,以此區(qū)別“客家搖籃”贛州、“客家祖地”龍巖、“世界客都”梅州等山地客家,揭示深圳“濱??图摇睔v史淵源與海洋文化特色。他帶領(lǐng)團隊以客家人聚居地龍崗為基地,深入采風問俗,收集資料,梳理探討了濱??图业臍v史淵源和遷徙路線,概括出濱??图阴r明的文化特質(zhì),不僅為深圳客家做文化定位,同時也為“客家學”提供了新的學術(shù)增長點。

楊宏海認為,所謂“濱??图摇?,是指歷史上從閩粵贛聚居地遷向沿海地區(qū)的客家人。他們走出大山來到濱海,與當?shù)卦∶窠蝗冢^著漁農(nóng)結(jié)合的生活,經(jīng)濟上亦農(nóng)亦商,從“山客”變?yōu)椤昂?汀?。作為濱海客家,“??汀睂⒃l(xiāng)客家文化與海洋文化融為一體,既保留山地客家的耕讀傳統(tǒng)和勤勞堅韌的精神,又吸納海洋文化的開放、重商、包容、進取的元素,從而形成與山地客家有所不同的新質(zhì)文化,即濱??图椅幕?。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濱海客家人在面對自然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和社會變革的壓力時,始終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彰顯出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與可貴的民族精神。

同時,客家人播遷四海,落地生根,廣大客家僑胞身處異國他鄉(xiāng)所形成的客僑文化亦可列入濱海客家文化的組成部分。我國沿海地區(qū)特別是廣東、廣西、海南以及港澳臺等地,都有“??汀钡拇嬖凇V東地區(qū)集中分布在深圳、惠州、汕尾等地,而深圳客家是濱??图抑凶钜俗⒛康囊恢В彩前l(fā)展最好、影響最大的一支,可以說“濱??图摇笔巧钲诳图业拇~,深圳成為“濱??图摇钡拇韰^(qū)域。

相比山地客家文化,濱海客家文化與之有不少相似之處,又有明顯的區(qū)別,在思想觀念、民俗文化等方面,都有比較獨特的一面。如在思想觀念方面,山地客家人崇尚“耕讀”,輕視商業(yè),信守“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濱??图胰私邮堋昂Q笪幕敝厣痰睦砟?,推崇“士農(nóng)工商各事一業(yè),方為濟世完人”,已然超越了傳統(tǒng)客家的耕讀文化理念。對待外來文化方面,濱??图胰艘愿莸膽B(tài)度,在西風東漸時便較早接受西方文明。例如,龍崗布吉李朗村是最早對外開放的客家村,建起深圳史上第一間用客家話授課的大學;有著“書香世家”第一家的布吉凌氏家族的故事同樣為人稱道。

在民間文藝中,也體現(xiàn)出鮮明的“濱??图摇碧厣?。深圳不僅擁有特色鮮明的客家山歌,還有咸水歌、皆歌、大鵬軍語(千音)歌等,種類繁多。同樣是反映“下南洋”主題,深圳的山歌帶有明顯的海洋氣息,比如“今晚腳踏新娘間,一句唐來一句番,今晚新郎新娘 very good,明年轉(zhuǎn)過艾斯灣?!卑篂呈侵改涎蟠蟠笮⌒〉臑硡^(qū),從中可知客家人早年下南洋,就是在大灣區(qū)打拼。歌詞表現(xiàn)了當年深圳客家人下南洋后回鄉(xiāng)娶親的情景,山歌中還嵌入了英文,聽起來別有一番風味。而深圳沙頭角吳氏客家人,將自己原鄉(xiāng)梅州市大埔縣的鯉魚燈舞帶到遷居地,通過創(chuàng)新打造出面向大海的沙頭角魚燈舞。前者是反映鯉魚跳龍門的主題,后者是眾多海魚團結(jié)起來,反抗海上的“霸王魚”,成為深圳首個國家級“非遺”項目。

從這個角度來說,《濱??图摇芬粫錆M了濃郁的人文色彩,滲透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本土意識,建構(gòu)起濱??图覍W的理論體系與結(jié)構(gòu)框架,全面剖析了濱??图椅幕拿缹W特征,具有極高的學術(shù)價值、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

掩卷之際,感慨萬千。傾聽濱??图夜适?,同為客家人的我,也在這里找到了靈魂的歸處。透過書中文字,濱海客家的人文特色、濱海客家人的精神特質(zhì),及其在時空流轉(zhuǎn)中所具有的時代意義引人無限遐想。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深圳市寶安區(qū)松崗街道作家協(xié)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