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張元濟的金錢觀
來源:北京青年報 | 王建輝  2024年07月29日08:46

張元濟是晚清民國的大出版家,對于中國文化的貢獻巨大。在對待金錢方面他也給世人提供了一個范例。

公私分明,懂得舍棄

張元濟有一句話:“鄙人于丙午復職以后,始終未入宦途——若欲得錢,則取不義之財孰有如做官之便者?!保ā稄堅獫鷨⑹隆罚睹窳蟆沸梁ツ晔率巳諒V告)金錢是生活所不能缺少的,但張元濟有兩條原則,一是公私分明,二是懂得舍棄,一些本應得可得的收入他都不接受。

有幾件事情可以作為張元濟金錢觀的典型事例。

其一,張元濟五十過后,曾有一年左右時間,身體不適,精力不濟,影響正常上班,但他還是堅持上班,并提出不支全薪減為半薪。發(fā)半薪于理無據,董事會決定照常發(fā)放,張元濟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不拿。財務部門只好將這筆錢作為專戶存儲。到1926年商務清理這筆錢,本息計5000多元,退還張元濟,張不接受。幾經推讓后,張元濟捐出此款,為商務印書館所有職工建立子女教育基金,以培養(yǎng)低薪職工子女享受高等教育。這項基金雖然數量不太大,但這正合了他早年《答友人問學堂書》中的主張,“無良無賤,無智無愚,無長無少,無城無鄉(xiāng),無不在教育之列也”。而且張元濟一直關心此項基金,直到20年后的1946年,張元濟又將《涵芬樓燼余書錄》的稿酬捐入此項基金。

其二,1924年前后是商務印書館營業(yè)鼎盛的時期,資金充足,董事會研究決定在南京路最佳地段買地建屋,并委托張元濟辦理此事,不久后簽訂合同。不料,高鳳池因為自己的投資提議未能獲董事會認可,于翌日反悔,堅持反對意見。如若毀約,商務要賠付高額罰金,無奈之下張元濟動用私人關系,請南潯大富翁張澹如買下此地塊,以免罰金。又不料三個月后地價暴漲,張澹如購買的地塊可凈盈利45萬元。張澹如建議和張元濟合伙經營,說此事已與商務印書館無關。張元濟未允,認為無論如何,自己代表商務簽約,而非個人行為,如果利用機會去賺錢,便是假公濟私,變相貪污。張元濟之子張樹年在回憶這段往事時曾說:“父親在公司工作了數十年,一向公私分明,劃清界限,操守清廉,這也是他為人之道的一條重要原則?!?/p>

其三,上世紀30年代,處于退休狀態(tài)的張元濟仍一心投入為商務的古籍校印,且不取分文報酬。1935年6月18日,商務幾位高層領導人王云五、李拔、夏鵬聯名致函張元濟,略謂:“近年公司印行《百衲本二十四史》、《四部叢刊》正續(xù)各編,全賴我公一手主持,勞苦功高,遠非公司在職同人所及。而純任義務不下十年,尤為全體同人所敬佩不已?!睕Q定從該年起每年致送酬金4000元,并呈送半年酬金2000元支票一張。張元濟予以退回??箲?zhàn)爆發(fā)后,張家生活陷于窘境,商務同人王云五知情后決定每月送200元作為生活費。張元濟在1938年3月2日復信力拒:“承示以后每月接濟我二百元,此則弟當心領。目前家用尚可支持,千萬不必惠寄。弟對于公司不敢有所陳請,此公私之界限,極宜分明?!?/p>

崇尚儉樸,厭惡浪費

張元濟秉承母親謝氏勤儉持家的良好家風,生活條件雖較為優(yōu)渥,卻十分節(jié)儉,崇尚儉樸,內心更厭惡浪費。他一不抽煙,二不喝酒,家中無豪華陳設,家里的飯菜也并不講究,人們常以他一生慣于使用舊信封及小紙片寫字寫信來說明他的節(jié)儉。他的夫人逝世,喪事一切從簡。

他有一句話很好地表達了自己的節(jié)儉觀:當用時,雖“費萬金固無傷于儉德,否則即糜一文亦是”。他更經常教育晚輩勤儉節(jié)約,張元濟的孫女回憶說:“勤儉持家之風貫穿在我們生活的每個方面?!惫?jié)儉是一種良好的人生與生活態(tài)度,張元濟可說得是一位楷模。

熱心捐款,樂于助人

張元濟外表嚴肅內心仁厚,富有正義感和同情心,更樂于助人。1916年梁啟超離開天津去廣西反袁世凱,途經上海,張元濟往訪,就表示“君此行未知如何,斷難再顧及家計,如有緩急,自當相助”。

他并不是停留在口頭上,更有許多實際的行動。1923年他為丁文江創(chuàng)設古物研究所捐 500元。1925年為羅家倫出國留學捐1500元。同年上海發(fā)生總罷工工潮 ,參與罷工的商務編輯們創(chuàng)辦了《公理日報》,張元濟、高夢旦等向該報各資助100元。1926年為館內子女教育基金捐5000元。1932年商務印書館毀于日軍炮火,向復興東方圖書館捐款10000元,這是一筆不小的捐款。1937年上??箲?zhàn),張元濟在家境日見窘迫的情況下,取家中所有銀器具合白銀62兩兌成現金,捐款前錢為用,又付200元購衣物捐給士兵。此外,商務同仁的救助以及各種災害慈善捐助,他都樂于參加。1923年樂志華案,張元濟出資治療,出資請律師。商務最好的石印制版工徐震冰不幸癱瘓,無錢治病,張元濟也出錢為其治療。

對于家族和故鄉(xiāng),張元濟也情誼深長。對于家族事務,張元濟很熱心,印族譜共集資銀元483元,張元濟捐100元;建宗祠除捐資并子弟教育費外,還捐贈圖書812種2926冊供族人閱覽;建合族公墓則出資建筑。對于故鄉(xiāng)海鹽,張元濟桑梓情深,將祖屋捐給當地作校舍。

宋兵先生曾整理《張元濟先生歷年個人捐款一覽》,稱據《張元濟年譜長編》記載,張元濟自1917年5月至1948年2月,31年時間里,共計個人捐款39次(另有1次為便條中記錄,總計為40次),涉及教育機構、醫(yī)療、慈善會、愛國運動、同人子女教育基金、賑災、援助受辱同胞、支援抗戰(zhàn)前線等等不一而足。這40次捐款,均為個人錢款捐贈。宋兵還簡略提到,張元濟以上捐贈不包括不動產捐贈,如捐贈張氏祖宅于海鹽縣立初級中學、捐贈廬山舊居等,也不包括文獻捐贈。他有一個結論:“在張元濟研究數以百萬的文字資料中,還隱藏著另一個‘頭銜’——慈善家。”這句話說得很好。宋兵先生的統計所依據的只是一種資料即年譜,年譜未能統計在內的,比如“一.二八”后為復興商務,張元濟捐過10000元,這是張元濟最大的一筆捐款。1916年孫中山派鈕永健向張元濟籌款資助二次革命,張以夏瑞芳之死為鑒用個人名義捐出5000元。

當然,張元濟也曾拒絕過好幾次募捐,一是“陳重遠來募孔教捐,余婉拒之”,二是東陵盜墓案發(fā)生,他的姑丈孫寶琦發(fā)起重修東陵募捐中,三是一批名流為蔣介石鄂豫皖“剿匪”發(fā)起的募捐。

從這些捐與不捐,可以看出張元濟的宅心仁厚與是非分明。

作者附識:本文是從《張元濟的經濟狀況》一文中節(jié)選的。我的這篇文章被認為是對張元濟經濟狀況進行分析的第一篇論文,現從中摘出最后的一節(jié)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