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新時代人與自然的故事
這幾年來,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人們的精神生活擁有更多的選擇。曾經被無數人追捧的文學,卻有漸隱之感。事實上,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依舊是時代的號角,在精神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此間,《地質文學》的創(chuàng)刊可謂一股清流,逆風飛揚。
我手里捧著中國大地出版社出版的《地質文學》創(chuàng)刊號,內心百感交集。文學是一切文藝創(chuàng)作的思想“發(fā)動機”,對于文學理解越深刻,文藝創(chuàng)作才會越有深度、越能夠吸引人、感染人。文學對于社會建設發(fā)展而言是軟實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地質工作是社會建設的“動力系統(tǒng)”,地質事業(yè)和其他事業(yè)一樣,需要精神的補給,需要文學的慰藉。地質事業(yè)在高質量發(fā)展的征程上,需要文學鼓與呼,文學,也以獨特的方式反哺育地質事業(yè)。
由中國地質文聯(lián)、中國地質調查宣教中心、中國礦業(yè)報社、中國地質作協(xié)等聯(lián)合編輯的《地質文學》于2024年上半年創(chuàng)刊并出版,這是新時代地質事業(yè)的重要事件,在當代文學界寫下了一筆。這個看似文學小眾的年代,《地質文學》悄然問世,昭示了這樣的一個道理:文學沒有走遠,依然是我們砥礪風雨、勇敢前行的精神燈塔。這本新生的刊物從策劃、到組稿、再到編輯和出版,其中付出了多少辛勞,編輯團隊冷暖自知。一群人堅守文學,開疆拓土,這需要定力和魄力。
《地質文學》按照文學體裁的不同,分為紀實、小說、散文、詩詞、評論等不同的欄目。刊發(fā)的作品,既有地質文學領域的名家,也有在地質一線工作的文學愛好者。中國地質作家協(xié)會主席趙臘平在發(fā)刊詞《讓地質文學開出更加美麗的花朵》中,闡明了該刊的原則和立場:旗幟鮮明講政治、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堅守人民立場、發(fā)掘文學人才。這如其說是發(fā)刊詞,還不是說是對地質文學發(fā)展予以厚望。
說起地質文學,從字面上看,也許有人認為這只是一個行業(yè)領域的文學。其實非也。地質和眾多的行業(yè)、和我們的生活都發(fā)生著深刻的聯(lián)系。地質文學是一個標識,是一個能量場,鼓勵地質工作者深入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命運的走向,并把所思所感,把有溫度的文字付諸筆端。這是地質文學的核心命題,同樣也是一切文學終極思考的問題。當然,講好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是地質文學當仁不讓的使命。
長期以來,地質界具有優(yōu)良的文學傳統(tǒng),涌現(xiàn)出不少名家名作。也許是地質工作者長期和大自然打交道的原因,這個群體對山河大地有著本能的熱愛,豪邁和堅韌的品格,也在文學作品中得到彰顯。地質文學創(chuàng)作不僅需要深沉的家國情懷,還對于自然萬物需要敏銳的感受力,對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需要獨有的思辨力。地質文學不需要宣傳式的標語和空洞的口號,需要俯下身子、沉下心來,用心觀察自然的細節(jié),用情體驗人間的冷暖。從事地質文學創(chuàng)作,不是為了功名利祿,而是靈魂深處的需要,是精神生活的自覺。
剛剛創(chuàng)刊和出版的《地質文學》,如同孩童蹣跚學步,可是勇敢走出了第一步,必然就毅然前行,邁向文學高原,直抵文學高峰,這是《地質文學》的夢想。
有的人也許會說,國內的文學期刊不少了,《地質文學》價值幾何,將來能在文壇有容身之地嗎?其實這樣的疑問是有道理的。該刊背靠地質事業(yè),全國幾十萬的地質工作者,需要棲身的文學家園,《地質文學》就是他們的精神之巢,是寒夜里的火光,溫暖并照亮跋涉在曠野的地質工作者。不管身處何種行業(yè)和領域,人心和人性是相通的。作為地質文學而言,要把新時代的地質故事,用有血有肉的文字滿懷誠意地寫出來,在這個陣地傳播開來。再則,文學的胸懷是闊大的,對于任何題材和領域,都沒有門戶之見,只要展現(xiàn)地質故事的文字能夠直抵人心的深處,地質文學就會大放異彩。現(xiàn)在的《地質文學》,如同孩童茁壯成長,將來就是身強體壯的地質青年,背上行囊穿越密林、歷經風雨,走向遠闊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