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張鶴珊:愿用一生守長城
來源:河北日報 |  張輝  2024年09月24日08:44

他,是長城守軍后裔;他,守護長城46載,幾乎每天行走在長城上。

城子峪長城位于秦皇島市海港區(qū)駐操營鎮(zhèn),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是明代重要關隘,也是明代長城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長城五大防御系統(tǒng)在城子峪長城都有體現(xiàn)。

自20世紀70年代末起,城子峪村村民張鶴珊自發(fā)守護長城。2003年,他成為首批長城保護員之一。46年來,張鶴珊始終與長城相伴,大力宣傳長城知識,記錄傳播長城故事,用實際行動保護長城、宣傳長城文化。

40多年巡護長城不停歇

初秋時節(jié),暑熱消退。

9月6日早上5時30分,秦皇島市海港區(qū)駐操營鎮(zhèn)城子峪村,張鶴珊一手拿著登山杖,一手提著鐮刀和編織袋,離開了家門,開始了當天的長城巡護工作。

“夏天天亮得早,我早上四點半就出發(fā),現(xiàn)在稍微晚一點兒。早點兒去,天氣涼快,否則越走越熱。”張鶴珊說。

穿過村里幾條街道后,水泥路變成了土路,他一路行至山腳下。“我登山不用拐杖,拿登山杖主要是為了掃一掃前面的草,防止露水沾到褲腿上。”說著,他用登山杖掃過路上的野草向山上走,行進速度讓跟在后面的記者頗感吃力。

看到記者走得吃力,張鶴珊不時停下調(diào)整一下節(jié)奏,還不忘介紹一下附近的大山和山上的長城。

又走了幾百米,土路越來越窄。“這里是村里離長城最近的一處入口?!睆堹Q珊指著不遠處的一處岔口說。此時,他依然氣定神閑,而記者早已氣喘吁吁。

69歲的年紀,19歲的速度,他的狀態(tài)讓記者佩服不已?!?0多年,幾乎每天爬長城,我的速度一般人跟不上?!睆堹Q珊笑著說。

目前,張鶴珊負責巡護的長城西起長城村,東至董家口,總長6公里。這一段長城被石河一分為二,石河向西需巡護的長城2公里,向東4公里。徒步走完全程,查看23座敵樓,一般人要用小一天的時間,而張鶴珊最快的時候完成一次巡護只用了不到4個小時。

張鶴珊是土生土長的城子峪村村民,自小就知道自己是長城守軍后裔。1978年,23歲的張鶴珊開始自發(fā)守護長城。2002年,張鶴珊成為中國長城學會首位農(nóng)民會員。2003年,秦皇島市在全國首創(chuàng)“長城保護員”制度,他成為首批受聘的18名長城保護員之一。

看到掉落的長城磚就重新碼到城墻上,看到垃圾就裝進編織袋里帶下山,遇到上山爬長城的游客就給他們講解長城知識、宣傳一下長城保護……46年來,這是張鶴珊巡護長城過程中的常態(tài)。

很快,張鶴珊帶著記者來到了當天巡護的第一座長城敵樓——后山樓。正當記者準備跟著他爬臺階進入敵樓內(nèi)部時,卻被他制止了。

“你等一會兒,我先進去看看里面有沒有野蜂?!睆堹Q珊說,敵樓內(nèi)時常有野蜂筑巢,人一旦貿(mào)然進入很容易遭到攻擊,前幾天就有人被野蜂蜇傷了。

后山樓是張鶴珊向石河西方向巡護長城時的第一座敵樓,也是這一段保存相對完整的一座長城敵樓。這座敵樓的西北側(cè)有一道裂縫,張鶴珊先仔細對比裂縫有沒有擴大,然后巡視內(nèi)部有沒有新的損壞情況發(fā)生?!叭绻l(fā)現(xiàn)新的損毀,就馬上拍照,向上級文物主管部門報告。”張鶴珊說。

敵樓內(nèi)部一切如常,張鶴珊又順著濕滑的樓梯爬到敵樓頂上。夏季草木生長茂盛,他要看看有沒有生長過快威脅樓體安全的植物。“那種長得高大、扎根太深的,得砍掉枝條放緩它們的生長速度,但是不能拔掉,以免因為根系太粗、太深破壞樓體?!睆堹Q珊說。

“其實這不是樓頂,而是敵樓的二層?!睆堹Q珊指著腳下的樓體向記者介紹,“你看這里原來都是有建筑的,只不過年代久遠早就消失了?!?/p>

站在樓頂遠眺,長城沿山峰向東西兩邊蜿蜒而去。西側(cè)山峰更為陡峭,矗立在山巔的兩座敵樓看上去宛如垂直排列。后山樓東側(cè),石河如一條玉帶蜿蜒在兩山之間。河一側(cè)山梁之上,長城再次蜿蜒開去。那里也是張鶴珊的巡護范圍,直到董家口村。

“長城是祖先留下來的寶貴財富。祖輩修筑長城不易,我們應該保護好長城。守住長城,就是守住了我們自己的根?!睆堹Q珊說,長城早已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只要還走得動就要一直守下去。

被“逼”出來的“長城專家”

“您知道西邊數(shù)第七座敵樓叫啥名字嗎?以前的照片有嗎?”中午,剛回到家的張鶴珊接到了董家口村長城保護員孫志偉打來的電話,向張鶴珊請教董家口村一座敵樓的情況。

40多年巡護長城,張鶴珊對附近長城的情況了如指掌。因此,他被人稱為“長城活地圖”,至今仍不時有附近村莊的長城保護員向他咨詢。

其實,張鶴珊不僅是“長城活地圖”,也是長城知識專家。從附近長城每一個敵樓的名字及由來,到長城防御體系的巧妙設計,甚至如何從箭洞射箭……城子峪段長城乃至附近數(shù)十公里內(nèi)的長城故事,張鶴珊說起來頭頭是道。

“我也是被‘逼’出來的‘長城專家’?!睆堹Q珊笑著說。最初,在制止人們破壞長城行為的時候時常遭到質(zhì)疑,他只能通過講解保護長城的意義來告訴人們?yōu)槭裁匆Wo長城,這也成為他真正去了解古老長城的開始。

隨著保護長城的年頭越來越長,張鶴珊接觸的人也越來越多。這些人中有驢友、攝影愛好者、學生,也有外賓,每一次接觸都是一次“長城對話”。

“比如,我說我們是義烏兵后裔,如何來證明?有人問長城磚從哪里來,是如何燒制又是如何運上山的?我需要給人家一個有理有據(jù)的解釋?!睆堹Q珊說,游客的問題千奇百怪,而每遇到一個他此前未接觸過的問題,都激勵他去學習、去求證。久而久之,這些都變成他腦中的知識。

然而,他了解了這些知識,卻發(fā)現(xiàn)還有更多的人不了解長城,怎么辦?

作為一名高中畢業(yè)生,張鶴珊當時是村里學歷最高的人,他還喜歡寫一些東西。于是,他開始搜集整理城子峪長城的民間故事。

那時,張鶴珊白天上山巡護長城,晚上便走村串戶專門找各村的老人,聽他們講有關長城的民間故事。他走過附近的十幾個村,走訪老人近百名,聽他們講了數(shù)百個故事。由于這些老人文化有限,講的故事并不完整,附近又沒有圖書館可以查閱資料,他只能一字一句認真記錄、詳細歸類整理,將聽到的故事盡己所能寫出來。

“每次聽完一個人講的故事,回去之后我都會認真整理出來。有時候一個故事不同的人講會有不同,還有的故事一個人只講了一部分,我就把多個人講的相關內(nèi)容整理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睆堹Q珊說,如今幾十年過去,他走訪過的老人大多數(shù)已經(jīng)不在了,但是很多長城故事卻保留了下來。

2007年,時任國際長城之友協(xié)會會長的威廉·林賽自駕游長城過程中,來到城子峪村借宿張鶴珊家。相談甚歡時,林賽了解到張鶴珊一直在搜集整理長城民間傳說,于是建議他把這些故事作為長城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加以保存并傳揚。

在林賽的推薦幫助下,張鶴珊整理的《長城民間傳說》于2009年出版發(fā)行。書中收錄了他20多年間整理的25個民間故事。白臺子的來歷、媳婦樓的傳說、九龍?zhí)浇藦R、將軍石、長城杏林……每個故事都不長,卻是獨屬于家鄉(xiāng)這段長城的記憶。

隨著年齡增長以及對長城不斷深入了解,張鶴珊對于長城的認知也發(fā)生了變化。2023年,12萬字的《張鶴珊聊長城》出版發(fā)行,里面不僅收錄了此前的25個民間故事,還增加了長城知識簡介、長城奇遇以及張鶴珊創(chuàng)作的長城詩詞等內(nèi)容。

46年來,張鶴珊巡護長城的腳步不曾停歇,記錄長城的筆也不曾放下。自巡護長城以來,他每天都寫巡護日志,如今日志已有近20本,超百萬字。“希望可以通過我的記錄,為研究長城文化留下更多素材?!睆堹Q珊說。

讓更多人看到長城好風景

長城的流水槽沖內(nèi)不沖外,真正的“肥水不流外人田”;長城垛口是尖的,為的是在攻擊敵人的同時保護好自己;長城敵樓里有專門的武器和糧食存儲空間……近年來,張鶴珊一直在做長城文化宣傳工作,這些點雖小卻“接地氣”的知識深受人們喜愛。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長城,張鶴珊一直嘗試在更大范圍宣傳長城知識。除了出書、寫日志,年近七旬的他也在努力學習適應網(wǎng)絡時代的傳播方式,不僅學會了使用智能手機,還在嘗試拍攝照片和短視頻。

“現(xiàn)在手機成為傳播的重要途徑,不僅僅是年輕人,幾乎所有年齡段的人都在用?!睆堹Q珊說,保護長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傳承長城文化。大家了解了長城背后的故事,才會心存敬畏,才能從心底自發(fā)保護長城。

對于題材的選擇,張鶴珊也有自己的想法。他選取的都是“小切口”,再借助生動的肢體語言,將長城上的奇妙設計展現(xiàn)出來,既生動又形象。去年,張鶴珊在抖音平臺注冊了賬號“長城樓長張鶴珊”,雖然更新頻率不高,但依然吸引了不少長城愛好者的關注。

張鶴珊也曾嘗試過直播。直播間內(nèi),網(wǎng)友們天馬行空的互動,讓他特別開心?!爸辈ラg里網(wǎng)友們的問題真是無奇不有,比如敵樓里冬天如何取暖,發(fā)生戰(zhàn)爭時敵樓能容納多少士兵,人多了敵樓里還有地方可以躺下休息嗎……可以說大家問的都是細節(jié),也說明大家對長城的興趣濃厚?!睆堹Q珊說。

“野嶺枯樹鳴老鴉,秋把大山做成畫。賞景烽臺慢品酒,白發(fā)秋風賞菊花?!币皇鬃约簞?chuàng)作的詩詞,搭配一張盛開的野菊花為主角、遠處長城為背景的照片,張鶴珊發(fā)的這條微信朋友圈將秋天長城美景展現(xiàn)出來,獲贊無數(shù)。微信朋友圈也是張鶴珊的一個重要宣傳途徑。張鶴珊的微信朋友圈里面不僅有長城知識,還有長城美景。每次巡護過程中看到沿途的美麗風景、古老村落,他都會隨手拍下來,配上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詞發(fā)布。

“老張,最近長城有沒有特別的美景啊?我想過去再拍一拍?!苯?,遼寧省的一位攝影家?guī)状瓮ㄟ^微信向張鶴珊咨詢。這是一位張鶴珊認識了20多年的老朋友,無數(shù)次來到城子峪拍攝長城。

最近,張鶴珊的朋友圈有些忙。金秋時節(jié),疊加“十一”假期,長城美景成為很多攝影愛好者心之所系,向他打聽情況的天南海北的朋友實在不少。

別看老張在深山里,但是卻有來自全球36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好友。40多年巡護、宣傳長城,尤其是近些年網(wǎng)絡的普及,讓張鶴珊的長城文化“朋友圈”不斷擴大。這些朋友中,有認識幾十年、每年來拍長城的老朋友,也有巡護途中偶然遇到成為好友的新朋友,還有從未見過面的網(wǎng)友。

朋友來了,看什么、拍什么,張鶴珊安排得明明白白。春天的花、夏天的云、秋天的葉、冬天的雪,一年四季,長城美景不重樣。

“這幾年,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持續(xù)推進,不僅帶動了長城熱,也讓長城越來越好看、好聽、好玩。我做不了別的,但是可以把長城的好風景讓更多人看到,吸引大家關注,進而推廣長城文化?!睆堹Q珊說。

【相關】

長城故事沒有結束

從制止損壞長城的行為,到每天巡護長城;從向人們宣傳長城保護的意義,再到記錄長城故事,張鶴珊始終走在長城保護一線。

從學習積累,到用筆記錄,再到短視頻傳播,張鶴珊傳承長城文化的方式不斷更新。

年齡的增長,阻不斷張鶴珊保護長城的腳步。

“以前人們不理解為什么不能破壞長城,現(xiàn)在人們更想了解長城?!睆堹Q珊說,人們的認知在變,保護長城的方式也要變,而最好的保護便是傳承。

城墻、敵樓、關卡……數(shù)百年下來,在大多數(shù)人心中,長城是這些內(nèi)容。但是對于祖祖輩輩生活在長城腳下的人來說,敵樓不只是敵樓,它們每一個都有自己的名字:張家樓、王家樓、將軍樓、媳婦樓、鋸齒樓……每一個名字的背后都是一段故事、一個傳說。

喜歡長城,必然喜歡長城背后的故事。

因為喜歡,張鶴珊四處打聽搜集長城故事;因為喜歡,他用筆寫下幾十萬字的書稿;因為喜歡,他把自己知道的故事不厭其煩地講給不同的游客聽。

作為秦皇島市長城保護員中的代表性人物,近年來,張鶴珊經(jīng)常受邀講課。每每此時,他更愿意把自己定位為長城“土”專家。在他看來,長城專家是宏觀層面來研究長城文化的,而他只是把家鄉(xiāng)這段長城研究明白,為大家講解這一段長城的前世今生。

在講課過程中,他很喜歡與學生們交流?!拔覐膩聿慌麓蠹姨岢龅膯栴}‘小’。問題越小越刁鉆,說明大家對長城的興趣越濃厚,說明他是在想象駐守長城的場景,也是設身處地在思考?!睆堹Q珊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從心底里感興趣,才能努力去靠近、去了解、去學習。

這也是張鶴珊做短視頻的動力。年近七旬,他依然孜孜不倦地學習。從使用智能手機到制作發(fā)布短視頻,他成了村里“玩兒”手機的能人。而網(wǎng)絡也給了他宣傳長城文化的更大空間,通過網(wǎng)絡,他將城子峪長城的故事講給了數(shù)十萬粉絲聽。

令張鶴珊高興的是,這些年,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長城。一年四季,他巡護長城時會不時遇到爬長城的驢友、攝影愛好者或休閑的市民。一句“你好”,就能打開話匣子。他向大家介紹這段長城的來歷,也回答大家的提問,更愿意為大家推薦最佳觀賞點、拍攝點。

在張鶴珊的電腦中儲存著幾千張不同時節(jié)的長城美景,這是他幾十年來的積累。直到現(xiàn)在,他還是每天用手機拍攝長城。每當與人交流,他隨時翻閱,用這些照片中的美景宣傳長城之美。

“巍巍長城,中華脊梁。隨著年齡增長,有一天可能我走不動了,但長城不會老,長城精神更不會老。將長城文化一代代傳下去,才能教育子孫后代繼續(xù)保護長城,發(fā)揚長城精神,頑強拼搏、不懈奮斗。”張鶴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