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天地間的孤獨與自由——鐘求是《地上的天空》讀札
鐘求是在二〇一三年的一篇訪談①中,說自己不是給小說取名的好手,很多小說都是寫完之后再命名。我對《地上的天空》的閱讀,恰恰想從它的題目開始談起。一口氣讀完這一短篇小說,再去品味其名字,或許能感受到作者的部分用意。
可以將“地上的天空”視為一種特別的意象,或是小說的“文眼”,盡管它僅出現了兩次。第一處是朱一圍在病房里寫下的一句話,大意是說白云可以從天上到地上,人也可以從地上到天上。另一處在作品的末尾處,有一段類似于點題之筆的描述。小說中的敘述者“我”,站在與朱一圍相識交談的高樓上,將印著朱一圍簽名的藍色T恤伸出陽臺。那片藍色在風中飄動時,就像一個移動的秘密,不知道到底會落到地上,還是飄向天空。結合這些表達,再去整體理解作品,我認為鐘求是這篇小說最為成功的地方,是寫出了個人在天空與大地之間那種既孤獨又自由的狀態(tài)。
故事講述的是“我”在朱一圍病逝之后,幫忙處理他留下的簽名本藏書的過程中,意外得知他多年來有一個異性密友,并與這位密友簽訂了“下一世婚姻協議書”。這一令人難以置信的發(fā)現,既讓“我”重新認識朱一圍,也讓作品的主題趨近于表現人世與人心。從講故事的層面來說,鐘求是引出故事和講述故事的方式是非常巧妙的。主人公朱一圍在故事開場時已病逝三個月。“我”作為朱一圍的朋友,既是故事的敘述者、情節(jié)的推動者,也是具有作者和讀者雙重視角的省察者。隨著“我”的講述和情節(jié)的發(fā)展,朱一圍的形象愈加立體,小說的思想內涵也更為厚重。
在朱一圍的故事背后,傾注著鐘求是關于人、生活、死亡和生命等重要問題的思考。他能在一萬多字的篇幅內,用一個邊緣小人物的生活故事去表達如此沉重的精神主題,足見他在短篇小說藝術方面的自我磨煉和深厚功力。參照胡適對短篇小說核心特征的界定,“用最經濟的文學手段,描寫事實中最精采的一段或一方面”②,我認為鐘求是截取了朱一圍生命中最為關鍵的一個“橫截面”,進而寫出了人性的多面與復雜。
朱一圍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一眼看去,他是身份普通的小人物。在郵局上班,工作平凡;家庭平靜,與妻子相處不冷不熱;朋友很少,不喜歡社交場合??删褪沁@樣一個普通人,也在努力為黯淡的生活創(chuàng)造些許色彩。他熱衷于收藏作家簽名本圖書并以此為樂趣;在被病痛折磨的日子里,他寫下了一些充滿詩意的語句;面對死亡,他并不畏懼,反而表現得從容、愉悅;他相信有來世,并在生命的最后關頭,為自己的下輩子做主,足以打破所有人對他的以往認知。朱一圍日常而普通的一面,有著邊緣人物的孤獨底色。他隱秘的、不為人知的一面,則宣示了所有普通人內心對于自由和肆意的無限向往。
孤獨與自由,既可分別對應小說標題中實寫的大地與天空,也可暗指人在現實生活與精神世界中的狀態(tài)。如果說孤獨代表了個人在世俗生活中的精神受困,那么自由便是人尋求精神出口的重要方向。鐘求是在談論文學如何面對世界的精神障礙時指出,文學需要誠實、需要受難、需要救贖。③ 他用朱一圍的故事,誠實地揭示了生活的輕與重,也寫出了人的精神受難與自我救贖。
人生而孤獨,卻又向往、創(chuàng)造著自由。這是一個關于人心與人性的命題,無疑也是文學的永恒主題。無數的作家,都在無止境地探索以何種方式去表現這一主題。細讀這篇小說,我認為鐘求是所采取的手段之一,是以巧妙的謀篇布局淡化情節(jié)的沖突,從而側重于表現人心的隱秘。
朱一圍多年來保持一段地下戀情并簽訂下一世婚約,是作品著重揭露的秘密。如果用世俗的說法來形容此事,那就是婚外情和出軌。假設故事采用順敘的敘事方式,朱一圍的所作所為勢必會引發(fā)家庭震蕩,甚至要上升到倫理評判的高度。作者顯然沒有這樣做,反而寫出了這一秘密事件背后存在的合理性。當然,它屬于文學世界的合理,與現實社會中的價值立場無關。他將秘密的浮現,設置在朱一圍去世之后,穿插在處理藏書的過程之中,并且借當事人陳宛之口說出。這些都能起到消減沖突的效果。當隱藏秘密的主人公已不在人世,世俗譴責與倫理評判都變得沒有意義,作者就可以將更多的筆墨集中于人的內心世界和人性的隱秘層面。
在此意義上,鐘求是對秘密的設置頗具創(chuàng)造力。他以秘密為中介,毫不違和地連接起朱一圍的不同部分,將多種人格特征妥帖地安放在一個人物身上。朱一圍的秘密及其連帶的問題,不僅是理解人物和讀懂作品的關鍵,也暗含著鐘求是想要借由這篇小說去言說的重要話題。正如朱一圍與“我”在某次聊天時所說:“只有在例外的地方,才能找到秘密的出口?!雹?朱一圍的例外就在于他的人格反差,他的秘密之事。他為何會那樣做呢?作者去表現朱一圍與陳宛女士的秘密交往,真的只是在書寫愛情嗎?
結合陳宛對兩人相識相交的回憶和描述,我認為他們之間的感情,以婚約書為界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中,兩人的交往更多是友情,是兩顆孤獨的心靈在彼此靠近。而在這之后,兩人的關系因一紙協議發(fā)生了微妙且重要的變化。根據作品中出現的時間線,可以推測出他和陳宛簽訂來世婚約書的時間,應該與他被診斷患有下咽癌的時間非常接近?;诖它c去考慮,他要與陳宛相約來世結為夫妻,就不僅僅是情感上的沖動,更是在反叛過去的自己,也包含著他面對來世和死亡的態(tài)度。
至此,作者在這篇小說中隱藏的重要話題——文學與人的關系,也逐漸顯現出來。作品中多次出現的小說《第七天》就是一個關鍵的解讀密碼。關于《第七天》的引入,鐘求是做過正面說明,說是為了借用它關于死后場景的闡述,同時幫助讀者展開想象。⑤《第七天》代表了文學對于朱一圍的影響,也是朱一圍生命中所有亮色的根源。如果讀者再去延伸閱讀《第七天》這部小說,便能理解朱一圍為何要與陳宛簽訂來世婚約,又為何能以坦然、愉快的心情等待死亡的到來?!兜谄咛臁分v的就是人死后的故事。它虛構了一個死后的世界,在那里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人人死而平等,相愛的人還可以再相聚。從某種意義上說,《第七天》與這篇小說在文本內外形成嵌套和互文關系,這拓展了《地上的天空》的空間與深度。
在一部小說中去表現另一部小說對人物的生命態(tài)度的影響,是鐘求是為文學正名,表達自己文學觀,乃至世界觀的一種特殊方式。文學對人的影響,文學慰藉人心的力量,集中體現在朱一圍生命的最后時光中。文學作品中的虛構和想象,讓他相信有來世,相信生命可以永生。在困厄和痛苦的日子里,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命運,文學所傳達出來的溫暖和信仰,與他自己的生命體驗形成了深刻的聯系,并且最終改變了他面對病痛和死亡的態(tài)度。就像朱一圍在紙條上所寫下的:“我準備好了,去另一個世界?!?/p>
文學的助益,讓《地上的天空》后半部分的基調轉向輕盈的審美和生命的哲思。朱一圍寫下的那些閃爍著詩意光輝的語句就是最好的證明:“對書上的文字,一雙眼睛便是一次公證”;“在對不起上面貼上郵票,從那邊寄給這邊的你”;“真正無限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一個“撤退人士”在生命的最后關頭完成了對自己的反叛,找到了面對死亡的勇氣,終于能既孤獨又自由地徜徉于天地之間。它反過來也印證了文學對“詩”與“真”的永恒追求。
注釋:
①鐘求是、姜廣平:《像生活一樣永久的文學小人物:鐘求是訪談錄》,《朔方》2013年第12期。
②胡適:《論短篇小說》,《新青年》第4卷第5期,1918年5月15日。
③鐘求是:《文學如何面對這個世界的精神障礙》,《小說評論》2019年第2期。
④鐘求是:《地上的天空》,《收獲》2021年第5期。
⑤鐘求是、李徽昭:《用文學為一代人做生命注解——對話鐘求是〈等待呼吸〉》,《山西文學》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