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名家筆下的舊京之秋
來源:北京晚報 | 楊建民  2024年10月15日08:14

北京的季候,最美的當然該是“秋”吧?書堆里扒拉一番,發(fā)現(xiàn)完整如郁達夫《故都的秋》這樣寫記秋情秋色的名篇,還是稀有;可在文章中隨筆點染,寫出秋的絕美景致的段落,那可真是不少。也許通過剪裁,我們也能試著編織出一片舊京的秋色風光。

女作家領(lǐng)略的長城秋色

冰心很早就來到了北京,13歲那年,她隨父從福州老家來京,居住在鐵獅子胡同的中剪子巷。冰心是文筆綺麗的作家,對北京的景致,感觸也很深。在早年的一篇記事文章《到青龍橋去》中,她筆下的秋景,展開得異常鮮活:“車慢慢的開動了,只是無際的蒼黃色的平野,和連接不斷的天末的遠山。——愈往北走,山愈深了。壁立的巖石,屏風般從車前飛過。不時有很淺的濃綠色的山泉,在巖下流著。山半柿樹的葉子,經(jīng)了秋風,已經(jīng)零落了,只剩有幾個青色半熟的柿子掛在上面。山上的枯草,迎著晨風,一片的和山偃動,如同一領(lǐng)極大的毛氈一般?!?/p>

青龍橋,即八達嶺長城下著名的青龍橋車站。冰心與友人一同到達目的地,她對這里的秋景氣象,又有了一番表達:“登上萬里長城了!亂山中的城頭上,暗淡飄忽的日光下,迎風獨立。四周充滿了寂寞與荒涼。除了淺黃色一串的駱駝,從深黃色的山腳下,徐徐走過之外,一切都是單調(diào)的!”“看她們頭上白色的絲巾,三三兩兩的,在城上更遠更高處拂拂吹動。我自己留在城半。在我理想中易起感慨的,數(shù)千年前偉大建筑物的長城上,呆呆的站著……”印象中,冰心初到北京時似乎并不喜歡這里灰突突的氛圍和“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的惡劣天氣,但此時秋色里,她“呆呆”地看長城,理想是否已不知飛升何處?

恰巧的,冰心作文前后,另一位寫過小說,受到魯迅頗高評價,后又成為著名學者的女性馮沅君,也在秋天來游長城,也寫下一篇《明陵八達嶺游記》。其中記敘北地景致,也是可供欣賞的:“道旁的草,已被霜染而半變成淺黃色,楊柳因敵不住風的搖撼,不住地向火車窗子前披拂……平原茫茫所有的稼穡,因為節(jié)序變更的緣故,已經(jīng)大半收獲,所存的也不過此晚萎的植物,甚至路旁田邊的叢生的野草,也無復(fù)如茵的,青翠的,美麗像春夏時的樣子。但是板橋、清溪、茅舍、竹籬、青黃相間的村樹,配上這蕭條原野,宛然倪云林的秋景圖?!边@幅秋色圖畫,頗與古代文人筆下景致相合。作者自己也說,到此際時,始頃然得古人“云山”二字連用的妙處——“那天的天氣,原不十分清朗,靄靄的云氣,如遠處的峰巒,竟氤氳不分?!?/p>

道途秋景依然:“這時候的太陽,已經(jīng)帶西下傾向?;毓夥嫡?,映射在東方的峰頭,現(xiàn)出一片淺黃而且有光亮的顏色。而且在日光所不到的地方卻依然是青的青灰的灰?!薄敖?jīng)霜不凋的樹木一排一排的在山坡上,遠遠看去,仿佛米元章畫石頭時的點子,又仿佛園中太湖石上所生的青苔。”馮沅君文章中,不斷有米芾、倪瓚等畫家畫面比附,有王實甫《西廂記》辭句銜接,可謂今古融匯,清明中見出渾厚。

來到長城,有一雙“畫眼”的作者自是一番感慨:“這一路的風景,不是以明秀稱勝,而是以雄壯見美。鐵軌蜿蜒,繞在山腳下,時而看去好像被山嶺截斷沒有路似的,峰回路轉(zhuǎn)忽又別有天地,而居庸,五桂頭,石佛寺三個山洞,穿極險峻的山嶺而出其腹中,其形勢尤為巉絕雄偉……”自然之外,也有所點綴:“樹上枯葉,圃內(nèi)寒菜,以及茅舍竹籬等配襯起來,綠的碧綠,黃的金黃,紅的鮮紅,加以一曲清溪,瑩澈可鑒,觸危石而作響,似摧瑯玕,我恐怕著名的畫師,也寫不出這樣可愛的景致。”

入秋陽光“教育”沈從文

帶著湘西異樣風情的沈從文,來到北京時已經(jīng)成年,可他的感知與表達能力超逾常人,他寫記北京的文字中,直接言及秋天的很少,可即使短短幾小節(jié),也常給人帶來特別的秋意。在最早寫記自己來到北京境況時,他用了這樣的筆觸:“看著沉靜不語的深藍天空,想著北京城的古怪,為那些一遞一聲的雞唱弄得有點疲倦了。日光下的小生物,行動野佻可厭而又可愛的蚊子,在空中如流星般來去,似乎更其愉快活潑,我忽然記起了‘飄若驚鴻,婉若游龍’兩句古典文章來。”剛剛提筆,就寫得如此自在。

又過了兩年的深秋時節(jié),他與友人一起秋游,寫有《游二閘》??上в浭露嘈?,景致有限。在這有限中,卻讓人窺出秋的深意:“要像許多許多人,記那一個城里人下鄉(xiāng)的記錄,且贊美著說秋來天色草木如何如何美,這在我是不可能的事。北京的天氣,不拘何時都很容易見到那種四望無邊如同一塊月藍竹布天幕的。因為昨夜的雨把空氣濾過一道,空中無灰塵,縱有微風,人也不難受?!奔毱愤@句“四望無邊如同一塊月藍竹布天幕”,倒像最足以描敘北京的秋季天空氣象。

1946年,抗戰(zhàn)勝利后,沈從文隨校由昆明回到北平。這時,秋季行將過去,“一星期狂風,木葉盡脫,只樹枝剩余一二紅點子,掛枝柿子和海棠果,依稀還留下點秋意?!蔽恼轮?,沈從文還有出人意料的句子:“北平入秋的陽光,事實上也就可以教育人。”秋陽如何“教育”人?可思來卻供人咀嚼有味?!皬拿骼赎柟夂统嗡{天空中,使我溫習起住過近十年的昆明景象?!移婀直逼桨四甑臏S陷,加上種種新的忌諱,居然還有成群白鴿,敢在用藍天作背景寒冷空氣中自由飛翔?!庇浭銮锴槲廊の兜奈淖?,此時卻也表達著知識分子對自由空氣的向往。

愛秋如命的郁達夫

郁達夫和沈從文一樣是南方人,他的家鄉(xiāng)在江南水鄉(xiāng),也看過許多地方的秋色,可在他心里,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鄙踔劣谙矏鄣缴崦某潭龋骸扒锾欤@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p>

郁達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實在是寫盡了北京秋天爛漫的表象風儀,和它沉靜的內(nèi)中魂靈。

他的開筆,就頗不平常:“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p>

一般人,即使在北京,也不見得對季候多么在意,可富于感觸的郁達夫,竟然要“不遠千里”,專門“趕”來北京,只為體會這里的“秋味”。北京秋天的魅力,被大手筆寥寥數(shù)字,勾勒得扣人心弦。

北京秋天究竟如何魅人?郁達夫先從南地比較說起:“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在領(lǐng)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彼葢严肓艘幌拢骸安环瓯眹?,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ǖ乃{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彪m然是寫散文,可其中的想象虛構(gòu)卻也不少?!白馊思乙淮莆葑≈?,以實寫虛,這樣的佳筆虛構(gòu)是可以被“原諒”的。

北京的槐樹,在舊京是一道風景,不少名家都有記述。郁達夫的描摹則頗為細膩:“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庇暨_夫的感覺敏銳,運筆能力也足以把感觸表達充分。他還由槐樹伸展開去:“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彼軓膾咧懔艉圩x出了“細膩”“清閑”甚至“落寞”的秋意,這就實在擴大了人們的思秋域界。

郁達夫還寫記到今天城中已不多見的一種小蟲:“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chǎn);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到它們的啼唱……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泵髅魇亲匀唤绲南x,郁達夫卻說成“家養(yǎng)”,一方面言其多,同時說與人關(guān)系密切,細處可見文章寫出趣味的手法。

還有北方的秋雨,郁達夫也認為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霸诨页脸恋奶斓紫拢龆鴣硪魂嚊鲲L,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

魯迅寫記棗樹有名句。郁達夫也說道:“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文中“七八月”,當為舊歷。)這樣的故都金秋一刻,你我感受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