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王維筆下的終南山與長安城
來源:光明日報 | 魏景波  2024年10月19日11:16

演講人:魏景波 演講地點:陜西省圖書館“陜圖講壇” 演講時間:2024年6月

魏景波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唐宋文學的科研與教學工作。兼任中國杜甫研究會理事,陜西省詩詞學會常務理事,陜西文化資源開發(fā)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員,陜西省秦風詩詞學會副會長等。發(fā)表《宋代杜詩學史》等學術(shù)論著多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規(guī)劃項目等各類科研項目若干。

王維號稱“詩佛”,在盛唐詩壇,與“詩仙”李白、“詩圣”杜甫并駕齊驅(qū)。如果我們還原文學活動的歷史現(xiàn)場,當時王維的名氣遠超李、杜,可謂詩壇“天王”級詩人。即便在李杜名氣如日中天的后世,王維在詩壇的歷史地位也不容忽視。

在唐代大詩人中,王維與長安的因緣最深。他年少入京,名動長安,除短期貶官出使外,主要在京城為官,先后出任三省要職。長期的京城經(jīng)歷,成就了王維“詩名冠代”的地位。中年之后,王維在從政之余隱居于輞川,優(yōu)游于山水之間。他筆下的長安,既有大明宮的雄偉壯麗,又有終南山的自然秀美。他的筆端呈現(xiàn)出的是怎樣的“京華氣象”?本次講座,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走進“天下文宗”王維的詩歌天地與心靈世界。

相鄰相通的長安城與終南山

王維一生的仕宦經(jīng)歷大部分在長安,中年之后又長期隱于終南山。要了解王維的文學創(chuàng)作心態(tài),我們需要從他長期生活的長安城與終南山說起。

杜甫晚年在夔州時回望長安,所作《秋興八首·其六》云:“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毙劬彡P中平原中部的古都長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久的城市之一,先后有西周、秦、西漢、新、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在漫長的歲月里,長安誕生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而長安文化在唐代進入鼎盛期。

唐長安城始建于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原名大興城,由建筑大師宇文愷設計。唐承隋制改名長安城,并由工部尚書閻立德負責增建與擴充。唐長安城規(guī)模宏大,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周長36.7公里,總面積84.1平方公里,堪稱同時期世界之最,是中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的都城。

長安是唐帝國政治與文學繁榮的重要窗口,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城市文明的代表之一。唐代詩人大多數(shù)都到過長安,在此寫下膾炙人口的詩篇,留下最具傳奇色彩的逸聞趣事??梢哉f,長安遇見唐詩,造就了中國文學史上五大傳奇因素的風云際會——傳奇的時代、傳奇的詩人、傳奇的都城、傳奇的軼事、傳奇的文學。

唐代詩僧齊己《題終南山隱者室》一詩嘗言:“終南山北面,直下是長安?!痹诘乩砦恢蒙?,終南山位于秦嶺山脈北坡中段,距長安城二十余公里。終南山有多個別稱,如唐初魏王李泰的《括地志》卷一云:“終南山,一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一名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一名泰山,一名周南山,一名地脯山,在雍州萬年縣南五十里?!标P于終南山的范圍,南宋程大昌著《雍錄》卷五載:“終南山橫亙關中南面,西起秦、隴,東徹藍田,凡雍、岐、郿、鄠、長安、萬年,相去且八百里,而連綿峙據(jù)其南者,皆此之一山也。”

長安城北枕龍首原,南望終南山。終南山拱衛(wèi)長安城,為地理上的屏障。歷史上的終南山有多處寺觀,為長安士人隱居讀書佳處。相對于世俗社會的長安城而言,風景秀麗的終南山可以說是鄰近的“世外桃源”。在唐朝文化史上,終南山構(gòu)成的文化空間與長安城相互補充,互為進退。如李商隱詩《李肱所遺畫松詩書兩紙得四十韻》所寫“終南與清都,煙雨遙相通”,古都長安位于終南山與渭水之間,依山帶河。終南山色與長安宮闕遙遙相對而氣脈相通,終南山因而可視為唐代長安文化空間的重要延伸。唐代道教、佛教興盛,文人隱居以養(yǎng)望,隱逸成風之下一部分士人暫隱終南山,待時而起,以隱求仕,謂為“終南捷徑”。唐人劉肅《大唐新語》卷十載:

盧藏用始隱于終南山中。中宗朝累居要職。有道士司馬承禎者,睿宗迎至京,將還,藏用指終南山謂之曰:“此中大有佳處,何必在遠。”承禎徐答曰:“以仆所觀,乃仕宦捷徑耳?!辈赜糜袘M色。

盧藏用本進士出身,但宦途清冷,久不得調(diào)職,故隱于終南山,以隱求仕。武周時期,盧藏用果然被拔擢為左拾遺,此后漸次升遷,身居要路,“踩”出了一條從終南山到長安城的做官捷徑,成功“代言”成語“終南捷徑”。

唐人詩歌中往往將終南山與長安城對寫,呈現(xiàn)“互望模式”。白居易《登觀音臺望城》寫從終南山俯瞰長安城:“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遙認微微入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庇^音臺為終南山南五臺之一,此四句詩分別寫到了長安城的外郭城、皇城和大明宮,唐代長安的外郭城有108個坊整齊排列,街衢是橫平豎直的棋盤式布局,所以說“圍棋局”?;食蔷奂黝惞偈穑侨堑男姓行?,分別有縱向七條和橫向五條街道,故稱“十二街”。大明宮是唐王朝的主要皇宮,五門即指大明宮南端五座城門。百官早朝時天尚未亮,故路上舉火,絡繹不絕,如同一道星宿朝向大明宮。這首詩可謂對長安城全景式的描繪。

白居易《過天門街》則是從長安城遙望終南山:“雪盡終南又欲春,遙憐翠色對紅塵。千車萬馬九衢上,回首看山無一人?!痹娙艘源吮磉_了身在紅塵而心馳青山的愿望。再如祖詠《終南望余雪》則是長安應進士試時望終南山,屬于考場作詩:“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崩钫摹锻顺K南山》則取退朝時眺望終南的視角:“紫宸朝罷綴鴛鸞,丹鳳樓前駐馬看。惟有終南山色在,晴明依舊滿長安?!?/p>

唐詩中的終南山與長安城,不僅有“互望”模式,而且還有“對寫”模式。如孟浩然的《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蓖蹙S的《不遇詠》:“北闕獻書寢不報,南山種田時不登。”在這兩首詩中,“北闕”字面意義指大明宮,象征意義指代積極進取、建功立業(yè)的人生姿態(tài);南山則表征退隱屏居、返歸田園的人生選擇。

“南山”與“北闕”對寫,在唐人奉和應制詩中尤為常見,兩個詞語平仄相協(xié),幾近構(gòu)成一個書寫模式。如張說《三月二十日詔宴樂游園賦得風字》:“北闕連天頂,南山對掌中?!鄙騺缙凇稄男蚁闵剿聭啤罚骸澳仙睫绒韧ǖそ?,北闕峨峨連翠云?!壁w彥昭《安樂公主移入新宅侍宴應制同用開字》:“北闕臨仙檻,南山送壽杯。”崔尚《奉和圣制同二相已下群臣樂游園宴》:“北闕云中見,南山樹杪看?!崩顟~《奉和圣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云飛北闕輕陰散,雨歇南山積翠來?!边@些唐詩視“南山”與“北闕”為一體,賦予自然山水以文化意義,而詩人王維的人生軌跡,也在“南山”與“北闕”之間擺動徘徊。

王維與長安的因緣

王維(公元701年—761年),字摩詰,祖籍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王維出身的太原王氏是唐代大家族。其父官終汾州司馬,徙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濟)。其母出身于博陵崔氏,更屬名門望族,曾師事大照禪師,虔誠奉佛。王維的名與字是相連的,“維摩詰”本是佛教居士的名字。在唐代詩壇,王維是一個傳奇人物,集詩人、畫家、音樂家、書法家、禪宗信徒等身份于一身。

根據(jù)其主要經(jīng)歷,王維一生可以切分為五個時期:

第一期為“年少成名與進士及第”(公元701年—721年)。王維早慧,且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九歲知屬辭”(《新唐書·王維傳》)。王維十五歲時與弟王縉游歷長安,由于才華杰出而成為王公大臣的座上賓,從此與長安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杜f唐書·王維傳》載:“維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昆仲宦游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寧王、薛王待之如師友?!边@對于年少的王維而言,無疑是一個“豪華開局”。

王維十七歲在長安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初出茅廬,即展露出不凡的才華。十九歲通過京兆府試。據(jù)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王維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嫻音律,妙能琵琶,游歷諸貴之間,尤為岐王之所眷重?!庇终f:“維妙年潔白,風姿都美。”當時,集才華與顏值于一身的王維,因一曲《郁輪袍》獲得公主賞識,在京兆府試中拔為解頭。王維精通音樂,他的詩歌名篇多能和樂而歌,對其詩名傳播有較大影響。唐玄宗開元九年(公元721年),二十一歲的王維登進士第,正式步入仕途。

第二期為“貶官濟州與退居淇上”(公元721年—729年)。王維登第后,釋褐為太樂丞,相當于唐朝官方音樂機構(gòu)的副長官。不久因伶人舞黃獅子舞而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對這次意外的打擊,他在《初出濟州別城中故人》中說“微官易得罪,謫去濟川陰”,又說“縱有歸來日,各愁年鬢侵”,心情可謂極度低落。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王維隱于淇上。歷史上的淇水是一條有著深厚底蘊的詩歌之河,《詩經(jīng)》中有數(shù)十首詩寫及淇水,有“淇水湯湯,漸車帷裳”“淇水滺滺,檜楫松舟”等句。盛唐詩人張說、李白、高適等也曾漫步淇河河畔,或低吟,或高唱。王維在此留下《偶然作六首》《淇上田園即事》等作品,“日隱桑柘外,河明閭井間”寫淇上風光,已具詩中有畫的風格了。

第三期為“官拜拾遺與西出涼州”(公元729年—738年)。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王維返京,閑居長安守選。直到六年后的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王維得張九齡賞識,擢為右拾遺。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張九齡罷相,貶為荊州長史,王維漸生退隱之心,作《寄荊州張丞相》云:“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方將與農(nóng)圃,藝植老丘園。”其后,王維以監(jiān)察御史身份出使涼州,作《使至塞上》,是其邊塞詩的代表作。習慣于京城繁華的王維,第一次來到荒涼的塞外,目睹雄壯的大漠風光,受到的視覺震撼與心靈沖擊是可想而知的,因而寫下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千古名句。

第四期為“輾轉(zhuǎn)臺省與退居終南”(公元738年—756年),這是王維生平相對而言最為一帆風順的時期。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王維回長安后,仍官監(jiān)察御史。其后歷任殿中侍御史、左補闕、侍御史、庫部郎中、吏部郎中、給事中,這些職銜都是臺省要職。此間近二十年中,王維除短期出使外,宦轍基本未離長安,可謂仕途平順,穩(wěn)步升遷。但從開元后期末始,王維深感朝政日非,在官高名盛的同時,希冀從官場抽身而退。他于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知南選歸來后即萌生退意,選擇隱于終南山。天寶初,王維營輞川別業(yè),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從此身在魏闕,心在山林,思想上也越來越親近佛理。他曾寫詩自述心境:“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薄秶@白發(fā)》)

第五期為“安史亂離與文宗殞落”(公元756年—761年)。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fā),整個中原狼煙四起,烽火遍地,時局的動蕩也改變了很多詩人的命運。次年六月,潼關失守,緊接著長安陷落。王維陷于安史叛軍,被送至洛陽,拘于菩提寺。后被迫受偽職,暗中作“凝碧池”詩:“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贝文旯佘娛諒蛢删?,朝廷對偽官六等定罪,其弟王縉請削己官贖兄之罪,王維獲免。責授太子中允,旋即加集賢學士,又為中書舍人。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轉(zhuǎn)尚書右丞。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七月王維卒,葬于輞川清源寺西?!杜f唐書》本傳云:

代宗時,縉為宰相。代宗好文,常謂縉曰:“卿之伯氏,天寶中詩名冠代,朕嘗于諸王座聞其樂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進來?!笨N曰:“臣兄開元中詩百千余篇,天寶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親故間相與編綴,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優(yōu)詔褒賞。

“詩名冠代”是出自代宗之口,可見當時唐王朝上下對王維的認可。朝廷的《答王縉進王維集表詔》對王維的評價更高:“卿之伯氏,天下文宗。位歷先朝,名高希代?!?/p>

王維筆下的京華氣象

唐代文學與長安文化互涵互動,相互影響。王維深受長安文化的影響與濡染,他的詩歌也呈現(xiàn)了具體可感的長安文化因素。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變奏曲中,長安文化是雄壯激越的華彩樂章。從狹義到廣義,從空間到時間再到精神維度,長安文化包含了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三個層面,即雄踞關隴的地域文化、兼容并包的都城文化以及開放外擴的盛世文化。

王維一生除了貶官、外任與出使,長期生活在長安,也終老于長安。王維是長安詩人的杰出代表。他一生在長安的實足時間約有二十五年之久,在唐代著名詩人中無人能出其右。李白雖曾二入長安,但其“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蘇軾《李太白碑陰記》)的傲岸性格與長安官場格格不入,在長安時間總計不過三年。杜甫中年困居長安十余載,已是天寶中后期,時值唐王朝統(tǒng)治日趨昏暗,其詩風一變而為沉郁頓挫。早成的王維開元初入長安,在詩壇的崛起幾乎與開元盛世同步,由此當仁不讓地成為當時長安詩人的杰出代表。

王維在長安創(chuàng)作了大量奉和應制及宿直之作,直接書寫長安風貌,多有佳句。如“帝城云里深,渭水天邊映”(《奉和圣制登降圣觀與宰臣等同望應制》),寫遠眺長安與渭水所見,真切傳神?!叭f國仰宗周,衣冠拜冕旒”(《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歸郡應制》),借“宗周”喻長安,呈現(xiàn)大氣威嚴的長安風采?!傲蛋倩?,春深五鳳城”(《早朝二首·其二》),寫的是柳暗花明的暮春長安?!熬砰T寒漏徹,萬井曙鐘多”(《同崔員外秋宵寓直》),則寫宿直所見的長安夜景。這些詩歌從不同側(cè)面書寫了長安風貌,展露出高昂流美的“京華氣象”,代表作是《奉和圣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

渭水自縈秦塞曲,

黃山舊繞漢宮斜。

鑾輿迥出千門柳,

閣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雙鳳闕,

雨中春樹萬人家。

為乘陽氣行時令,

不是宸游玩物華。

這是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寫的奉和應制之作,一般而論,這類詩由于政治禮儀拘束容易呆板乏味,但此詩自出機杼,不落俗手。首聯(lián)氣象闊大,“秦塞”與“漢宮”飽含歷史的滄桑厚重。頷聯(lián)點出望春之意,雍容華貴。頸聯(lián)是全詩點睛之筆,刻畫春雨朦朧中的長安,將皇都氣象寫得空靈蘊藉,可謂“大句籠罩,氣象萬千”(《唐宋詩舉要》引清人吳汝綸語),儼然一幅清新可感的“長安春雨圖”。尾聯(lián)則歸于奉和應制之本義,“結(jié)句言天子之出,本為陽氣暢達,順天道而巡游,以行時令,非為賞玩物華,因事進規(guī),深得詩人溫厚之旨,可為應制體之式?!保ㄇ迦粟w殿成《王右丞集箋注》)

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春天,一個本是平淡無奇的春日,卻成了唐代詩歌史上的重要一天。此日,同朝為官的賈至、王維、岑參、杜甫賦詩唱和,留下唐人早朝詩最負盛名的作品,也成就了詩壇佳話。四人之中賈至官拜中書舍人,年資職銜最高,先賦詩一首《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云:“銀燭朝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滿建章。劍佩聲隨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爐香。共沐恩波鳳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詩人的視線由早朝前的長安春色,寫到上朝時肅穆環(huán)境,再歸結(jié)到歌頌皇恩,詩中的禁城、青瑣、劍佩、御爐等語詞意象也是早朝詩的“標配”,這算是一首中規(guī)中矩、寫法平正的早朝詩。而王維的《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如下:

絳幘雞人報曉籌,

尚衣方進翠云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

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

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

佩聲歸向鳳池頭。

此詩首聯(lián)寫早朝之前,頷聯(lián)頸聯(lián)寫早朝之中,尾聯(lián)寫早朝之后,條理清晰。全詩并不具體寫早朝的具體程式,而是大處著筆,渲染早朝盛大莊嚴的氛圍。“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一聯(lián),刻畫出大唐王朝的赫赫威儀。

另外兩首詩也各有特色,岑參《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云:“雞鳴紫陌曙光寒,鶯囀皇州春色闌。金闕曉鐘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ㄓ瓌ε逍浅趼?,柳拂旌旗露未干。獨有鳳凰池上客,陽春一曲和皆難。”杜甫《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云:“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朝罷香煙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于今有鳳毛。”

對于這種同題之作,古人較為熱衷于評定甲乙、一分高下。宋人楊萬里《誠齋詩話》云:“七言褒頌功德,如少陵、賈至諸人倡和《早朝大明宮》,乃為典雅重大。和此詩者,岑參云‘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最佳?!睂︶娫u價甚高。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簽》所引胡應麟語則對王維詩中名句情有獨鐘:“頷聯(lián)高華博大而冠冕和平,前后映帶寬舒,遂令全首改色,稱最當時?!?/p>

清人施補華《峴傭說詩》則不以為然:“和賈至舍人早朝詩究以岑參為第一,‘花迎劍佩、柳拂旌旗’,何等華貴自然。摩詰‘九天閶闔’一聯(lián)失之廓落。少陵“九重春色醉仙桃”更不妥矣。詩有一日短長,雖大手筆不免也?!鼻宕奈膲罂虻聺摗短圃妱e裁集》則認為:“早朝唱和詩右丞正大,嘉州明秀,有魯衛(wèi)之目。賈作平平,杜作無朝之正位,不存可也。”這似乎是折中之論。所謂“魯衛(wèi)之目”指王維與岑參詩旗鼓相當、難分伯仲。

我們今天看來,在四首詩中,王維詩寫出了萬國來朝、萬邦來儀的恢宏景象,更能體現(xiàn)唐代雄放大氣的時代精神,誠如向達先生《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所言:“中國國威及于西陲,以漢唐兩代為最盛;唐代中亞諸國即以‘唐家子’稱中國人,李唐聲威之煊赫,于是可見也?!蓖蹙S詩展現(xiàn)了唐代的赫赫國威,雖然詩作之時,安史之亂尚未結(jié)束,但“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一聯(lián),無疑滲透著王維的盛唐記憶,也是“京華氣象”的詩意表達。

王維筆下的終南山水

在中國詩歌史上,王維以山水田園詩著名。蘇軾《書摩詰藍田煙雨圖》曾評王維詩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蓖蹙S的山水詩常常成為明清以來畫作創(chuàng)作素材。王維融謝靈運以來的寫實傳統(tǒng)與陶淵明以來的寫意傳統(tǒng)于一爐,詩情、畫意、琴音與禪趣的高度結(jié)合,使王維的山水田園詩達到了他人難以企及的藝術(shù)高度,奠定了他在唐代詩歌史上的宗師地位,影響極為深遠。聞一多先生說:“王維替中國詩定下了地道的中國詩的傳統(tǒng),后代中國人對詩的觀念大半以此為標準,即調(diào)理性情,靜賞自然,他的長處短處都在這里?!保ā扼沾迪艺b傳薪錄——聞一多、羅庸論中國古典文學》)

王維長期隱于終南山,筆端常有山影,《終南山》即其山水詩的代表作: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此詩全用畫家移步換形之法,前三聯(lián)分寫遠望、近看、俯瞰,從各個角度寫終南山雄偉磅礴的氣勢,筆法細致,層次井然。首聯(lián)以夸張的筆觸,極寫終南山的高大雄偉。頷聯(lián)寫白云環(huán)繞,青靄浸潤,具體可感。頸聯(lián)借天文觀地理,渲染終南山的高峻。尾聯(lián)隔水一問,有問無答,化實為虛,余味無窮。蘇軾評王維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亦自稱“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偶然作六首·其六》),此詩層層渲染,可謂深得畫理?!督K南別業(yè)》則云: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此詩寫幽人獨往之意,王維詩喜歡寫“空”境,如“夜靜春山空”“空山不見人”“空山新雨后”等,源自其理解的佛教“空理”,佛學認為萬法皆空,“空”是世界的本相,但又不是一無所有的“空”,而是與有相對而生的“空”。透過虛假的“有”的表象,認識到真實的空的本質(zhì),即可覺悟而智慧。王維此詩風格空靈灑脫,詩中有畫,詩中亦有禪。宋人魏慶之《詩人玉屑》評論說:“此詩造意之妙,至與造物相表里,豈直詩中有畫哉!觀其詩,知其蟬蛻塵埃之中,浮游萬物之表者也。”

輞川位于終南山東段,在今西安市藍田縣境內(nèi)。山中諸水于此會合如同車輞環(huán)湊,故名輞川。輞川源出秦嶺北麓,北流至縣南入灞水。輞川本是小地名,自從大詩人王維置別業(yè)于此,便成為人文形勝之地?!遁y川集》二十首一詩一景,描寫王維縱情山水、半官半隱的生活,是王維山水詩的代表作。二十首詩一詩一景,也一詩一畫。這里舉兩首為例。

首先我們來看《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這首詩中所寫“人語”與“返景”,屬于聲與光這兩種自然現(xiàn)象,其共同特點是稍縱即逝,即生即滅。有游山經(jīng)驗的朋友都知道,山間的聲音往往若有若無、若斷若續(xù),林中的光線若明若暗、轉(zhuǎn)瞬即逝。詩歌抓住并截取了這自然界的橫斷面,從外在的自然寫到內(nèi)在的神思,書寫空幻與存有之間的暗中轉(zhuǎn)換,并賦予幽深而廣大的禪意。

我們再來看看《辛夷塢》的描寫: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此詩描述了一個唯美的畫面,在幽僻無人的山谷中,亮麗的紅花自開自落。詩中浸透著清涼與靜寂,但也蘊含著熱烈與生動。無論有無他人知賞,芙蓉花生命的盛放都一如既往。更重要的是,“紛紛”是一種生命的樣態(tài),是一種熱烈昂揚的生命樣態(tài)。如果說開花是一種生命展開的方式,那么落花則是一種更具動感的生命樣態(tài)。一般的文人墨客,常常會對花落淚,對月傷神。而這首詩中的辛夷花帶給我們的情緒是并不因花開而喜,也不因花落而悲。這種帶有“平衡感”和“自在感”的生命體驗,我以為是王維詩歌帶給我們的重要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