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留住八歲時的目光
來源:文學(xué)報 | 潘琪  2024年11月09日09:02

“小說讓故事流動,散文是讓故事停住。”

2013年,劉亮程從烏魯木齊搬到菜籽溝村,重返半耕伴讀的田園生活。身體棲居鄉(xiāng)村,靈魂根植大地。他如愿以償過上“晚上聽著狗吠會睡得很安穩(wěn),早晨在成片的鳥叫蟲鳴中醒來”的日子,并從平淡生活中咀嚼出詩意與哲理,其新作《知知的大院子》以知知在大院子中的成長歷程為主線,延續(xù)了前作《一個人的村莊》對成長、自然與人生的思考與探索。

知知是一個不知疲倦的孩子,能叫出家里所有親人的稱呼和名字,相信沒有的東西,認(rèn)為人是影子的孩子、腳印是風(fēng)的孩子,也不分清夢與現(xiàn)實??偠灾莻€還沒長大的、幸福的孩子——扔沙包,捉迷藏,在雞圈收蛋,學(xué)習(xí)如何與自然相處——恰如劉亮程在前言點出的:“孩子來到世上,是來感受陽光雨露,聞草木花香,看自然萬物的。”在這個充滿愛與溫暖的大院子里,姥爺通過講述院子里的故事,傳授知知生活的智慧與經(jīng)驗;爺爺則以畫筆為媒介,記錄下知知成長的每一個珍貴瞬間,明亮的色彩勾勒出濃濃的祖孫情;太奶奶親手制作的沙包不僅是玩具,更是愛與親情的物證。這些平凡瑣碎卻溫馨動人的生活碎片,匯聚成涓涓細(xì)流,組成了熟悉又陌生的童年。

在劉亮程的筆下,知知的大院子不僅是一個具體的物理空間,更是一個充滿文化意蘊和個人特色的精神家園?!爸倍肿屑?xì)咂摸,私以為符合莊子的理念,即去自我為中心的認(rèn)知,知差別而去差別,“物物而不物于物”,做到“心齋”“坐忘”,做到“吾喪我”,達(dá)到逍遙游的境界。

知知的大院子正是這么一處自由之地。我們從“無別”到“有別”的所謂“長大”,是以喪失童心為代價。每個人都是“童年的陌生人”,更是“兩個童年”的攜帶者、構(gòu)建者、言說者,在遺忘與記憶之間游走。在一老一小的對話里,天真有趣、聰明機智的孩童形象與守護者、記錄者、童年夢境編織者的形象逐漸鮮活生動。

知知的姥爺留下葵花籽給老鼠和鳥當(dāng)作過冬的食物,懂得“人是客,要學(xué)會跟自然界的原主人和睦相處”的道理,連老鼠啃書也一笑了之。他從不修剪樹,他說,“樹想長幾個枝是樹的事,修剪樹是人的想法,不是樹的。我們是到一棵大樹下生活,不是一棵樹在我們的屋檐下生活?!睒涞南敕ū簧髦乜紤],蟲子、螞蟻更不例外。對生命、對語言的獨特體驗,熔鑄在這樣一篇散文里。

這個世界,即使被大人看過無數(shù)遍,也永遠(yuǎn)需要用孩子的天真之眼再看一遍,這是文學(xué)對人類初心的觀照。留住八歲時的目光,在忙碌與喧囂中,放慢腳步,去感受那份自然的寧靜與家庭的溫暖。

(劉亮程長篇散文《知知的大院子》,刊于《清明》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