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窩頭會館》出版 龍馬社版《窩頭會館》演出 劉恒:認真做事 做認真的人
來源:北京青年報 | 張嘉  2024年11月11日06:56

張國立、劉恒、鮑堅(從左至右)

一座院,一群人,寒來暑往,生死浮沉。一出戲,繪出荒誕眾生相,一張嘴,道盡世上酸苦辛。

2009年,著名作家、編劇劉恒寫下了戲劇作品《窩頭會館》,通過一個個生動的角色,展現(xiàn)了普通人在巨大歷史變遷中的掙扎與希望。

走進《窩頭會館》,仿佛走進了老北京的街巷。劇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像是從胡同里走出來的老街坊。他們的故事,在劉恒的筆下變得栩栩如生,既帶有北京的味道,又深藏著人生的哲理。

劇本里的每一句臺詞,都充滿了對生活的洞察和對命運的思考。無論是幽默的調(diào)侃,還是無奈的悲哀,觀眾都能從中感受到生活的厚重和戲劇的力量。這是一個關(guān)于生活、關(guān)于命運的故事,它既是對過去的回望,也是對人性的禮贊。

15年過去,《窩頭會館》在話劇舞臺依舊長盛不衰,深受觀眾喜愛。2022年,“龍馬社”將發(fā)生在“窩頭會館”里的故事搬上舞臺,創(chuàng)造了“2年,4城,20場演出,場場售罄,座無虛席”的成績。今年,龍馬社版的《窩頭會館》載譽歸來,于10月23日至27日在北京天橋藝術(shù)中心連演五天。

演出之際,《窩頭會館》也隨之出版。10月23日,《窩頭會館》主創(chuàng)分享暨新書發(fā)布會舉辦,這場活動不僅是對經(jīng)典話劇《窩頭會館》的致敬,更是一次對文學與戲劇的深刻探討和延伸。劉恒說:“《窩頭會館》不僅僅是一部劇作,它是我對那個時代的一種記錄和反思。我希望通過這些小人物的故事,讓讀者和觀眾感受到歷史的溫度和人性的復雜?!?/p>

如果沒有舞臺,劇本的文字就是死的

《窩頭會館》講述的是北平解放前一年,一個名叫“窩頭會館”的小四合院里,幾戶掙扎在社會底層、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他們有的愛錢如命,有的嘴皮子刻薄,有的心眼小脾氣大……在黎明到來前的至暗時刻,這些小人物嬉笑怒罵、說著辛辣的俏皮話,應對著荒謬艱辛、冷暖自知的生活?!案C頭會館”里收著老北京的各種聲音,繪著一幅黎明前的荒誕眾生相。劉恒用生動的筆觸描繪出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對話不僅是生活的真實反映,更是歷史的縮影。

劉恒介紹說,創(chuàng)作《窩頭會館》的起因是張和平先生當時剛?cè)伪本┤怂囋洪L,適逢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人藝需要一部獻禮作品?!拔腋怂囮P(guān)系非常好,一直想給人藝寫戲,但沒有機會。所以機緣巧合,有了這部《窩頭會館》?!陡C頭會館》的發(fā)起人是張和平先生,所以15年過去了,我仍然要對他表示我最誠摯的謝意?!?/p>

張和平對《窩頭會館》的重視讓劉恒感恩,話劇《窩頭會館》由林兆華導演,主演有何冰、宋丹丹、濮存昕、楊立新、徐帆等,可謂是當時北京人藝最好的演員陣容,劉恒說:“我一直非常喜歡林兆華導的戲,這次有機會跟他合作,我要把我的全部本事都拿出來。演員們高超的表演以及敬業(yè)精神,讓這部劇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讓我沾了很大的光?!?/p>

為了寫《窩頭會館》,劉恒曾走訪北京各大胡同尋找故事與靈感,最終將目光放置于“會館”這一濃縮著歷史與地域特點的獨特空間,“我們在宣武區(qū)的胡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轉(zhuǎn)到一個會館,進去后已經(jīng)是一個雜居的狀態(tài),住著很多戶人家,我們在里面轉(zhuǎn),非常有感覺。后來又從宣武圖書館借了將近100本關(guān)于會館的書,了解了各種各樣的故事?!?/p>

對于自己的第一部話劇劇本,劉恒笑說自己對這個話劇懷有特別大的期待,“囊括了好多內(nèi)容,后來隨著構(gòu)思的一點點變化,一點點淘汰,一點點篩選,留下了現(xiàn)在的內(nèi)容。坦率地說,《窩頭會館》只是最初構(gòu)思的一小部分,是創(chuàng)作激情沉淀之后一個自然的產(chǎn)物。后來我看老舍先生創(chuàng)作《茶館》的經(jīng)歷,他本來想寫企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構(gòu)思也非常龐大,最后的《茶館》實際上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從一小部分生發(fā)出來就填滿了。所以,你最初的創(chuàng)作想象,以及你靈感的激發(fā),和最后作品出來的成果,可能會有非常大的距離?!?/p>

《窩頭會館》已成經(jīng)典,劉恒感謝與這部話劇有關(guān)的所有參與者,“包括啟動者、導演、演員,以及臺前幕后所有的人,包括在臺下喊好的觀眾,用文章贊美我們的人,甚至包括那些批評我們的人,我對他們都要表示感謝。因為我們的勞動成果引起了他們的注意,給他們帶來了不同的收獲。如果沒有舞臺,沒有導演辛勤的工作,沒有演員在舞臺上充分地、完美地表演,我那個劇本的文字就是死的,仍然趴在紙上。有了他們辛勤的付出之后,那些文字才真正地活起來,才產(chǎn)生了更大的影響?!?/p>

張國立感謝劉恒寫出這么好的劇本

“龍馬社”是由著名編劇鄒靜之、劉恒、萬方共同發(fā)起,張國立擔任藝術(shù)總監(jiān),創(chuàng)立于2008年的作家劇社,龍馬社版的話劇《窩頭會館》由張國立執(zhí)導,雖然這并非他首次擔綱話劇導演,但他用“有幸”一詞總結(jié)自己做導演的心態(tài)與感受。“何其幸運,一個時代,能有這樣一位優(yōu)秀的編劇,把他的所思所想所表達凝練成一部戲劇作品,記錄、流傳。我們非常珍惜這樣的文本,希望我們的創(chuàng)作沒有辜負劉恒兄寫下的每一個字。”

張國立表示,劉恒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北京人,老北京的風韻底色深深地刻在他心里,流淌在他的筆下?!白x這個劇本的時候,就深深覺得他充滿了智慧。這種智慧,不僅體現(xiàn)在每一個人物的語言當中,更是在他們各自不同的命運和經(jīng)歷里。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交織成了那個時代一個底層人的心理狀態(tài)和欲望。這欲望匯成了一股力量,在一個舊世界崩潰、新世界來臨時迸發(fā)。這是一部非常厚重、非常有分量的作品。偉大的藝術(shù)是可以穿越時空的,要感謝劉恒老師寫出這么好的一個劇本,我才有可能今天做這部話劇的導演。在這個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我是如此熱愛戲劇。熱愛戲劇是快樂的,與劉恒老師這樣優(yōu)秀的作家合作,是一次修行,與一群熱愛戲劇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團隊合作,更是一種幸福。”

作為從演員轉(zhuǎn)型的導演,張國立說自己不會用宏大的敘事去講解劇本,更傾向于從規(guī)定情境中的人物關(guān)系入手,“找到角色當下的想法,就是任務;找到角色時用什么方法去完成他的任務,就是動作;找到可以改變?nèi)宋镪P(guān)系的事件,事件又重組了新的任務、動作,形成了新的人物關(guān)系。事件推動了變化,變化讓戲劇行進?!?/p>

張國立認為,《窩頭會館》劇作中人物身上具有一種“底層的幽默感”,而這也正是角色“活下去的一種動力”,這次排戲的過程非常享受,因為大家都喜愛這個劇本,都認真細致地琢磨舞臺藝術(shù),“排演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挑戰(zhàn),但更多的是樂趣。演員們都非常投入,他們不僅在舞臺上呈現(xiàn)了角色,還在生活中找到了角色的影子。這種全身心的投入使得每一個細節(jié)都更加真實動人。我們在排戲的時候一直講,除了演好劇情之外,我們要理解這個戲的文學性,不是你說完臺詞就完了,它的文學性太好了,演員都從劇本中獲益匪淺。而且演員們都很生動,他們的感受都是從內(nèi)心里發(fā)出來的,沒有那么多的雜念,能看出他們對這部戲的熱愛,他們的努力也讓舞臺人物都鮮活起來。每一次在演出前復排,每一場的演出,我都能看到他們對戲、對角色的交流還在繼續(xù)深入,這部戲的生命力還在向下扎根,向上生長。這是戲劇獨有的、非常美妙的過程。”

于謙覺得越演越深,越研究越有得研究

于謙在《窩頭會館》中飾古月宗,“在這么一個大戲當中能演一個角色,也是我的榮幸。古爺是一個特別聰明的人,他洞察一切事物,但是他又游戲于當中,這個人物的年代是承上啟下的,當時社會層面上的很多東西,他也能點出來,所以,我覺得特別有難度,但是在進入人物的刻畫以后,也是特別過癮?!?/p>

雖然演話劇心情挺忐忑,但是于謙說自己比較喜歡玩,“我特別希望能夠從話劇當中體驗一些藝術(shù)的東西,來豐富到相聲里面,也同時希望從相聲所獲得的東西融入到別的當中,能夠起到一個融合作用,提高自身的藝術(shù)修養(yǎng),所以才參加了《窩頭會館》。”

于謙坦承在演《窩頭會館》前,自己也拍了不少戲,研究了不少劇本,《窩頭會館》與之不同的是,會讓于謙覺得越演越深,越研究越有得研究,越發(fā)掘越有得發(fā)掘,“寫得太深奧了。每字、每句都要斟酌,都要發(fā)現(xiàn),都要挖掘,每一輪演出當中可能更有新的體會。前幾天我們演員還在說,我經(jīng)歷過一個什么事情,今天再演,就覺得這個角色又能發(fā)掘點一些之前沒演到位的。”

在于謙看來,《窩頭會館》是一個非常好的文學作品?!拔谋居镁畹呐_詞展現(xiàn)了一段濃縮的歷史,用詼諧的調(diào)侃描寫了百姓的艱辛,用樸實的對白表達了底層人生存的智慧,用一件件小事勾勒出一個灰暗的時代背景,堆砌起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作者用超強的文字功力給予了表演者強大的支撐。讓演員深陷其中,讓觀眾欲罷不能,造就了劇場里的理想狀態(tài),一部經(jīng)典也就此誕生。然而,經(jīng)典不應該止于膜拜,更應該用于學習。表演如是,劇本亦如是。話劇是導演對劇本的解析,表演是演員對人物的二度創(chuàng)作,而劇本才是一臺大戲的基礎(chǔ)。”

劇組其他演員也分享了他們對《窩頭會館》及自己所飾演角色的感悟。演員們表示,每個角色背后都有獨特的故事和情感,在排演過程中,他們深刻感受到這些小人物在歷史大背景下的掙扎與堅韌,仿佛重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生活。扮演田翠蘭的于明加說:“《窩頭會館》不是一般的劇本,你會看到世間百態(tài),人生狀態(tài)?!彼硎?,這部作品對她個人的藝術(shù)提升有很大幫助?!澳軌騾⑴c這樣一部經(jīng)典作品,對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p>

對于龍馬社版話劇《窩頭會館》的這些演員,劉恒也非常欣賞,“職業(yè)話劇演員如果一年不演,第二年再演一輪的時候要經(jīng)過多次彩排,多次彩排上臺之后還難免‘吃螺絲’,這既有記憶力的問題,也有舞臺的適應性的問題。但是這幫相聲演員多年不演,猛地撿起來,有的時候就排一次,而且可能直接商演下來就演這個戲,依舊行云流水,我覺得他們舞臺的能力太強了,他們就是為舞臺而生的。”

所有的文字都是珍貴的,哪怕是一張便條

對于《窩頭會館》劇本被稱贊,劉恒表示,在文學界是有鄙視鏈的,“大家通常覺得寫長篇小說是最正宗的,還有人認為詩歌是最正宗的??偠灾?,劇作,尤其是類似于電影劇本這種技術(shù)性的劇作,排在寫作的最后面。但是在我一個創(chuàng)作者來看,所有的文字都是珍貴的,所有從創(chuàng)作者筆下誕生的每一個文字,都是他生命的鉆石。包括他寫的信,寫的情書,寫的日記,哪怕寫的一張便條,都是有意義的,所以我們絲毫不應該貶低我們的寫作。”

劉恒還提到了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即世界”,“他的這個哲學觀點受到了幾乎所有學者的認可。如果沒有語言的話,我們的世界是無法描述的。我們的理念,我們的感受也是無法傳達的。如果我們對語言的理解是膚淺的,所有傳遞的信息都會產(chǎn)生錯誤的理解,只有那些對語言的內(nèi)涵、語言的功能,有充分掌控力的人,才能感受到語言里的真諦,才能準確地掌握信息,準確地表達信息。我覺得對創(chuàng)作者是這樣,對生活里任何人是這樣,對我們隨便在單位里兩個人的交談也是這樣,要永遠保持對語言的敏感。而舞臺藝術(shù)就是語言的藝術(shù),我們就是在通過他人對語言的運用,來琢磨我們自己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不光涉及到藝術(shù),也涉及到我們的人生,涉及到我們生命本身,語言的重要性就在這個地方?!?/p>

成功就是給那些認認真真的人準備的

作家出版社鮑堅社長表示,《窩頭會館》是一部充滿人文關(guān)懷的作品,它不僅反映了歷史,更觸及了人性?!拔覀兿Mㄟ^這本書,讓更多人感受到文學的力量?!陡C頭會館》的出版不僅是對經(jīng)典的延續(xù),更是為了讓更多讀者能夠通過文字的形式,重新走進劉恒筆下的世界,感受小人物的命運變遷?!?/p>

劉恒感謝作家出版社出版《窩頭會館》,但他也謙虛地表示自己覺得這本書對時代的影響可能是微乎其微,“像物質(zhì)世界里的一個細菌一樣,它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微小的。有很多朋友說希望書大賣,但是我不抱太大的希望,即便是賣出的話,我相信讀它的人也不會很多?!?/p>

劉恒認為當下的大多數(shù)人在短視頻里,捕捉信息的欲望,比看一本書的欲望要強烈得多,“所以我不指望有更多的人能夠看到這本書,但是我相信會有一些知音,這些知音可能數(shù)量很小,但是他們的心靈會跟我的心靈產(chǎn)生碰撞和融合。只要我的一些苦心所釀造的東西能夠傳遞出去,被體味到,我覺得就很知足了。至于能賣多少本,我毫不在意?!?/p>

而對于“知音”,劉恒則提出了建議,他希望喜歡《窩頭會館》的朋友可以看完劇本的文字后,跟舞臺上的表演做一個對比,“你能感受到導演和所有的演員,以及臺前幕后的人付出的巨大努力。張國立是演藝圈里出了名的追求完美的人,他對自己非??量蹋矣X得他有強迫癥,他要弄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我看他第一次讀劇本的時候,他把導演筆記放在桌子上,我拿過來一看驚著我了,太仔細了,太認真了。再看看這些演員,之所以能成功,不就是認真做事才能成功嗎?成功就是給那些認認真真的人準備的,所以,我希望大家看戲之后,從他們的身上能看到自己做人的某種準則,大家認真做事,做一個認真的人?!?/p>

供圖/曉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