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一本好書:《六味集》
來源:文匯報(bào) | 蘇北  2024年11月19日08:28

汪朗先生最近出了一本新書,《六味集》,談美食。本來世間只有五味,——酸甜苦辣咸,其父汪曾祺先生不是有一本《五味》集么?——又何以冒出個(gè)“六味”?作者解釋說,所謂“六味”,寫的是味外之味,尋找的是五味之外的別一種味道。

讀汪朗這本集子,最深的感受是汪朗比乃父見識得多。汪朗吃過的一些東西,可以說,汪曾祺可能聞所未聞,何況吃乎?比如《洋餐土食》,汪朗寫到在蘇格蘭采訪,吃了當(dāng)?shù)赜忻摹肮埂?。哈吉斯乃蘇格蘭一道國菜,是把羊的心、肝、肺等下水與燕麥、羊脂油、洋蔥和香料混合做成餡,縫進(jìn)羊肚子里,用燒、烤、燜、煮等各種方法烹熟。吃時(shí)把餡料從羊肚子中挖出來,配上蘿卜或土豆。據(jù)說這廝有一股子羊下水的膻腥味,非蘇格蘭人是難以下口的。我想,這汪曾祺就沒有吃過。又比如法國的“韃靼牛排”,比如日本的“馬刺”——馬肉生吃。這些估計(jì)汪老頭也是沒有吃過的。汪先生一生除在美國待過三個(gè)月,其他國家是沒去過的。如果讓汪老頭滿世界體驗(yàn),憑他筆下的那股“靈異”,不知道會寫出什么“花兒”來呢。

讀汪朗這本書,還有個(gè)更深切的感受是:原來覺得老子厲害,讀了這本書,覺得兒子也不簡單。

感受深的是“談話風(fēng)”。汪朗的語言極其平易,——平易是大學(xué)問,是高僧不打誑語,——所說的都是家常話,可是自然中透出一股子生氣。清人黃小田評價(jià)《儒林外史》,說“事則家常習(xí)見,語則應(yīng)對常談”。用“家常習(xí)見,應(yīng)對常談”這八個(gè)字,來評價(jià)汪朗此集,我以為是再恰當(dāng)不過了。

隨便舉個(gè)例子吧:

“胡”之稱呼,先秦已有之。當(dāng)時(shí)西部北部邊境的一些游牧民族,閑著沒事時(shí),常常跑到內(nèi)地打打殺殺,破壞安定團(tuán)結(jié),當(dāng)權(quán)者很是頭疼,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將他們統(tǒng)統(tǒng)稱為“胡人”,大概是嫌他們總是胡攪和的緣故。由是,胡人穿的衣服便成了胡服,跳的舞為胡舞,吃的飯為胡食,說的話自然就是胡話了。(《假如餐桌少了胡食》)

好玩吧。

汪朗在《他鄉(xiāng)異味》一篇中寫到折耳根。折耳根即魚腥草,貴、川人的所愛,你到貴陽,大小飯店,都有折耳根,那些美麗女子,吃起折耳根來,都特別帶勁,沒覺得她們有什么痛苦,反倒是十分享受。我去年去了三次貴陽,在花溪賓館,每頓早餐都有涼拌折耳根,我皺著眉頭拼命吃,終于將此物吃“通”了。從滿嘴腥味、難以下咽,到吃出香甜的滋味來了。世上的東西,還是要琢磨,為什么別人能吃你不能吃?

一次與汪朗閑聊,他好像說過汪曾祺先生不吃折耳根,說老頭子不喜歡那個(gè)味道。這可能是汪先生自己文章里寫的。不過我想憑汪老頭的好奇心,他若是多試幾次,一定會吃出其中的妙處來的,他連那么難吃的“氣死”——cheese(干酪)都敢吃,難道還怕個(gè)“魚腥”味?

這本書的幾十篇文字,每篇都有意思。即看看那些篇名,就想讀下去:《豆腐西行記》《黃瓜活吃》《韭菜的輩分》《大蒜食經(jīng)》《面之高下》《大話稀粥》……我反正是不急,隨時(shí)翻翻看看。

這真的是一本好書,一本妙書,一本隨時(shí)可以讀,隨時(shí)可以放下的書。這樣的書,什么時(shí)代都可以讀,今天可以讀,明天可以讀,再過100年,讀起來依然好玩,這就是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