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蘊·意表·意思 ——讀邵鑫《古文觀止有意思》
我喜歡《古文觀止》。若干年前,我為夫人和女兒推薦的寫作范本,即首推《古文觀止》。故近期友人送我一本《古文觀止有意思》(中信出版集團,2024年4月第一版),看著書名就好。不過,恕我谫陋,對于編寫者邵鑫,此前并不知之。但為本書作序的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盧永璘先生,卻是很早就認識的。1990年到1992年期間,我在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進修,兩次聆聽盧先生講授《文心雕龍》。由于我是“社會人”,比青年學(xué)子長得老相,又因為是兩次聆聽,因此博學(xué)而謙和的盧先生,對我格外照拂,課間休息多承指教。但此后二十余年間,云在青天水在瓶,彼此再無聯(lián)系;只在心中印記著盧先生《文心雕龍》講得好,書法寫得好,以及“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懿范師風(fēng)。盧先生在序言中開宗明義講道:“邵鑫是才子,大才子?!奔热槐R先生都夸邵君有大才,那就打開書一睹風(fēng)采吧。
開卷有益,開卷有“疑”?!豆盼挠^止》編選的第一篇文章乃《左傳》中的名篇《鄭伯克段于鄢》。作為孔子所著之“春秋經(jīng)”,原文只有“鄭伯克段于鄢”六個字。然夫子的“春秋筆法,微言大義”,由于太“微言”太“大義”,故對于同時代以及稍后時期的讀者來說,就已經(jīng)需要做一些對于事件的陳述與義理的解析。于是,與孔子同時代人左丘明便對應(yīng)整部“春秋經(jīng)”,撰寫了《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到了漢代,又有《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簡稱《公羊傳》《谷梁傳》)成書,與《春秋左氏傳》合稱為解讀“春秋經(jīng)”的“春秋三傳”。對于“春秋經(jīng)”中的“鄭伯克段于鄢”六個字,《左傳》做了850余字的解讀,詳細記述了鄭莊公與其母親姜氏和弟弟段“斗法”的全過程。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左丘明以及《公羊傳》《谷梁傳》的解讀,后世對于孔子的“鄭伯克段于鄢”六個字,不知當作如何理解呢?
同理,無論是2700多年前的文章之主人公鄭莊公,還是2400多年前的《左傳》之作者左丘明,距今均已超過了二十好幾個世紀,難免與現(xiàn)代讀者形成一定的“隔膜”。故對于作者左丘明、主人公鄭莊公,以及姜氏、共叔段、祭仲、公子呂、潁考叔等一干人等,尚需做一番考據(jù)、義理、辭章等方面的“小學(xué)”功夫。自《左傳》誕生以來,自《古文觀止》行世以來,解讀之作不可勝計,故想在其中“解”出新意來,難矣哉!而青年學(xué)者邵鑫知難而上,探虎穴,得虎子,獨創(chuàng)“推理式讀書法”,從歷史、文學(xué)、地理等角度,深挖人物性格和事件背景,啟發(fā)讀者領(lǐng)悟文章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將《古文觀止》講得“有意義”而“有意思”,誠如編者在扉頁上所寫下的那樣:“翻開這本書,歷史和古人蘇醒了?!?/p>
且看邵鑫對《鄭伯克段于鄢》如何解讀?除導(dǎo)語、注釋等“例行公事”之外,邵鑫如輪扁斫輪、庖丁解牛一樣,分別作了“破題:鄭伯克段于鄢”等八個專題解析。譬如,“破題”部分對“鄭伯克段于鄢”六字解析得通俗、通曉而通透?!班嵡f公被稱為‘鄭伯’,是一種貶低”;莊公與胞弟段的斗爭為何用“克”——“戰(zhàn)勝敵人叫‘克’”(兄弟失和,由政治斗爭已然變味成為了不可調(diào)和的“敵我矛盾”);“《春秋》惜字如金,能不寫的絕對不寫,為什么要特意說明鄭伯是在‘鄢’這個地方把段打敗的呢”,等等。再如,“母親引發(fā)的爭端”部分,一言以蔽之:“孩子出問題,根源在父母”。還如,“祭仲是什么性格”與“公子呂是什么性格”兩部分,將鄭國的兩位重臣與鄭莊公的對話,分別從人物性格的多重性方面來剖析解讀。祭仲之所以句句試探、步步驚心,是因為他只是一個謀臣;而公子呂之所以直言不諱、咄咄逼人,則因為他是莊公的叔叔兼大將軍。其實,還應(yīng)該挖掘并展示一下少年老成、城府深沉的鄭莊公之多重性格與多副面孔,來為他的兩個金句“多行不義必自斃”“不義不昵厚將崩”而“增光添彩”!最后,邵鑫在“鄭莊公是個狠角色”“鄭莊公下了一盤多大的棋”“潁考叔如何破解雙重難題”“鄭莊公與姜氏的真實結(jié)局”等四個部分,將13歲便成為鄭國國君的鄭莊公,一直在處心積慮“下一盤大棋”,直到22年后才“憋一步大招”,把胞弟段與母親姜氏“拿捏”得死死的,一個被擊敗“入于鄢”,一個被拿下“置于穎”。鄭莊公的確是個狠角兒。他連周天子周平王、周桓王都敢一而再再而三地冒瀆,還有什么不敢干?《古文觀止》第二篇文章《周鄭交質(zhì)》所記載的“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便是講鄭莊公先是試探性地侵犯麥禾,與周天子分庭抗禮。他繼而假借王命討伐宋國;進而明火執(zhí)仗在繻葛與周桓王開戰(zhàn),鄭將軍祝聃一箭射中桓王之肩,同時也射落了周天子的威權(quán)與尊嚴!《谷梁傳·鄭伯克段于鄢》認為,孔子為什么厭惡鄭伯更甚于段,“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于殺也”,說白了,心太狠,成心要搞死弟弟段。
邵鑫還把一些看似細小的知識點,也講得“有意思”而“有意義”。即如“鄢”(今河南鄢陵北)這個地方,他說,“鄢可是《春秋》專門寫到的。為什么要寫‘鄭伯克段于鄢’,而不是‘鄭伯克段于京’呢?因為鄢原本是鄭國的附屬國,先把段趕到鄢國去,再以討伐段為由,將鄢國吞并,這才是鄭莊公的最后一步棋?!蹲髠鳌酚涊d:‘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硣粶纾卧俅纬鎏?,一直逃到鄭國北部一個叫共國的小國?!标P(guān)于“共”這個國名,很多解讀《古文觀止》首篇之《鄭伯克段于鄢》的書,大多一筆帶過,或者忽略不計,而邵鑫卻專門用了一番筆墨,闡釋段為什么叫做“共叔段”,為什么段逃到共國便成為了“安全港”:“今天很多人對共國不了解,但它在中國歷史上有非常重大且獨特的意義。公元前841年,周厲王的暴政引發(fā)‘國人暴動’,厲王逃走,太子年幼,天下無主,于是各諸侯國選舉了共國的國君共伯(名和)做了代理天子,‘攝行天子事’。后來就以共和作為年號,這一年被稱為共和元年,成為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逼鋵?,這些知識點,是萬不可忽略的。邵鑫的這些從“點”到“面”到“體”的解析,大大地拓寬了“教輔”的視野與“知道”的范疇。當然,這是需要以學(xué)問來支撐的。
嘗鼎一臠,知味一鑊。邵鑫的《古文觀止有意思》,從《古文觀止》中的222篇文章中遴選出24篇,分別歸入“思維”“應(yīng)變”“說話”“文章”四個主題加以解讀。限于文章篇幅,在下亦只能嘗一臠,選擇邵鑫解讀的《鄭伯克段于鄢》,來作“管中窺豹,時見一斑”之簡評。邵鑫在《古文觀止有意思·前言》中寫道:“《古文觀止》的閱讀價值,不應(yīng)作為考試工具書,而應(yīng)作為傳承古人智慧和體察文章之道的美味佳肴?!?/p>
的確,《古文觀止》作為傳承智慧、體察文道之書,足可以稱之為經(jīng)典。之所以說經(jīng)典永流傳,就是因為經(jīng)典性包含著恒久性與現(xiàn)代性,經(jīng)典才永不過時。不過時的,是傳統(tǒng)經(jīng)典作品的思想、價值和意義;然而由于時代久遠,作者的特質(zhì)性、作品的時代性(時代背景)、語言的差異性等等,必然隨著時移世易而變化異矣,便會與現(xiàn)代讀者產(chǎn)生一定的“隔”。如何破“隔”?這就需要在原作者和讀者之間架設(shè)一座“連心橋”——即在文本之“意指蘊含”(意蘊)與讀者所可領(lǐng)悟的“題旨韻味”(意思)之間,導(dǎo)入一種不可或缺的“溝通介質(zhì)”(意表)。意表,從字面上看,為意義之表述,引申為出乎意料,出人意表。戰(zhàn)國時代的武經(jīng)《尉繚子》曰:“戰(zhàn)在于治氣,攻在于意表,守在于外飾?!蔽奈渲溃饔衅鋸埑谡路?,互為表里。所謂經(jīng)典文章,就在于原創(chuàng)性與獨特性,主于氣道(作者的氣質(zhì)稟賦),奇于意表(作品的意象意境),其他皆為外飾(題材體裁之類的形態(tài))。故南宋朱熹《與曹晉叔書》云:“夫?qū)W問愈高,所見卓然,議論出人意表?!蔽易x邵鑫《古文觀止有意思》,時有驚喜,每有出人意表者。
李建永,筆名南牧馬,雜文家,散文家,民俗文化學(xué)者。山西山陰人氏,曾在陽泉市工作多年?,F(xiàn)居北京。從業(yè)媒體,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xué)會會員。著有雜文散文集《說江湖》《說風(fēng)流》《母親詞典》《中國雜文·李建永集》《我從〈大地〉走來》《園有棘:李建永雜文自選集》等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