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治沙第一鍬
紀念碑聳立在彰武草原上。那是一把鐵鍬,一把立于天地之間的大鐵鍬。
彰武草原并不是一般人想象的水草豐美、一望無邊的樣子。就算夏天草長得最好的時候,也絕看不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詩意情景。我們去的時候,已經深秋,天很冷了,草都枯黃了。走到跟前一看,草都是貼著地皮長的,匍伏在地上,給人感覺這些草長得很掙扎,很辛苦,很壓抑。草場高高低低,坎坎坷坷伸長得很遠,確實很遼闊。不過,稱之為“草原”,確也有點夸張。彰武草原很久以前的確是大草原,草長得也高,緊挨著科爾沁,清王朝時期,還曾經是皇家牧場。后來,科爾沁變成了大沙漠,彰武草原也跟著消失了,到新中國成立時,這里已經變成了一個黃沙漫天的大風口。每年能刮200多次大風,緊跟著黃沙就大量卷進東北遼西平原,覆蓋了土地,也覆蓋了鄉(xiāng)村和城市。
從那個年代開始,彰武風口一線的翻身農民的生存斗爭第一大事就是防風治沙,保護自己的土地。他們必須自發(fā)組織起來,打一場人民戰(zhàn)爭——在延綿的沙丘上,大面積種草,穩(wěn)住防線,然后再大面積種樹,守住戰(zhàn)線,把風沙擋在外面。這種自發(fā)的行動,一開始無異于傳說中的愚公移山那樣不可思議。然而,新中國農民治沙的第一鍬就這樣鏟了下去,一發(fā)不可收。真干下去了,才知道真的成了愚公了——人力根本無法與自然力抗衡,強大的風沙輕而易舉就能把治沙者們一年的勞動,甚至幾年勞動的成果沖擊得干干凈凈,無影無蹤。不能后退,沒有退路。后面是新中國的工業(yè)之城阜新,阜新后面則是更大的工業(yè)之城沈陽。沒有后退,只有抗爭,只有堅守。盡管人在大自然面前顯得那樣無力,但治沙種草種樹從來沒有停止過。
人民的干勁、人民的意志、人民的精神,融進了“三北”防護林的國家戰(zhàn)略,也可以說,國家戰(zhàn)略順應了老百姓的生存斗爭的需要,順應了人民創(chuàng)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叭薄狈雷o林戰(zhàn)略的實施,從根本上改變了整個國家北方的生態(tài)。75年來,作為“三北”防護林重要方向的東北防護林,成功地穩(wěn)住了防線,擋住了風沙,治理了環(huán)境,優(yōu)化了生態(tài),發(fā)展了經濟,東北平原生態(tài)安全有了可靠的保障。彰武草原功不可沒。彰武的愚公們重新復活了草原,建造了萬畝防護林,真的創(chuàng)造了人間的奇跡。多年以后,受益于遼闊的彰武草原和萬畝防護林的企業(yè)家,想到要建一座紀念碑來記載老一輩治沙人的功業(yè),傳揚治沙的精神,也表達后輩的感激之情。
紀念碑就建在當年治沙的沙丘上。站在這里視野開闊,一覽無余,能看到很遠的地方。紀念碑的構思有些讓人意外,就是一把高高的大鐵鍬,半插在沙里,一點其他裝飾也沒有,就這么孤零零地插在那里,仔細一看,還有點斜插,就像農民們把手中的鐵鍬很隨意插在土里一樣。說實話,這種造型看不出有什么精巧的構思,更看不出有什么藝術性,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土”。我圍繞著這把大鐵鍬走了幾圈,再拉開距離仰望著它,突然覺得這“土”得有點意思,越看還越有味,越看還越覺得那把鐵鍬斜插得很有勁道。你會覺得,這個形象在傳遞著一種力度——天的力度,地的力度。它很自然地插在沙丘上,不造作、不夸飾、不構思,確實很“土”。也許,“土”就是藝術。久久看著,一股美感不禁在我心底油然而起:“土”中見質樸,“土”中有生氣,“土”中生力量。
再多看一會兒,我還會感覺出,這座看不出構思的紀念碑其實有大構思,而且還很巧妙很用心。那把并非直角的鐵鍬,在風中似乎增加了一種動感。動感似乎來自于一雙看不見的大手。手一定很粗壯,也很有力,否則就抓不住這把大鐵鍬。鐵鍬的力度,正是由這雙大手傳遞過來的,由此生發(fā)開去,我還能感覺到握著這把大鍬的那個人。我們看得見鐵鍬,看不見人,但我們分明能感覺到,那鐵鍬,正握在一個需要我們去想象的那個人手里。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融為一體,這也許就是這座紀念碑構思的高妙之處吧。
這把大鐵鍬一定握在一個叫董富財的共產黨員手里。他就是一個農民,一個從農民當中成長起來的村黨支部書記。他的村子就在科爾沁沙漠的邊上,治沙的任務特別重。他帶領著全村群眾一棵樹一棵樹栽,共栽下了300多萬棵樹,在科爾沁沙地南緣筑起一道15公里長、3公里寬的防護林帶,修起平坦的道路,遏止了流沙南侵的腳步,把原來的沙漠變成了農民發(fā)家致富的一片綠洲。他的想法很實在,就剩下我一個人,也得把這事干成。他把自己的話融進了共產黨人堅定的信仰里,化為帶領大伙兒治風沙、創(chuàng)財富、謀發(fā)展、美家鄉(xiāng)的強大動力,一干就是四十多年。村莊綠了,農民富了,而他卻成了一個老人,積勞成疾,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這把大鐵鍬一定握在科學家劉斌手里。從1953年起,48歲的劉斌就來到彰武縣參與治沙,成為第一代治沙科技工作者。茫??茽柷呱衬?,要種活一棵草、種活一棵樹談何容易。為了搞清風沙的規(guī)律,摸索固沙造林的方法,他和同事們住到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風口,頂著一年中240次每秒5米以上的風沙,常常要一天二十四小時不間斷觀察,越是風沙肆虐的日子,越要走進風沙。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完成了選種、育苗、試種,將原本生長在寒溫帶的樟子松,南移了8個緯度,在地處溫帶的彰武風口扎下了根,長成一片片樹林。因此,人們也將這把大鐵鍬稱為“科學治沙第一鍬”。
這把大鐵鍬一定握在退伍軍人李東魁手里。他是一個章古臺林場的護林員,常年守護著8500多畝的樟子松林。每天巡山13個小時,走遍了森林的每一個角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呵護著防護林每一棵樹的成長。這里的每一棵樹,他都熟悉,就像熟悉他的親人一樣。他一個人走在山路上,看著樹每一天的成長,聽風吹過來的聲音,那是樹在說話。他聽懂樹的語言,每一天都在和它們說話,說不完的話。每當真的很寂寞的時候,他就對著廣闊的天空,扯開嗓門,唱起從部隊學來的軍歌,給自己聽,也給樹聽。30年里,他走了多少路,和樹說了多少話,沒有算過。不過,他知道,有了這些樹,就有了老百姓的幸福。
這把大鐵鍬一定握在一代又一代的彰武治沙人手里。75年的人民治沙,可以提煉出一種精神——叫治沙精神。有人說,這把大鐵鍬就是治沙精神的象征。我是非常贊同的,很想讀一讀這精神里,到底能讀出什么獨特的內涵。讀來讀去,還是覺得“愚公”二字最貼切。曾路過阜新市區(qū),看見過“厚道阜新”這幾個大字,對這個富有創(chuàng)意的城市理念品味了很久,來到彰武草原,才總算明白,就是愚公精神。愚者,厚道人也。有厚道的老百姓,才有厚道的城市。這應該算是彰武治沙精神的硬核吧。
如今,圍繞著紀念碑建成一座文旅觀光點、風景區(qū)。有山有樹有湖,其實就是一座公園。風拂過,感覺冷了,湖還未結冰,水面寬闊而平靜,能看到一片片殘荷。冬天過后,到了春天,這里一定很美。人們給這座公園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德力格爾(鮮花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