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與新時代“大先生”
“大先生”這一稱謂,超越了簡單的尊敬之意,它承載著一種深厚的文化傳承,其內涵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豐富與深化。步入新時代,“大先生”的形象被賦予了新的維度:他們不僅需具備廣博深厚的學識基礎、卓越的教育教學技藝,更關鍵的是,應懷揣堅定的理想信念,擁有教育使命感與情懷,成為引領時代精神的燈塔。而陶行知的生平事跡,便是“大先生”成長歷程的生動寫照。陶行知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懷揣著教育救國的理想,不斷嘗試教育改革,提出了諸多教育理論并展開實踐,也因此被稱為是“偉大的教育學家”,被贊為“萬世師表”?!洞笙壬招兄芬粫?,細膩地描繪了陶行知跌宕起伏的一生,將一個真實、多維、鮮活的陶行知形象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陶行知出生于皖南鄉(xiāng)村,6歲在私塾開蒙,15歲進入教會學校崇一學堂學習,踏上了從“舊式知識分子轉變?yōu)楝F(xiàn)代文化人”的第一塊跳板。透過崇一學堂這個小窗口,他看到了四書五經(jīng)、子曰詩云所無法告訴他的新世界,初窺曙光后,他用毛筆在宿舍的墻上題寫下“我是一個中國人,要為中國做出一些貢獻”。此后,他就踏上了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教育發(fā)展之路的漫長征途,數(shù)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
在美國學成歸國后,陶行知積極投身國內的教育改革,推行平民教育、鄉(xiāng)村教育、普及教育、戰(zhàn)時教育、民主教育等實踐活動,并先后創(chuàng)辦了南京曉莊試驗鄉(xiāng)村師范學校、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社會大學等教育機構,受益者甚眾,影響深遠。在實踐的同時,陶行知也在不停地思考,并撰寫了大量的教育論著。他還在實踐的基礎上,在導師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盛行的背景下,構建了獨具特色的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為核心理念的生活教育理論。這些教育理論不僅順應了教育發(fā)展的趨勢,更彰顯了他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洞察與獨到見解。
陶行知雖是20世紀的教育家,但他的教育理論符合教育的內在規(guī)律,因而對今天乃至未來中國和世界的教育改革與發(fā)展,仍有重要的理論借鑒價值與現(xiàn)實指導意義。正如《大先生陶行知》內文所說,陶行知教育學說不同于許多一般教育理論之處,在于它本質上是一種實踐教育學說,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它不僅在理論方面具有現(xiàn)實意義,更重要的是,它在實踐方面具有現(xiàn)實意義。我們開展教育改革的基本出發(fā)點和終極目的,是為了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在這方面,陶行知以其親身實踐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教師要想“修煉”成為新時代的“大先生”,除了學習和運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外,還需要深入認識其人,了解他的成長經(jīng)歷,從而真正理解他的思想形成過程,感受他的人格魅力?!洞笙壬招兄吩诖吮尘跋聭\而生,用洋洋二十余萬字,為我們生動闡釋了“大先生”之“大”,在于信念,在于情懷,在于真實。
為教育名家作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將大眾所熟知的事跡重新進行組織,有條理地加入更多大眾所不知的細節(jié)與事件,豐富其肌理,充盈其血肉,非??简瀸懽髡叩墓α?,需要寫作者對傳主高度熟悉。本書作者周洪宇教授,是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陶行知國際研究中心主任,曾編寫《陶行知全集》等,并著有《陶行知生活教育學說》《陶行知大傳——一位文化巨人的四個世界》《陶行知年譜長編》等諸多陶行知相關專著,正是國內陶行知研究方面首屈一指的專家。
周洪宇教授關于陶行知的全面深厚的知識儲備和扎實穩(wěn)健的研究功底在《大先生陶行知》一書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趯μ招兄松}絡的熟稔于心,周洪宇教授在此書中不僅詳細勾勒了陶行知的教育實踐軌跡,還深入挖掘了其家庭背景、求學經(jīng)歷、愛情故事及社會交往等鮮為人知的細節(jié),為讀者呈現(xiàn)了一個立體、豐滿、有血有肉的陶行知形象。而作為一本由研究人員寫著的普及讀物,《大先生陶行知》還體現(xiàn)了周洪宇教授的“舉重若輕”。該書在行文上沒有絲毫古板的學究氣,而是較為直白生動,在保持學術性的同時,兼具可讀性,通過生動的場景描繪與直接對話的再現(xiàn),使讀者仿佛置身于陶行知的生活與工作中,深切感受到其人格魅力與思想光輝。書中摘選的詩歌、小說等文藝作品,更是以通俗生動的語言展現(xiàn)了陶行知活潑開朗、思想敏銳的一面,極大地增強了本書的趣味性與真實性。
史料是死的,寫作者的妙筆能使之生花;同樣的史料,不同的寫作者卻能夠通過獨特的編排,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重塑風貌。在關于陶行知的著作中,《大先生陶行知》也許只能算是一本“小書”,但這本小書卻是對陶行知個人歷史的忠實記錄,更是對其教育思想與實踐精神的深刻挖掘,對于當前及未來探索陶行知教育理念、學習其高尚品德、踐行其教育理想,具有一定的學術貢獻與現(xiàn)實意義,不僅有利于推進陶行知研究的發(fā)展,也為培養(yǎng)造就新時代“大先生”提供了實踐范例與深刻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