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臺北餐館
臺北的餐館史,將來一定有人可以好好寫寫。但今天我且就三十年前幾家令人印象深刻、卻在二十年前或十五年前逐漸消失的好館子來談一談。
所謂三十年前,是一九九○,那時股票很高,又是人們說的“臺灣錢淹腳目”的年代,上館子的興致頗高。而開店的人也意氣風發(fā),想做出一道道震撼人心的菜。
先說江浙菜。“東生陽”(永康街6巷8號)當年的嗆蟹、咸菜黃魚、烤菜、牛腩蘿卜等,極受歡迎。許多朋友宴客,都喜歡選在這里,滋味濃鮮,價格也可以。
但曾幾何時,不見了。
“陶陶”(中山北路二段57之1號)是有著日本人心目中上海菜風味的“新派上海菜”名館。當年一開出來,教人耳目一新。在用餐氛圍上、菜色設計上、餐具上等,皆更顯得國際化。并且,高級感很足。也不見了。
“復興園”(漢口街一段45號)是江浙菜的老字號,六七十年代開在中華路,八十年代中期開到了漢口街。老派上海菜燒得很入味,紅燒下巴、炒鱔糊、蔥開煨面等,都是強項。
“淞園”(大安路一段182號)開在“半畝園”隔壁,離東豐街的“客中坐”茶館(侯孝賢導演九十年代初喜歡在此討論劇本)也沒幾步路。大安路、東豐街口是八九十年代之交臺北東區(qū)相當優(yōu)雅的一個角落,而“淞園”二樓的包廂很適合宴客及拼酒。
離“淞園”不遠的“京兆尹”(四維路18號),他的總店在麗水街16巷2號,在八九十年代之交,是少有的“北平點心”總壇。強調“宮廷點心”,像驢打滾、豌豆黃、果仁奶酪、桂花涼糕等,令當年太多本省外省吃客驚艷不已。照說此類小吃原應在五十、六十年代大伙最思鄉(xiāng)的時代出現(xiàn),然而沒有??傄桨耸甏衅谝院笈_灣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更富泰了,才會出現(xiàn)。
“京兆尹”全盛時期,分店很多,連復興南路一段107巷也有,天母東路也有,那真是臺北人最愛吃、最愛花錢的一段好光陰。
但是,還是消失了。
說到天母,有一家西餐館“雍雅坊”(中山北路七段31號),當年也是臺北人迢迢遠赴天母去品嘗美食的一家名店。他的法式焗田螺、法國香煎鵝肝等都很受歡迎。
有一家開在遼寧街45巷5號的“姑姑筵”,是又像簡潔版的創(chuàng)意小館,又帶些洋味的咖啡館式中餐店。在那個“努力迎接新穎”的好年代,開了出來。文藝青年很快就發(fā)掘到這家開在巷子里的特色小館。
另一家?guī)缀跸褚沟暧质浅錆M狂野裝潢的“現(xiàn)代啟示錄”(復興北路323號)開了。它的菜既有三杯中卷,又有麻辣肥腸,更有京都排骨,是綜合各省之長又符合臺灣吃客之愛的口味強勁、極宜配酒的過癮中菜。
這是那個年代的極鮮明記憶。“現(xiàn)代啟示錄”開到半夜三點,而那個年代出租車直到深夜還生意興隆,大伙是一攤接一攤地來“續(xù)攤”。
在新生南路的“大聲公”(新生南路三段66號),歷史悠久,在六七十年代之交還曾經(jīng)開在臺大運動場上,算是露天的消夜廣東粥小攤子,我還吃過呢。
據(jù)說更早時,四十年代末就以別的形式開了。
前些年,還是收掉了。
日本燒烤料理“貍御殿”開在七條通(中山北路一段121巷17號之1),就在賣鰻魚飯的“肥前屋”旁邊,人一推門進入,就是木頭籠罩、烤物氛圍十足的日本式濃郁空間。
七條通看似是吃東西的絕佳巷弄,但不知怎的,一眨眼竟然這店不見了。
賣黃魚水餃的劉家小館(復興南路一段219巷10號),極有特色,又因用料比較高級,價格自然不能太低;卻因開在八十年代初的東區(qū),人們已能認同此種享受,于是能一直開下去。但前幾年,還是收掉了。
有兩家新派素食自助餐,算是九十年代初最引領風騷的餐館,“塘塘”(光復南路290巷48號地下室)和“桃花源”(吳興街220巷29號)。他們打破傳統(tǒng)“模仿動物形樣”的那種制作素菜,是極健康、自然的吃素見解。但開不了太長的時間,就歇業(yè)了。
最后說一家,“湖北一家春”(安和路二段71巷8號),是臺灣有史以來唯一一家完全打著湖北菜招牌的餐館,或許也只有八十年代中期臺北的社會安逸感才會開出那樣的店。珍珠丸子、蘿卜絲牛肉不在話下,他的“粉蒸莧菜”“粉蒸茼蒿”簡直太教臺北人大開眼界了。
以上這些店,都消失了。
前一陣子,先有“永福樓”吹熄燈號,后來說臺菜的老資格“青葉”(中山北路一段105巷1號)也停業(yè)了,真是教人感慨萬千,于是想起近三十年來諸多餐館的凋零,提筆寫下這篇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