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作家馬伯庸:美食是中國人最大的公約數(shù)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 上官云  2024年11月22日09:57

“嘿,您吃了嗎?”“午飯(晚飯)打算吃點什么?”兩個中國人見了面,“吃”是常用的寒暄話題,聊起美食,氣氛總會熱鬧幾分。

而在作家馬伯庸的筆下,通過寫美食,也可以講一個相當(dāng)不錯的故事。

在新完成的小說《食南之徒》里,他便以“枸醬”為線索,寫了“吃貨”唐蒙的經(jīng)歷:一位漢朝使者前往南越國,吃到了美食“枸醬”,繼而追尋其來源,引出一個又一個故事。

馬伯庸品嘗過天南地北的美食,常常自嘲“吃貨”。他把愛吃的人分為“美食家”和“吃貨”,一樣食物擺在面前,美食家會把它的用料、典故等等原原本本講完;“吃貨”未必能說出些門道,但肯定極其享受“吃”的過程。

聊起中國人的飲食文化,馬伯庸認(rèn)為,美食是中國人最大的公約數(shù)。通過吃,可以折射出一個人的人生態(tài)度和性格,在文藝作品中,美食核心傳達的是人的情緒,乃至命運。

“吃貨”的好奇心

《食南之徒》里寫了唐蒙的故事。而故事的靈感,來自馬伯庸讀《史記》的“偶得”。

“建元六年,一位叫唐蒙的漢朝使者來到了南越國,無意中吃到枸醬。”馬伯庸說,唐蒙覺得它很好吃,一問才知道,原來其原產(chǎn)地是蜀中,所以當(dāng)?shù)厝硕冀兴耔坩u。

唐蒙有點納悶,蜀中遠在西南,是怎么運過來的?要知道,蜀枸醬在南越很流行,這么大的消耗量,必然得有一條穩(wěn)定的進口通道。

他敏銳地想到:難道兩地之間,還存在著一條大漢朝廷不知道的貿(mào)易路線?他很快打聽清楚運貨途徑是牂柯江,江面很寬,可以通行大船,并聯(lián)想到——大船能運食物,就能運兵。

于是,唐蒙回到長安以后,立刻找來蜀中的商人詢問。蜀中商人告訴他,這種枸醬出口到夜郎國特別多。而夜郎國的旁邊,恰好就是牂柯江。

千萬不能小瞧“吃貨”的好奇心。馬伯庸說,之后唐蒙趕緊上書漢武帝,建議可以設(shè)法控制夜郎國的這條水路,順流而下,可以出奇兵攻擊到南越首都。

由于很早就想寫一本關(guān)于美食的書,于是,讀完這段史料后,馬伯庸動了寫《食南之徒》的念頭。

在故事里,他設(shè)定唐蒙是一個“吃貨”,來到南越后遇到一系列變故,最后憑借一顆追求極致美食的心,成功破局。

寫作過程相當(dāng)順暢,馬伯庸喜歡美食,寫起熱愛的生活根本停不下來。一個故事就這么自然而然地誕生了,“很驚喜,我們的愛好終于可以登上大雅之堂了?!?/p>

美食背后的人生態(tài)度

一本小說,往往會帶上作者的某些影子。唐蒙對食物的好奇心,就和馬伯庸很像。

因為家庭的關(guān)系,馬伯庸轉(zhuǎn)學(xué)次數(shù)特別多,從小到大得轉(zhuǎn)過十幾次學(xué),天南地北都去過了,自然也就見識了各地美食。他曾不止一次評價道,“我也是個‘吃貨’”。

“美食是中國人最大的公約數(shù),所有人見了面之后,不管你是什么地方的人,至少聊起‘好吃的’,是大家都認(rèn)同的(話題)?!瘪R伯庸說,有一種說法是能吃到一塊去,就能做朋友。

而在某些時候,美食核心傳達的是人的情緒,乃至命運。他讀《金瓶梅》,記憶最深刻的是里面有一道菜,叫“拿一根柴火煮豬頭”,出鍋后肉質(zhì)相當(dāng)軟爛。

“書里對這道菜的描寫非常誘人。這部小說描寫的是人的欲望,人的欲望是多方面的,食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這是一種非常巧妙的表達?!?/p>

通過吃,往往能折射出一個人的人生態(tài)度和性格。馬伯庸有個上海朋友,吃大閘蟹能吃一下午,就著半瓶黃酒,可以吃得非常細致,甚至吃剩的大閘蟹外殼什么的,還能拼回去。

朋友吃著螃蟹,他在一邊看得很著急,“我吃一只大閘蟹,可能10分鐘也就搞定了,當(dāng)然會殘留很多肉。這一看就是北方人和南方人的性格差異問題。”

“對食物、對吃這件事,有些人屬于什么都無所謂,再累我也得去吃一口,然后整個人就開心了;有些人就覺得,隨便吃一口就行,當(dāng)然我會更喜歡跟第一種人做朋友。”他說。

大事不虛與小事不拘

從《顯微鏡下的大明》賬本上的數(shù)據(jù),到《食南之徒》里的一道美食,馬伯庸始終延續(xù)著一以貫之的寫作脈絡(luò):透過歷史長河中的微小之物,剖析人心世情。

作家馬伯庸。受訪人供圖

他曾經(jīng)描述過這種寫作方法,就是“在歷史縫隙中尋找可能性”,而基本的寫作邏輯就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意思是這件事可能沒發(fā)生過,但歷史上這個人干得出來這樣的事。

“我寫歷史小說追求的并不是所謂完全真實的歷史,而是符合邏輯的歷史?!北热鐚懯澄?,馬伯庸發(fā)現(xiàn),歷史上對食物記載的并沒有那么多,但字里行間一定會有一些食物對人的影響。

像《鴻門宴》中,就是通過“吃”體現(xiàn)樊噲的性格特點:豪爽、大氣,什么都不怕。

馬伯庸喜歡讀史書,這是他尋找靈感的一種途徑。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他會在讀歷史時,漫無邊際地開始想象,哪些記載能夠?qū)懗晒适?,哪些記載可以擴展成漂亮的故事情節(jié)。

“當(dāng)你帶著這個思維之后,你看到里面真的到處都是黃金,到處都有好的東西?!?/p>

讀書、讀歷史,也是馬伯庸日常緩解焦慮情緒的方法?!白x史讀多了,會越來越開通,或者說越來越心態(tài)好。因為你會發(fā)現(xiàn)你遭遇的一切,歷史上發(fā)生過很多次,這只是一次重演?!?/p>

有時,人們的焦慮往往來自于“不理解”?!昂芏喱F(xiàn)實中的事我們看不懂,但讀一讀史書,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事背后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每一個古怪的行為,都有一個合乎理性的解釋?!?/p>

“讀史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能夠讀到一種對世界的解釋?!瘪R伯庸總結(jié)道,當(dāng)我們把這個世界看清楚之后,就能對很多事情釋懷,至少在內(nèi)心求得一個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