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宗璞:困難終會克服,生活多是可愛
來源:華西都市報 | 張杰 雷蘊含 何宏杰  2024年11月27日09:54

宗璞

宗璞

中國當代作家中,宗璞是風格極其顯著的一位。她有著非同一般的書香家世——父親是哲學家馮友蘭,母親任載坤是辛亥革命先輩任芝銘之女,是畢業(yè)于北京女子師范學校的知識女性,叔叔是地質學家、“丹霞地貌”命名者馮景蘭,姑母是“五四”時期與冰心齊名的作家、古典文學專家馮沅君。

10月底,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大道”人文大家融媒報道小組前往北京,在宗璞家中與她進行了面對面的深度交流。

雖然今年已96歲高齡,但宗璞依然對生活充滿熱愛,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她笑聲朗朗,面色紅潤,散發(fā)出和她作品中一樣的蓬勃生命力。她說:“生活在我眼里一直很有意思,我也找不出不熱愛生活的理由。就算遇到困難,還是有解決的辦法,生活嘛,都是很可愛的。”

書香世家

滋養(yǎng)出“蘭氣息,玉精神”

宗璞幼年成長于清華園,少年時代在西南聯(lián)大附中讀書,大學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外文系。長期生活在知識分子云集的環(huán)境里,她得到過富有才華學識和家國情懷的父輩師長的照拂。擁有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家學淵源,又深諳西方經(jīng)典文學精髓,使得她的學識修養(yǎng)系統(tǒng)而全面。東方傳統(tǒng)哲學和西方人文思想,在她的作品中交匯形成了淵清玉絜、光風霽月的藝術氣質和格調(diào)。這種格調(diào)被評論家李子云概括為“蘭氣息,玉精神”,并得到廣泛認同。 很多讀者知道宗璞,主要是通過她的散文。尤其是那篇登上中學語文教科書的《紫藤蘿瀑布》,文筆清麗,散發(fā)著生命力和希望之光,讓很多中學生首次知道“宗璞”這個名字,并記憶深刻。實際上,宗璞的創(chuàng)作體裁多樣,除了散文,還有中短篇小說、童話、詩歌、翻譯、長篇小說。尤其是她的長篇小說《野葫蘆引》,在文學界廣受贊譽。

7月27日,剛過完96周歲生日的宗璞,坐著輪椅出現(xiàn)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參加人民文學出版社十卷本《宗璞文集》出版座談會。發(fā)言中她感慨時間流逝之快,“80年,路好像很長,又好像很短,一下子就到了現(xiàn)在。”

潛心創(chuàng)作

幾近失明“口授”近百萬字小說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馮友蘭隨任教的清華大學南遷,先到長沙又轉昆明。宗璞四姊妹隨母親經(jīng)越南輾轉到昆明。宗璞在昆明度過了8年時光,先后在南菁小學、西南聯(lián)大附中念書,這段經(jīng)歷給她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發(fā)揮自己的文學才華,書寫這段難忘的歷程,講述抗戰(zhàn)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的人生故事和精神世界,成為她一生的使命。 在父親馮友蘭生病期間,宗璞一人身兼數(shù)職,她戲稱自己是父親的“秘書管家兼門房,醫(yī)生護士帶跑堂”。她幾乎只能在業(yè)余、病余、事余進行“業(yè)余”創(chuàng)作,自嘲“三余作家”。1985年,宗璞在照顧父親的間隙,開始《野葫蘆引》第一卷《南渡記》的創(chuàng)作。從1985年到2018年,歷時33年,終于完成了近百萬字的《野葫蘆引》。該書一共四卷,分別為《南渡記》《東藏記》《西征記》《北歸記》,以文補史,以文證史,堪稱一部戰(zhàn)爭背景下幾代知識分子的心靈史。

令人敬佩的是,這部大作是宗璞在垂暮之年克服種種病痛完成的。2000年,第二卷《東藏記》寫作開始不久,宗璞的視網(wǎng)膜脫落,經(jīng)過手術雖未完全失明,但視力極其微弱。加上左手麻木痙攣,腦供血不足時常頭暈目眩,她已無法閱讀和寫字,只能像父親晚年那樣,用“口授”的方式寫作:請助手記錄下來,再反復修改打磨,直到滿意為止。四卷《野葫蘆引》中的后三卷都是以這種方式完成的。

在寫作第四卷《北歸記》時,宗璞因突發(fā)腦溢血,進了重癥監(jiān)護室搶救,很長一段時間里連話都說不清楚,更遑論寫作。然而,她以超乎常人的毅力,逐漸恢復了正常,找回了彌足珍貴的記憶。

宗璞說,她之所以克服重重困難也要完成這部書,是因為“要對得起沸騰過隨即凝聚在身邊的歷史”。

父女情深

“我做完了我要做的事,你也會”

1980年,已至耄耋之年的馮友蘭決定重寫《中國哲學史新編》,幾近失明失聰?shù)乃荒堋翱谑凇保芍钟涗浵聛?,幫助查對引文等,最終耗時10年,完成了這部7卷本、近150萬字的巨著。 1957年,宗璞在《人民文學》上發(fā)表小說《紅豆》,這部描寫愛情、帶著憂傷的小說,一時在全國引起轟動。馮友蘭當時寫了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三○二)》勉勵女兒,“雖然大器晚年成,卓犖全憑弱冠爭。多識前言蓄其德,莫拋心力貿(mào)才名。”上世紀60年代初,宗璞因病常住家中,每當傍晚,她常常和父母去頤和園昆明湖泛舟,覽盡落日的綺輝。若干年后,一位當時的大學生告訴宗璞,那時常常看見馮先生一家坐的船在彩霞中漂動,覺得“真如神仙中人”。

2000年,宗璞的眼睛做了3次手術,失明的恐懼籠罩著她。她在一篇文章中這樣描述:“一個夜晚,我披衣坐在床上,覺得自己是這樣的不幸,我不會死,可是以后再無法寫作。模糊中似乎有一個人影飄過來,他坐在輪椅上,一手拈須,面帶微笑,那是父親?!灰?,我做完了我要做的事,你也會的?!业男穆犚娝谡f。此后,我?guī)状胃杏X到父親。他有時坐在輪椅上,有時坐在書房里,有時在過道里走路,手杖敲擊地板,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聲音。他不再說話,可是每次我想到他,都能得到指點和開導?!盌樂觀精神

音樂和文學是救贖

宗璞從小體弱多病,大大小小做過十幾次手術,晚年更是疾病纏身,行動受限、視力微弱。但那股蓬勃昂揚的生命力,始終不曾被掩蓋?;蛟S受父親一生所投注的儒家精神影響,她性格質樸,生活態(tài)度樂觀堅韌。面對病痛和人生的挫折,她從未消沉,無論何時,筆端流淌的永遠是陽光與希望。 宗璞那篇著名的散文《紫藤蘿瀑布》就寫于弟弟馮鐘越病重期間。雖然她當時心情無比悲傷,但筆下那開得恣意風流、絢麗燦爛的紫藤蘿,讓人感受到生命的珍貴與力量。

除了文學,宗璞還是一名音樂愛好者。音樂和文學給了她力量,然而,更具體的幫助還是人,她的文友。有一陣子,宗璞需要在醫(yī)院接受物理治療,她感覺自己“成為物件”,心情難免低沉。此時,兩盤莫扎特音樂的磁帶,成了她親密的朋友,使她忘記種種不適,忘記孤獨,甚至覺得斗室中天地很寬。

宗璞也聽貝多芬、柴可夫斯基、肖邦、勃拉姆斯的音樂,但最喜歡莫扎特?!澳氐囊魳房梢哉f是超越了人間的痛苦和煩惱,給人的是幾乎透明的純凈,充滿了靈氣和仙氣,用歡樂、快樂的字眼不足以表達……他把人間的苦難踏在腳下,用音樂的甘霖潤澤著所有病痛的身軀和病痛的心靈。他的音樂是真正的‘上界的語言’?!彼f。人物名片

宗璞,原名馮鐘璞,1928年出生于北京,原籍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之女。1951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外文系,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她少年時期就開始文學寫作,《三松堂斷憶》《哭小弟》《紫藤蘿瀑布》《丁香結》等散文流傳廣泛?!蹲咸偬}瀑布》被選入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語文下冊。小說《弦上的夢》獲(1978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三生石》獲(1977-1980年)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2018年完成近百萬字長篇小說《野葫蘆引》四卷,譜寫了一部抗日戰(zhàn)爭背景下知識分子的心靈史。其中第二卷《東藏記》于2005年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