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網絡文學方言寫作的新探索 ——以《滬上煙火》為例
來源:文藝報 | 李伶思  2024年11月27日09:47

新時代十余年,網絡文學現實題材的創(chuàng)作半徑進一步拓寬,在現實感、時代感中兼容必不可少的 “網感”,逐漸走向精品化的同時,展現出網絡文學與時代同行的強勁生命力。《滬上煙火》是用“滬語”創(chuàng)作的網文作品,入選中國作家協(xié)會2023年度中國網絡文學影響力榜,并在豆瓣閱讀第五屆長篇拉力賽中奪得總冠軍,目前劇版《滬上煙火》正在火熱拍攝中。

《滬上煙火》以返滬知青林玉寶的故事為切入口,對改革開放初期上海人的日常生活進行了深度挖掘,通過敘述平凡故事與普通人的成長軌跡,敏銳地捕捉到小人物與大時代的緊密聯(lián)系,反映出社會轉折時期的時代風貌。整部作品蘊藏市井的萬千煙火、積淀世俗的生存經驗、演繹鮮活的人情故事,呈現出一種歷史的厚度、時代的高度、思想的深度和生活的溫度,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精品佳作。

“滬語”讓上海有了“心跳”

如果把小說看作是作者建構的一個世界,那么語言就是這個世界由外部通向內部的通道。中國語言博大精深,方言又極具地域特色,有些表達晦澀難懂,讀者的接受程度難于預估。對于網絡作家來說,使用方言寫作無異于一次冒險,在充分凸顯自我個性的同時,也要考慮是否能夠吸引和留住讀者?!稖蠠熁稹防^承了《繁花》中“滬語”寫作的特色,使用大量滬語特色詞匯、短語及句式,一方面保留了改革開始時期上海生活的實感,展現了濃郁的地域風土人情,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閱讀樂趣,便于讀者構建自己心中的上海畫卷。整部作品獨特的敘事語言,為網絡文學方言寫作提供了新范例。

大姑娘生于上海、長于上海,與小說中的女主角林玉寶一樣,都是返滬知青子女,在弄堂里長大,上海話對她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語言。講自家身邊的故事,用滬語展現上海人間煙火,對大姑娘來說無疑是得心應手。書中一些晦澀難懂的方言,作者采用備注釋義的方式加以說明,比如:軋三胡(聊天)、老卵(強、厲害)、混堂(澡堂)、忙來兮(很忙)、邪氣(很,非常)、哭冊烏拉(流眼淚)、老克臘(腔調濃、上檔次的上海男人)、攤招式(丟臉)、登樣(像樣)等,對于不懂滬語的讀者來說豁然開朗,解除了閱讀障礙,同時保留滬語的獨特語境,增加代入感,呈現出原汁原味的上海生活滋味。

上海話屬于吳語的一支,“吳儂軟語”則是對操吳方言的人語音清亮柔美的形容。滬語中使用大量疊詞,增強了這種輕清柔美的效果。比如書中寫到的形容魯莽的“憨吼吼”、表示花心的“花嚓嚓”、修飾悶熱潮濕的“黏濕答答”,等等。這些疊音詞既傳達出人物細膩、溫柔的性格特征,同時又展現出老上海黏糯、嫵媚的獨特風情。另外,小說中有很多語言和結構重復出現,像“我有事體”“現在有啥事體”等,通過增加出場頻率以獲取讀者對作品的熟悉感和信任度,讓人自然聯(lián)想到上海人的對話。語言是為作品服務的,用語言的獨特性展現上海人的性格與特色,使文學作品有了“心跳”。

一幅上海兒女的“煙火圖”

《滬上煙火》以改革開放時期上海人的生活為創(chuàng)作背景,展示了真實的人生百態(tài),具有強烈的煙火氣息。汪曾祺曾說:“市井小說沒有史詩,所寫的都是小人小事。市井小說里沒有英雄,寫的都是極平凡的人?!蓖瑯?,在大姑娘的小說里,沒有大英雄,也沒有大反派,都是一些“小人小事”,鋪排得多,便形成很大的面,繪就蕓蕓眾生相。小說情節(jié)不強,但細節(jié)強,通過細致描繪世情男女的瑣碎日常,帶讀者進入那個時代上海弄堂的人間煙火;并將角色的個人成長史置于廣闊的社會發(fā)展史之中,通過個體命運的浮沉,折射出時代的命脈和變遷,更加真實地描繪出滬上兒女敢拼敢闖、至真至誠的奮斗精神。

作者筆下的人物形象立體飽滿,無論主角還是配角,個性都很鮮明且各具特色,同時人物性格的發(fā)展具有生活的真實性和邏輯性。林玉寶身上充滿強烈的女性意識,代表了自我覺醒、自我拯救的不屈意志,離家10年后從新疆返滬的她,面對工作、生活、感情的多重壓力與挫折,始終秉持著自己的原則和堅守。她勤勞勇敢、自尊獨立、美麗真誠、頭腦清醒,有不甘被命運擺布的傲骨。男主潘逸年作為家中長子,承擔照顧母親與弟弟的責任,為替弟弟逸青治眼睛欠下巨款、遠赴香港打拼還債,他成熟穩(wěn)重、認真負責、能力超群。生活境遇截然不同的男女主角相互結合,最初是各有所需,但兩人在婚后不自覺地被對方吸引,共同面對生活的磨難。無論順境還是逆境,兩人都不曾放棄對愛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平凡又燦爛的流金歲月里,體驗真摯又美好的煙火愛情。

小說對配角的刻畫也很到位。女主的原生家庭是單親母親薛金花帶著三個女兒,家住在下只角的同福里,是窮人住的地方;男主的原生家庭是單親母親撫養(yǎng)四個兒子,家住在上只角的復興坊,是有錢人住的地方。通過這樣的對比設定,很好地為刻畫人物性格特點提供了背景。薛金花的貪婪吝嗇與迫不得已的算計狠厲,林家大姐玉鳳的自私自利,二姐玉卿敏感懦弱但為孩子直面困難,她們的性格、人生軌跡都迥然不同。復興坊大戶潘家從風里雨里走來,讓人感受到他們彼此之間緊緊扶持、相互守望的愛與溫情。潘家媽寬容明理,二弟逸文斯文有教養(yǎng),四弟逸青年輕熱血但一身反骨,他們身上有許多普通人的共性,或善良或市儈,或精明能干或斤斤計較,每個人物都深入人心,尋常生活中柴米油鹽構成了平凡日常的煙火氣。

上海元素讓生活更顯質地

《滬上煙火》用網絡文學的敘事手法描繪了改革開放時期像林玉寶、潘逸年、趙曉萍這樣的時代弄潮兒,還原了那個年代上海的風貌。弄堂等充滿年代感的上海元素被細膩地捕捉和呈現,寥寥數筆便鋪開一幅幅生動鮮活的市井畫卷。將上海地方元素融入網絡小說,植根鮮活的歷史和文化土壤,不僅讓滬上人家的濃郁煙火香飄萬里,也展現出上海悠久的文化內涵,呈現出中華民族的大風貌。

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老上海特有的文化元素,如弄堂、石庫門、凱司令、黃芽菜肉絲餡兒春卷等,上海生活的細節(jié)展現在讀者面前。這些元素不僅為小說增添了濃郁的文化氛圍,也讓讀者對那個時代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上海作家陳丹青曾說:“弄堂是上海最真實和開放的空間,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弄堂之于上海人,如同胡同之于北京一樣,意義非凡。弄堂作為上海的文化特征,為上海作家創(chuàng)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書中大姑娘對弄堂生活有大量的細致描寫,比如狹窄擁擠的同福里弄堂,人群熙熙攘攘,屋里鍋鏟鏗鏘,屋外唇槍舌劍,起早貪黑騎自行車去巨鹿菜場上班,開出租的到興旺面館罵罵咧咧,生活大多是一地雞毛,但小小的弄堂承載了人情冷暖、恩愛情愫和時代變遷,小說中的生活畫面因時光流轉而更顯質地。

好的文學作品與時代同頻共振,描繪中華兒女追求美好生活的畫卷,傳遞人民大眾投身偉大社會實踐的精氣神?,F實題材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代表著時代風向,讓時代精神借助網絡文學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抵達了更廣大讀者。在《滬上煙火》中,大姑娘通過“滬語”寫作,為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讓我們清晰地看到網絡文學方言寫作的可能性。

(作者系中國作協(xié)網絡文學中心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