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多元互鑒與文學譜系:中外文學研究高層論壇暨《中國比較文學》創(chuàng)刊40周年慶”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辦
來源:中國作家網 | 付宇寧 李秋南 王弋璇  2024年12月03日10:45

在全球化與人工智能勃興背景下,多元文化互鑒和跨學科研究范式正成為推動文學研究新譜系建構的重要動力。2024年11月30日,由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上海市高峰學科建設“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團隊、上海市比較文學研究會和《中國比較文學》雜志主辦的“多元互鑒與文學譜系:中外文學研究高層論壇暨《中國比較文學》創(chuàng)刊40周年慶”在上外順利召開。

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高校的34位資深文學教授與學者齊聚一堂,聚焦中外文學學科發(fā)展,探討世界文學重寫、數(shù)智時代的文學未來等新問題,深入剖析作為方法論與本體論的“比較”內涵、外國文學研究轉型等話題。論壇開幕式由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院長張帆主持。

開幕式上,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李巖松致歡迎辭。他指出,當前文學研究進入新發(fā)展階段,上外文學研究院自1980年以來蓬勃發(fā)展,借《中國比較文學》創(chuàng)刊40周年之契機,整合智慧、增強協(xié)同,以期推進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學術創(chuàng)新高地建設,同時表達了對海內外學者以交流合作推動上外及文學研究院建設的期待與展望。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校長查明建強調,在人工智能時代,文學作為“人學”和心靈棲居之地,在解放個人心智、多維度回答“何以為人”的特有意義,并對樂黛云、季羨林等學術前輩的奠基性貢獻表達了深深的敬意和感謝。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張輝代表學會祝賀期刊創(chuàng)辦40周年。他強調,《中國比較文學》會刊以跨文化、跨學科等特色承載面向世界、海納百川的學術追求。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比較文學》主編宋炳輝追溯刊物40年篳路藍縷、不斷進取的發(fā)展歷程,強調雜志不僅是中國比較文學的代表,更是當代人文學術共同體的窗口。

會議進行了四場主旨發(fā)言。第一場主旨發(fā)言由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鄭體武主持。專家學者帶領大家追根溯源,回憶雜志醞釀與初創(chuàng)時代,對雜志與比較文學學科的發(fā)展提出了新的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外國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陳建華強調,《中國比較文學》的誕生得益于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及前輩學人敏銳的學術洞察力;復旦大學教授陳思和回溯自己與《中國比較文學》雜志的學術淵源,作詩寄望比較文學學者在跨、通、融層面取得更大成就。專家學者立足當下,聚焦比較文學研究的中國角度: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傅修延提出人工智能時代反思人與物關系的必要性,聚焦唐傳奇《古鏡記》探討為何魯迅認為中國到唐代才“有意為小說”;“大華講席教授”楊慧林援引習近平總書記對“學術切忌跟風”的論述,強調學術研究的前沿問題應以學術為本位;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寧批判歌德“世界文學”概念的局限性,呼吁同仁從中國視角重審“世界文學”觀念,主張東西方共同參與世界文學史的重寫;葉舒憲教授聚焦中國文明的起源,主張“比較就是理由”,提倡尋找每個文明特有的靈魂,建構自主知識體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主編金莉高度評價了雜志始終秉承嚴謹?shù)膶W術態(tài)度與開放的創(chuàng)新精神。

第二場主旨發(fā)言由上外文學研究院總支書記張和龍主持。與會專家從東西方文明互鑒和人工智能發(fā)展等角度探討比較文學研究核心和學科發(fā)展。四川大學教授曹順慶指出,中國比較文學研究肇始于西方文明的沖擊,后期發(fā)展受制于西方中心論的主導敘事,他呼吁加強文明互鑒,重視中西文明的平等交流;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劉建軍強調比較文學研究的核心不僅在于對具像個體的比較,更在于比較思維和觀念間的差異;浙江工商大學教授蔣承勇深入探討了“文明互鑒”與“現(xiàn)實主義”兩個關鍵詞,指出比較文學更是多元文明互鑒的觀念,呼吁文學研究領域應跨越邊界。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陳躍紅強調人工智能背景下,重建比較文學知識體系刻不容緩,跨學科概念正從方法論上升為本體論;重慶大學教授方維規(guī)以比較文學形象學的發(fā)展史為視角,探討了文學研究的發(fā)展路徑與未來;上海師范大學外國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朱振武著重指出文學研究需通過三種“思維”強化文化自覺,倡導構建新的“世界文學”;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彭青龍就一流期刊、中國旨歸和科技向度這三個關鍵詞從期刊建設角度提出比較文學新發(fā)展的思考。

第三場主旨發(fā)言由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副院長王弋璇主持。她以“幸福的共同體”為關鍵詞開啟了下午場。專家們強調當今文學研究應挖掘文學的多種功能,積極適應審美需求。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特聘教授、香港嶺南大學講席教授丁爾蘇聚焦“悲劇”及其“民族性的焦慮”,對中國是否有悲劇做出當代學者的回應。上海外國語大學《英美文學研究論叢》主編李維屏從主編立場出發(fā),探討了后理論時代中國視角下外國文學研究發(fā)展方向,他指出高質量的批評話語永遠在路上;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朱國華從元宇宙的逼真體驗與短劇熱播現(xiàn)象切入,探討了“數(shù)智時代的文學未來”,表明文藝需與現(xiàn)代生活保持相關;蘇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主任季進聚焦夏志清的歐美文學研究,指出其始終圍繞新批評式的文本細讀以及對人文主義的深切關懷兩大特點,為當代重新建構中國文學譜系秩序具有借鑒意義;江蘇省比較文學學會會長何成洲聚焦跨媒介問題,指出數(shù)字科技催生了新媒介并更新了文學的媒介,由戲劇曲藝、影像媒體轉向以游戲為代表的多種新媒介。

第四場主旨發(fā)言由《中國比較文學》編輯部主任胡榮主持。各位專家從較宏觀的角度研討對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的思考。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劉洪濤認為《中國比較文學》雜志發(fā)起的兩場關于中國文學世界性因素與學科合并后的前景的討論,推動了對世界文學的深入思考;復旦大學教授劉耘華通過探討比較文學在中國的發(fā)展與定位。他提出比較文學的本體論需要依托客觀視角,但比較文學的方法論旨在通過“他者”的理解開辟多種研究路徑;華中師范大學教授蘇暉從社科基金項目申報與發(fā)刊趨勢討論了外國文學研究的轉型,提出從推崇西方理論到推行中國化的路徑轉變;杭州師范大學教授周敏指出加勒比文學如同分離又相連的群島,展現(xiàn)了一種介于“之間”的生產性互動,為世界文學討論提供了重要啟發(fā)。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袁筱一強調中國發(fā)展自己的比較文學理論之必要,指出傳統(tǒng)比較文學理論的局限性在于將文學對象視為對立個體,而世界文學超越了比較文學理論,其目標則在于消除民族與國家間的對立;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尚必武闡析了結構主義和認知主義對敘事普遍性的闡釋掩蓋了差異,敘事研究中引入比較視閾為學科整合和閱讀提供新工具,揭示西方敘事模式的局限性。

閉幕式由宋炳輝主持。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助理、語言科學研究院院長胡開寶、文學研究院院長張帆致閉幕詞。胡開寶鼓勵學者繼續(xù)探索智能時代文學研究的新路徑,期待更多年輕力量加入比較文學研究隊伍。張帆向各位專家表達誠摯感謝。她表示,上外文學研究院將以此次論壇為契機,汲取學界智慧,堅持扎實學風,守正創(chuàng)新,共繪中國視野下的世界文學圖景,助力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為中外文學研究貢獻上外智慧。

上海外國語大學一直致力于加強國際化視野下的學科建設,推動跨文化交融與學術創(chuàng)新,會議為學校未來的學科建設提供了新思路,為文學研究院的學科發(fā)展帶來了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