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余年出齊千種漢譯學術名著 主題展講述著近半個世紀的努力與堅持
12月6日,一場聚焦學術翻譯與傳播、匯聚國內知名學者的盛會——“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000種)出版研討會在商務印書館舉行。本次活動不僅標志著商務印書館在學術出版領域取得的又一里程碑式成就,更是向中國學術界展示學術翻譯與傳播成果的重要窗口。同日,“一千朵蒲公英的綻放”——“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000種)主題展在京揭幕。
■回顧
涉及五大類學科重要學術成果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在選目上強調經典性和系統(tǒng)性,所選書目均為代表各時代、各國家、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精粹的學術經典作品。其收錄的作品內容涵蓋哲學社會科學各個領域,按學科大類分為五類:哲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地理學,語言學·文學藝術理論。封面設計上分別對應橙色、綠色、藍色、黃色和赭石色。擺放陳列的時候猶如彩虹,被讀者親切地譽為“彩虹墻”。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嚴復在20世紀初翻譯了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嚴譯為《原富》)、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嚴譯為《法意》)等社科名著,均在商務印書館出版,影響巨大。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陳翰伯主持商務工作時期,出版了一大批學術譯著,其中多為19世紀中期前作為馬克思主義來源的經典,也包括一些當代學術名著。這些品種成為之后“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前四輯的主要稿源。
1981年改革開放之初,在陳原主持下,商務印書館正式啟動“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982年第一輯50種完成出版。此后,商務以兩三年出版一輯的速度,到2011年出版至500種,2017年出版至700種,今年出版至1000種。
目前所收作品的時間下限延伸到了20世紀末,一方面確保收入的作品是經過時間檢驗的、已有定評的名著,另一方面盡可能體現(xiàn)當代的重要學術成果?!皾h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的出版,反映了打開國門的中國對待全世界文化成果的吸收態(tài)度,以域外知識為中國學術重建和中國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提供借鑒,成為改革開放的標志性成果,對奠基我國學術、開啟新學科領域、促進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000種)主題展以“一千朵蒲公英的綻放”為題,通過圖片、文字等形式全景式展現(xiàn)商務印書館在譯介域外文明、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設方面的歷史貢獻。展覽展示了包括歷史出版物、選題規(guī)劃、譯稿等在內的百余件實物,不少為首次展出。
一幅幅珍貴的圖片、一份份厚重的文獻,述說著一段段生動的故事。
■展望
回應國家時代和學術發(fā)展需要
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原副院長高培勇談到,在新時代背景下,叢書出版應立足于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主線索,要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為中心,選擇適合的選題,為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財富分配等關鍵領域提供有益參考。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原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沈家煊從語言學的角度談了對于“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的希冀,強調中國語言學家需具備世界眼光,了解人類語言的多樣性,拓寬和加深對世界的了解。
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學者和專家齊聚一堂,圍繞叢書的學術價值、翻譯質量、文化傳播、未來出版方向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和交流。叢書在完成1000種出版的歷史性成就之后,面臨哪些問題、如何繼續(xù)更好地發(fā)展,專家學者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議。
在叢書出版與時代發(fā)展的關系上,專家們指出,叢書在歷史上以其廣博、經典的內容,順應了改革開放時代的思想潮流與知識需求。而在當下,叢書的出版更應該成為對當今時代精神的深刻回應與積極塑造,更應緊密貼合時代脈搏,尤其是擴充對于人類進入工業(yè)時代之后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思考的作品,關注當今科技高速發(fā)展時代人類如何更好生存的切身問題,回應社會對知識普及化、多元化、專業(yè)化的迫切要求,做好更多選題儲備。
在叢書的學科領域及知識體系結構上,專家們認為,叢書需在開放性、多元性和包容性上更加著力,不僅涵蓋西方文明的精髓,更要廣泛納入非西方的多種文明,例如亞非拉地區(qū)的經典作品,體現(xiàn)全球視野下的文化交流與互鑒。同時,在互相借鑒中充分吸收其他文明的優(yōu)點,為發(fā)展中國的自主知識體系提供更好的養(yǎng)分。
專家們還建議,盡早謀劃以新技術促進出版發(fā)展,如引進入工智能翻譯技術,構建人文社科翻譯大模型,可極大提升翻譯質量與效率,使叢書內容更加精準地觸達全球讀者;針對不同年齡層與需求群體,如老年人、學生等,提供定制化的閱讀服務,做好書目的針對性分類,降低閱讀門檻,使叢書的閱讀群體逐漸擴大;嘗試結合電子書、有聲書、線上課程等融合出版形式的發(fā)展,更好地打破傳統(tǒng)閱讀的時空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