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鐵筆記》:“思與詩”的雙重能力
在我眼里,很少有作家像蔣藍一樣,平時緘默,但一旦發(fā)言,就有滔滔不絕的言說能力。這在他諸多著作中都有出色的表現(xiàn)。他寫蜀地,寫土匪和異人,這些篇章華麗且激情四射,有一種撼動人心的力量。他的文筆與類似寫作的不同之處,在于擁有強勁的中氣,以此推進,其文字從來不乏仁慈、憐憫等深刻的情感。
這樣的一種能力令人羨慕,也很容易被當成一個杰出作家的基礎(chǔ)。這或許讓人忽略了它的另一種可能:不知何時,又會化為卓絕、短小、靈動一閃的文字。
眼前的這部《寸鐵筆記》,體量短小,保持了一如既往的激切和生氣。這些文字給人以鑿實的打擊力,深邃廣博、浩瀚孤絕,像一個個獨立不倚、散在蒼茫思想之海中的島嶼;從高處俯瞰,更像是一些寶石顆粒,這之間又有相通的縱橫交織的暗道連接,實際上交織成一個立體的思想的網(wǎng)絡和洞穴。這就顯出了非同一般的性質(zhì)。我更愿意把這樣的寫作,視為杰出作家的一種基礎(chǔ)。
這是思想和詩化的能力,即歌德一再強調(diào)的 “思與詩” 的雙重能力。它們有時糾纏在一起,有時又各自分開;它們更多的時候呈現(xiàn)出一種糾纏的方式,延伸和突進。從這些短小的篇章里,可以看到蔣藍靈光一閃的機緣是那么多,而且他不倦的思索和追逐,又是那樣頑韌,以至于不肯放棄,最后把它們一一記錄,成為一堆璀璨的語言寶石。
在當今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它們似乎是應運而生的。不過這不是一般的碎片,它斷裂的棱面上有鋼鉆的顏色,是足夠堅硬的。所以當有人試圖輕易地用手攏起這些散亂的碎片時,會因為硌撞而多少感到不適。它晦澀難懂,孤僻。這使它天生具有拒絕一般讀者的性質(zhì)。但毋庸多言,正因為擁有如此的品質(zhì),才使之變得更有價值、更為卓異和不可多得。
我們這個時代的碎片何其多,但唯獨缺少類似的質(zhì)地和形制。它們是寸鐵,有強韌的力度和相應的重量。這對于滔滔不絕的蔣藍來講,貌似一次簡潔和收斂,實際上卻是一次特有的固執(zhí)的延續(xù),即從來如此的豪放和激蕩。
我們在面對這些思和詩的顆粒時,或許多少希望它們變得柔軟順適一點,讓其變得可人,起碼有一副更好接近的外形。這當然是苛刻了。蔣藍如此地過濾時間,將一些晶體過濾出來。思想的網(wǎng)格有時粗疏,有時密致,不停地從記憶的河流、從蜂擁而過的生活中攔截,最終讓寶貴的部分留下來。
這一次閱讀可以是從頭至尾的通讀,也可以撿看某些片段,吸取和領(lǐng)略。無論怎樣,都是一次啟動的思索之門和審美之旅。我們撫摸,打開,合上,遙想,思緒像作者一樣奔馳無羈,奔向無垠的天際。
(作者系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