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意象敘述——《水蛭》的小說之門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趙坤  2024年12月16日11:02

“小說之屋,窗開百扇,門唯二三?!边@里的門,既是入小說之門,也是破小說之門。對創(chuàng)作者和闡釋者來說,自我建筑的方式可以不同,但認識和理解房屋的門徑需要相似。一來避免了破窗與入門的視野差別,再者,意義空間的輪廓和所有內部的機密,都會在彼此的文字流動中徐徐展開。

楊天天的《水蛭》是一篇門窗標識清晰的小說。意象突出,象喻性強,隨人物事件遍布在結構的星盤上,互相補充,彼此牽動,在情緒流的推動下,作用于意義的生產(chǎn)。其實這樣作文有一點冒險,因為初讀時,容易被過于平實的語言和日常描述所驅趕,忽略小說設計上的精巧。當然,或許好處也在于此,有了初讀的體驗,才更容易被二次閱讀的驚艷所擊中,原來小說竟無一處情節(jié)冗余,都是人物性格的組織物。從小說開篇處的驗孕,到結尾處的墮胎,主人公珍珍的命運軌跡在足夠完整的敘事鏈中,以短篇小說能夠承載的容量,將偏執(zhí)的母親、無用的丈夫、家族世襲的悲劇命運,以及推動人生選擇的情感邏輯,描述得飽滿清晰。

如果將小說置于形式主義的理論光譜,《水蛭》可以是西方惡魔母親,也可以是東方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之善的故事。在社會寓言的框架里,兩邊都暗藏了帶著強烈占有欲和控制欲、象征秩序世界的文化母親意象,就像中外文學史上那一長串的名字,華倫夫人、瑪麗、曹七巧、司猗紋……。她們終生都受到匱乏的折磨,被無主名無意識操縱,轉向對外部世界的報復。小說中,母親對子一代的絞殺幾乎是隨血緣遺傳的。珍珍無論讀大學、出國、去武漢,每一次離家的突圍都會被母親不動聲色的攔截。無論多遠、無論多久,母親就像是越來越熟練的狩獵者,在人生馬拉松的追逐游戲里,體驗因為遲滯而奔涌的多巴胺。而畸形的樂趣也埋葬了兩代人(三代或更多)。母親從未獲得過姥姥的認可,因此沒有任何學習愛的機會。當姥姥用不存在的情書敲碎母親的少年夢想,也重塑了母親對于母職的認識與意識。以愛的名義摧毀子一代,成了家族的血緣宿命。珍珍恐懼母親窒息的情感勒索,更恐懼宿命。她殺死腹中胎兒,提前結束了自己的母親身份,也完成了另一重殺子的輪回。只是,一個無法忽略的問題是,姥姥呢?她是否也不曾被自己的母親善待過,否則,怎么會對世界懷有如此的敵意。

但《水蛭》并非只是古老故事原型的現(xiàn)代演繹,它的邏輯和結構似乎源于作者對意象的迷戀。除了充滿象喻性的水蛭,小說中的馬拉松、貓、絲絨運動裝、獎牌,甚至布置房間、韓國美國、枯萎的櫻花和丈夫老錢等,都是指向意義空間的具體意象。如果沒有經(jīng)歷養(yǎng)貓,珍珍無法意識到自己早已被母親影響,過度關注和占有欲只是自己的情感需求,卻會干擾幼貓的成長甚至殺死對方。布置房間意味著秩序的制定權,從空間到人,母親的要求不是插手而是全面改造。逃離是無效的,至少在東亞文化圈內無效。等珍珍意識到自己的處境,為時已晚,她的行為習慣已經(jīng)被無意識抓牢,成為秩序化身體的一部分。而這一部分,足夠她適應自己的新身份,操持該身份的情感話語。就像母親離開后的第三天,她穿上母親為她選的絲絨運動裝,“大小正好,暖和舒適”。顯然,分開這么久,母親依然了解她已成年的身體。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母女馬拉松對抗賽里,面對母親的胎化,她的掙脫毫無意義。至于男人,無論父親還是老錢,要么推脫責任,要么回避沖突,沒有任何用處。

說到底,這只能是一個人的戰(zhàn)爭。小說結尾,無法分享喜悅的孕育,連同想象中那條水蛭一起,被珍珍強行從身體里剝離。人物的命運感與小說的悲劇性也由此完成。那塊被帶上手術床的獎牌、母親跑贏她的證明,在這一刻變成了倆人共同的殉葬品。而讓人唏噓的還不止于此。因為小說在這里結束了,可生活還要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