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之美 · 美事 | 一場轉瞬即逝的演出
12月20日,澳門將迎來回歸祖國25周年。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澳門筆會特別推出“文藝之城 澳門之美”澳門文學賀雙慶系列活動特刊,所選作品中有飽含家國情懷的筆墨,有記錄城市變遷的故事,有文學大家的精彩篇章,也有藝壇菁英的桂冠之作,借以呈現澳門回歸以來本土創(chuàng)作的多元面貌,并透過藝術與文學,反映二十五年來澳門社會的發(fā)展及變遷。相關內容結集成《文藝之城 澳門之美》一書,并追加“二十五個澳門之美”專輯,涵蓋“美人”“美事”“美談”“美景”“美食”五個類別,以文學書寫澳門的歷史、文化和城市魅力。
我們特選發(fā)部分作品,與讀者共賞澳門之美。
作者簡介:
古冰,影像工作者,寫作人。長年慢活,霧中賞景,讀字迷影。著有短篇小說集《霓虹餐廳》。
一場轉瞬即逝的演出
古冰
大賽車在我的成長路上,一直是神秘的存在。自小喜歡看表演的我,看過不少勁歌熱舞、似懂非懂的話劇、魔術和馬戲等神乎其技的表演,當然少不了那些爭持激烈的籃球和足球表演賽。所有這些演出都能讓我靜心欣賞,舒舒服服地觀察每名表演者的動作,唯獨是賽車,任我轉換多少角度,也無法掀開它的神秘面紗。
小時候,對大賽車的第一印象,是電視上的直播畫面。一架架風馳電掣、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看見的賽車,卻在那小小的“公仔箱”里,猶如電子游戲內起格3D賽車模型的超高清版本,爭得焦頭爛額,互不相讓,意外頻生。雖然在電視上看,彷似另一星球的科幻產物,但那些酷炫的賽車,至少看起來是完整的。然而,第一次在現實中看見賽車,卻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依稀記得某一天,不知何故,祖母忽發(fā)奇想,帶著年幼的我去看賽車。盡管壓抑不住期待的心情,我也不會傻到以為可以像看電視一樣,能看見經不同攝影機切換后呈現的整場比賽。不過,如果可以看到一小段賽道中,車手們狹路相逢,你追我趕,也是非常激動人心的景象。努力爬山的過程中,我想像著近距離觀看那些賽車的畫面,越想越興奮,更增添了爬山的動力。隨著引擎噪音越發(fā)響亮,我捂住耳朵,既害怕又覺得難以置信:這些精密的賽車竟離我這么近!終于,在樹叢之間,氣喘吁吁的祖母停下腳步,向我示意我們已到了“觀眾席”。我的視線順著祖母的手指,從一片樹葉滑落至另一片樹葉,最后落在兩棵樹的樹冠之間,一小片發(fā)光的空隙。光滑的路面與淺黃色的石欄,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突然間,一片模糊的殘影,如展翅飛鴻般掠過,緊隨而至的,是一聲有層次的巨響,數秒之內,自遠而近,再逐漸遠去。一片又一片的色塊,像斑斕的油彩,在年幼的我眼前,潑成一幅印象派畫作。但當年的我,是日夜都在腦中模擬峰回路轉的熱血動漫劇情的少年,豈能滿足于幾幅隨機潑灑而成的抽象畫?于是我不無失望地牽著祖母的手下山,這趟旅程,這場“演出”,沒有逆轉再逆轉的高潮戲碼,甚至連一架“似模似樣”的賽車,都尋不著。大賽車的初體驗,讓我在漫長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成年后,我才能夠以較抽離的角度看待大賽車,也從賽車博物館以及各種歷史資料中,重新認識這項持續(xù)舉辦了大半世紀的盛事。于是,以前只能從電視評述員口中聽到的顯赫名字,如舒密加、夏健倫、路達等著名賽車手,像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在腦海中漸漸生成、描繪出他們的樣貌、生平,甚至比賽用車的模型。讓以前只能透過模糊印象去拼湊記憶的領域,變得更立體清晰。
格蘭披治大賽車是澳門這座小城其中一張閃亮的名片,不少游客在涼風颯爽的深秋慕名而來,一睹激烈的賽車競技。進入電視臺工作后,每年十一月,負責賽車的同事們興奮地分享賽車場上的見聞,那些帥氣賽車手的名字在辦公室內口耳相傳,我逐漸意識到賽車和自己的距離拉近了。直至去年,因緣巧合下,終于有機會坐上正式的觀眾席,面對一條近在咫尺的大直路,我嘗試以比當年在松山觀賽更深的近視眼,捕捉呼嘯而過的三級方程式賽車。借助現代科技,我打開手機鏡頭,用慢動作攝影,勉強留住了一架架賽車曼妙的身影,同時將噪音拉長撫平,使賽車的速度與激情,變得溫柔。如果二十多年前在松山上看見的,是一幅抽象畫,去年在看臺上欣賞的,則完全是另一場演出,是一首在歲月中沉浸洗滌過、溫潤而平易近人的華爾滋。欣賞大賽車,有不同角度,隨著觀看方式的改變、心情的變換、閱歷的沉積,眼前這場展演,能幻化出不同的藝術形式。然而,不變的是,它容易使人感傷于時間的流逝。觀眾與賽車倏忽的相遇與錯過,往往令人猝不及防,就像在曦微的晨光下第一次挽起我手的女孩,關于天長地久卻總是毀于一旦的誓言,畢業(yè)后像被一陣風一吹而散的好朋友,醉倒后方敢再次提起的舊日夢想,以及匆匆離開人世的祖母。
去年觀賞完大賽車,我牽著太太的手,離開了看臺。想起往日種種,賽車疾馳而過的余音,仍在耳邊嗡嗡作響。我如夢初醒,意識到這場歷經數十年、漫長的賽事仍未結束。下一圈的競逐已徐徐展開,新一輪的噪音如箭在弦,不知道那些斗志旺盛的賽車手們,這一回,握著命運的方向盤,將會帶來一場怎樣的演出?
延展閱讀:
大賽車
1954年,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創(chuàng)辦,初期只是業(yè)余車手賽事,后來迅速發(fā)展;1967年,澳門格蘭披治電單車大賽正式加入,從該年起,集合了兩輪和四輪賽事的賽程成為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的獨特之處。1972年,專為房車而設的東望洋大賽首次舉辦,成為廣受全球房車車迷追捧的年度大賽。1983年,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增辦三級方程式賽事,吸引希望晉身一級方程式的青年小將來澳作賽。2008年首次舉辦跑車比賽 “澳門GT杯”,成為深受車手、車隊、制造商和車迷喜愛的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