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之美 · 美食 | 細蓉
12月20日,澳門將迎來回歸祖國25周年。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澳門筆會特別推出“文藝之城 澳門之美”澳門文學賀雙慶系列活動特刊,所選作品中有飽含家國情懷的筆墨,有記錄城市變遷的故事,有文學大家的精彩篇章,也有藝壇菁英的桂冠之作,借以呈現(xiàn)澳門回歸以來本土創(chuàng)作的多元面貌,并透過藝術與文學,反映二十五年來澳門社會的發(fā)展及變遷。相關內容結集成《文藝之城 澳門之美》一書,并追加“二十五個澳門之美”專輯,涵蓋“美人”“美事”“美談”“美景”“美食”五個類別,以文學書寫澳門的歷史、文化和城市魅力。
我們特選發(fā)部分作品,與讀者共賞澳門之美。
作者簡介:
林格,插畫師、作者。澳門土生土長。著有繪本《麻雀細細》、《所作所為》,短篇小說集《離調而鳴》,另以筆名霜滿林著有詩集《南客喃喃》。
細 蓉
林格
自知貪吃者平日只管滿足口腹,不解美食,可若真有機會一嘗世上之最,多希望能尋到一碗最好的云吞面,如此,日后與外婆重遇時,便能與她分享。
分不清外婆到底喜不喜歡云吞面,說她喜歡的話,外婆總能在每碗面里挑出毛病,湯太淡,皮太厚,面太硬,就連外觀上的黃色,也能評論一番;但說她不喜歡的話,外婆又不愿錯過每間食店所出品的云吞,愛恨交纏,外婆與云吞面的關系之復雜叫我不能理解,而我力所能及的,就只有陪外婆吃面。
以前祐漢街市的熟食中心設在頂層,有座漆上了紅色油漆的鐵皮樓梯能直接到達,但階與階之間的空隙較大,讓人有懸在半空的錯覺;走室內的樓梯會更踏實些,但要依次經過海鮮檔,菜檔,肉檔方能到達,當時年過七十的外婆爬完樓梯氣也不喘,手里還提著菜。熟食中心的面檔有好幾間,而外婆如同質檢人員,每次來到澳門都要逐一鑒賞。
大部分時間在香港生活的外婆,似乎只對澳門的云吞面感興趣。在香港的面檔里,外婆也點細蓉,只是不怎么評論,湯頭里的大地魚味道如何,云吞內的鮮蝦是否新鮮,堿水面的質地與份量,外婆統(tǒng)統(tǒng)不說;不作聲并不代表認可,反而時常掛在嘴邊嫌棄的,才最在乎。
時常掛在外婆嘴邊的,除了澳門的云吞面,還有香港的外公。外公也是個貪吃之人,身材也符合,走平路也氣喘的他熱愛各種食物,餐桌上,冰箱前,都能如數(shù)家珍;我若問外公為何云吞面會被人稱作細蓉,大概他也能夠搬出芙蓉面這美名的典故,然后教我以面的份量與云吞數(shù)來區(qū)分大、細蓉,可惜我與外公差了點緣份,甚少見面,交談更少,更多的是從外婆的抱怨中認識他。
照片里外,外婆都是芙蓉面,不論年輕或年暮。出嫁后跟隨外公從中山來到澳門,于草堆街經營雜貨店,后來時局轉變,外婆帶著兒女遷回家鄉(xiāng),外公則帶著家當?shù)侥涎罅硪捝?,尋到了偌大的廠房,尋到又一條出路,尋到又一個家。面若芙蓉的外婆,終究守不住她的司馬相如。
芙蓉面有大細之分,沒想到外婆也是,都是關乎于分量的多寡,以及人的偏愛。如果有機會重新選擇,未知外婆是否仍會對一碗云吞面如此執(zhí)著,掛在嘴邊抱怨的不再是貪食的外公,這樣的話大概也不能與我遇上。最后一次,我?guī)е仆堂鎭淼讲》?,與外婆訣別時,問她還有什么遺憾,外婆只笑我傻,然后牽我的手。
傻孩子只懂貪吃,不懂分別。外婆判斷對錯的標準大概與我不同,所以她更善良,心更寬,直到現(xiàn)在我也無法學會,如何原諒,如何放手;只能偶爾點一碗云吞面,也試著去抱怨,也試著去欣賞。湯有濃淡,面有軟硬,云吞皮也有厚薄之分,內餡的比例不可能盡如人意,眾口難調,世上何來最好的云吞面,人也是,命也是。
如今想來,讓外婆念念不忘的,也許并不是最好的那一碗面,而是最愛的那一碗;也許外婆早就在澳門嘗過最愛的滋味了,所以才珍惜,所以才懷念。我不懂美食,不懂外婆,但外婆啊,總有一天我會懂得最愛,下次見面,再好好與妳分享。
延展閱讀:
粵式面食
面條作為主食在中國傳承數(shù)千年,因各地制法和材料不同,形成多樣不同的品種。廣東全蛋面細如銀絲,口感爽滑有蛋香,因以竹竿壓打面團而成,故稱為竹升面。人手打制的幼面與用鮮蝦做餡的云吞常常搭配食用,堪稱天作之合,既是珠三角地區(qū)的傳統(tǒng)面食,也是澳門市民和旅客喜愛的地道特色面食。昔日廣東蛋面全憑人手制作,以竹升打面,工序繁復,費時量少;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澳門制面行業(yè)機械化,部分或全部工序改以機器生產以提高產量并降低成本,致使竹升面制作趨向式微;澳門現(xiàn)時僅存數(shù)家面店仍有制作竹升面。竹升面作為澳門具有特色及代表性的傳統(tǒng)面食,其制作技藝是中華飲食文化傳承發(fā)展的重要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