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文摘》2024年度十大非虛構好書揭曉
12月18日,《作家文摘》2024年度“十大非虛構好書”終評會在新華書店總店舉行。在綜合專家評委和網絡投票后,《世上為什么要有圖書館》《當父親把我忘記:隱秘的告別》《文藝名家往事》《君幸食》《故宮建筑之美》《為什么是鄧小平》《貓魚》《聆聽:西南聯大訪談錄》《江河行地,海浪無聲:我的祖父王賡》《大使講中英關系》10本圖書入選年度“十大非虛構好書”。
《作家文摘》“十大非虛構好書”評選初創(chuàng)于2012年,報社憑借多年專注文史紀實的專業(yè)優(yōu)勢與品牌定位,希望以此評選挖掘出揭示歷史、洞見時代、觸摸人性,同時具有獨立精神、鋒銳視角和人文關懷的非虛構類作品。評選現已成為學界和業(yè)界極具專業(yè)性與影響力的年度回顧和廣大讀者追隨信賴的閱讀指南。
2024年,涌現出一批深入人心的非虛構精品力作,它們題材各異,形式豐富,傳遞著文明之光,亦滿足著大眾的閱讀需求。此次入圍決選的38部作品,是《作家文摘》綜合2024年所推介、選摘過的數百部圖書,參考了近百家出版機構推薦的非虛構類作品,從300多部候選圖書中嚴選而出。家國敘事,年度主題,歷史回望,個人體悟等題材都有作品入圍,兼顧了思想性、藝術性、文學性與社會關注度。
2024年度“十大非虛構好書”榜單由網絡投票與專家終評共同決出。為了保證榜單的權威性、專業(yè)性與學術性,終評會邀請到了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擔任評委。網絡投票在終評會前開放一周,涵蓋微信、微博等多個社交平臺,且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為所有入圍作品進行了三輪“線上拉票”。投票共吸引了近5萬網友的關注與參與。
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吳義勤在終評會講話中對《作家文摘》年度“十大非虛構好書”評選的意義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說,在全民閱讀受到重視,圖書出版量巨大的現實背景下,好書能否走向讀者是一個關鍵問題。希望評選秉持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向廣大讀者交一份很好的答卷,以此助力推進全民閱讀。
新華書店總店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何光宇感謝《作家文摘》讓好書和讀者進一步關聯,他表示,榜單在考慮大眾與市場的同時,也要保持獨立性和獨特性,避免同質化傾向,才能對讀者有所引領。他同時簡要介紹了新華書院線上全民閱讀空間。
終評會上,評委們回望總結2024全年的非虛構類創(chuàng)作成果,點評剖析入圍決選的38部作品,更就“非虛構創(chuàng)作的內核與外延”“專業(yè)眼光與大眾視角的平衡”“全民閱讀在新時代的特殊意義”等一系列問題展開了討論。注重審視作品在提升國民素養(yǎng)、傳承民族精神、涵育文明風尚等方面的特質,成為了每位與會評委的共識。
茅獎得主、作家周大新尤為重視優(yōu)秀的非虛構類作品對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真實還原作用,網絡時代的不少錯誤信息都需要這類作品的正本清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哲學部副主任劉躍進則比較欣喜于一些入圍作品的眼光和寫法更具世界格局——言不在中國,意蘊卻全然在觀照中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監(jiān)事長賀紹俊說起自己在以專業(yè)眼光選擇書單的時候,也特意去參考了大眾投票,他認為專家學者也要留意傾聽大眾的聲音。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節(jié)目中心特別節(jié)目部主任、高級編輯肖同慶認為,非虛構類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除了專家學者,還有藝術家、企業(yè)家甚至素人,只要作品的閱讀體驗好,就理應引起關注。魯迅博物館原副館長兼魯迅研究室主任陳漱渝講述了自己對“非虛構”好書的理解,必須滿足的三個特點是“可信、可讀、引人關注”。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二研究部副主任、一級巡視員費虹寰非??粗攸h史的通俗化敘述,在他看來,這類作品不僅要史料扎實,講述也應深刻而細致,如果文學技巧上可圈可點會更出色。中國作家協會社會聯絡部主任李曉東認為,國內的非虛構類創(chuàng)作除了要寫好歷史題材,也應該將目光多多轉向前沿的科技和軍事領域,滿足更多讀者的閱讀訴求。
終評會由《作家文摘》報社總編輯孔平主持,《作家文摘》報社副總編輯魏蔚及報社有關人員、部分媒體等十余人參加會議。
“十大非虛構好書”
(按出版時間排序)
《世上為什么要有圖書館》
楊素秋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
推薦理由:這是一個關于“圖書館”的真實故事。陜西科技大學的文學副教授、青年學者楊素秋在西安碑林區(qū)掛職時期,主持碑林區(qū)的圖書館建設工作。時間短(6個月),人手少(2個人),且要在有限的資金下最大限度地建設好這座區(qū)圖書館。最終,她用文人的堅守甚至抗爭,守住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圖書館”。
《當父親把我忘記:隱秘的告別》
薛舒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
推薦理由:2020年父親在病房去世。沒有告別儀式,作為女兒的作者未能為父親寫悼詞。這種遺憾,讓作者決定“寫一寫生活在終點站里的人,那些陪伴著他度過五年時光的護工和病友,寫一寫他,這個還在我心里緩慢地活著的人”。
《文藝名家往事》
曹致佐 著 人民日報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
推薦理由:作者以親身經歷串聯起與巴金、陳登科、吳強、韓美林等文藝名家交往的往事,講述大人物的小細節(jié),揭秘大時代的小故事,把文藝大家的性情格調、命運沉浮、歷史事件、波折軌跡寫得有聲有色、栩栩如生。
《君幸食》
[英]扶霞·鄧洛普 著 何雨珈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
推薦理由:“君幸食”,意思是勸君進食、“吃好喝好”。該書是從一個外國人的角度來欣賞描述中國美食。書中對30道經典中餐菜肴進行深入探索,從特定食材或烹飪方式出發(fā),以敏銳的觀察者、熱情的“局外人”身份追溯中國美食的歷史變遷、地區(qū)差異及發(fā)展歷程,給中國傳統烹飪智慧找到全球性參照和現代性詮釋。
《故宮建筑之美》
祝勇 著 李少白 攝影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4年6月出版
推薦理由:本書遴選了故宮中有代表性的建筑,以文化散文的筆觸講述了其歷史淵源、建筑形制和審美功能,并細述了與之相關的人物、故事、歷史變遷,由此圍繞生命、權力、家國等主題做出了深邃而獨特的思考。
《為什么是鄧小平》
陳晉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4年6月出版
推薦理由:作者著眼于鄧小平樸實而奇特的人生風采和個性魅力,以豐富的史料、充滿情感的筆調,不但回答了人們關注的“為什么是鄧小平”這一問題,而且告訴讀者鄧小平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貓魚》
陳沖 著 上海三聯書店2024年6月出版
推薦理由:書名“貓魚”出自老上海話“毛魚”:一種隨著貓糧出現,已消失在人們記憶中的喂貓小魚。陳沖將之作為象征性的童年意象。在本書中,陳沖講述了祖輩與母親的故事、平江路老房子的歲月,“小花”攝制組大篷車的日子,獨自踏上異國留學之旅,每一部電影不為人知的幕后……生命中的愛與痛楚、掙扎,經由作者的回望,躍然紙上。
《聆聽:西南聯大訪談錄》
張曼菱 著 商務印書館2024年7月出版
推薦理由:以西南聯大這所戰(zhàn)時大學誕生和堅守的歷史路徑為敘述中心,精選對聯大師生及相關人物的獨家訪談,如中國社會學學科奠基人費孝通,著名數學家陳省身,“兩彈一星”功臣朱光亞、王希季,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著名哲學史家任繼愈等,描繪了西南聯大學人南渡、駐湘、來昆、教學與生活、學潮與從軍到西南聯大宣告結束的情狀與歷程,再現了戰(zhàn)時大學波瀾壯闊的歷史與弦歌不輟的精神。
《江河行地,海浪無聲:我的祖父王賡》
[美]王冬妮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4年7月出版
推薦理由:王賡,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八名西點畢業(yè)生之一,一顆軍政新星冉冉升起。然而,他的妻子陸小曼,愛上了他的朋友徐志摩。命運曾慷慨地給予他恩賜,卻在一個個重要的人生節(jié)點,跟他開了一次又一次無情的玩笑……本書是斯坦福大學史學博士王冬妮對民國少將王賡的往事鉤沉,也是孫女對素未謀面的祖父坎坷一生的深情追憶。
《大使講中英關系》
劉曉明 著 中信出版集團2024年8月出版
推薦理由:本書精選了作者出使英國11年間發(fā)表的700余場演講中的117篇。書中有作者對中英關系的觀察與思考,包括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中英關系?如何發(fā)展穩(wěn)定互惠的中英關系?如何增進中英之間的相互了解和認知?更多的章節(jié)是介紹中英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