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之星 | 珎兮:細碎的陽光,鋪滿了去年的路(2025年第1期)
“本周之星”是中國作家網(wǎng)原創(chuàng)頻道的重點欄目,每天經(jīng)由一審和二審從海量的原創(chuàng)作者來稿中選取每日8篇“重點推薦”作品,每周再從中選取“一周精選”作品,最后結(jié)合“一周精選”和每位編輯老師的個人推薦從中選出一位“本周之星”,并配發(fā)推薦語和朗誦,在中國作家網(wǎng)網(wǎng)站和微信公眾號共同推介。“本周之星”的評選以作品質(zhì)量為主,同時參考本作者在網(wǎng)站發(fā)表作品的數(shù)量與質(zhì)量,涵蓋小說、詩歌、散文等體裁,是對一個寫作者總體水平的考量。
——欄目主持:鄧潔舲
本周之星:珎兮
珎兮,山東聊城人。作品見《北方作家》《今古傳奇》《四川詩人》等報刊和中國詩歌網(wǎng)“每日好詩”欄目等網(wǎng)絡平臺。
細碎的陽光,鋪滿了去年的路
秋天向下
我已從故鄉(xiāng)的河流中醒來
盡管,肉體被高高的樹木圍攏
秋天再一次惜別十月
深耕的麥子
會在泥土深處發(fā)芽。木葉都已凋落
流深的溪水也已關起柵門
天空垂下潔白的手臂
像一只只白鹿
你要在巖壁上描繪它們的影子
在我度過的若干年頭里
沒有哪一個季節(jié),快過秋天
它讓我的流浪變得短促而拮據(jù)
而石頭收斂起余溫
我看見放牧的人,背起十二只羔羊
我是其中的一只
暮色回響
我一直習慣于把他鄉(xiāng)的河流
認作故鄉(xiāng)的河流。并給它們起相同的名字
——衛(wèi)運河。而后,在白紙上
一遍遍描畫它的形狀
從館陶公主的萬頃糧倉
到四女槐下的鈴音鼓樂悠長,一盤繩索
彎彎曲曲,拐過十八道灘彎
風到了河面,就會緩下腳步
大片的蒲葦開始亮出白羽,歸鴉聚攏紫霞
來往船只,停泊在鰲頭磯的舊碼頭
我不能再走了。那么多水紋織就的壯錦
引領著無數(shù)幻境
和無數(shù)幻境里的木槳,夜鷺,魚蚌
時而水草鮮美,時而白雪蒼茫
秋天深了
我們沿著一枚落葉行走
攀援的凌霄花,旖旎的青草
就被甩在了身后。還有更多斜逸的枯枝
被深一腳淺一腳踩進泥土
有時,會觸疼藏身土壤的蚯蚓,白蟻
那些冬為蟲,夏為草的事物
無法完成完美的嬗變。陽光和西風會來
霧靄,也會來。細小的雨水,會爬滿臉頰的
溝壑縱橫,會讓黑發(fā)的故事染上白灰。
掛在衣架的紅裙子
又會多幾道褶皺和輕微裂痕。它們
多么像,釘在土墻壁上的那幅魚鳥圖啊
魚,鳥,都去了未知的遠方
檁椽開始結(jié)網(wǎng),月光和星光從木欞間擠進來
我們舉著的那枚葉子,鋸齒邊緣
有兩條血浸的陰影
霜降
一枚柿子,又有著怎樣的心事呢
用白紗隱藏起漸紅的臉頰
雀鳥也不再如舊時那般歡鳴
它們躲在日益稀疏的枝葉間,暗自目送
昔日的玩伴
不能一瘦再瘦了。云朵紡出的白絲線
被衛(wèi)運河平靜地收納
此刻,月亮在故園的茅檐上高懸
那個身背行囊的人,又在宋驛站的故址上
努力辨認
一塊銹跡斑駁的前朝舊瓷片
仿佛暗藏的玄機,正從蛛絲馬跡間
被剝離出久遠的真相
突然醒來
我越來越害怕
睡著后,突然醒來
世界一片寂靜
路燈的光束,追著窗簾縫隙
制造某種狹義的陰森
而風,也趁勢沿著隱現(xiàn)的光影
鉆進裸露棉被外
的肩膀。霜凍來臨前
蘿卜都被剝離泥土
然后,身體里的縫隙越來越大
肩骨,最先和蘿卜一起
開始害怕風
與一棵樹對視
很多時候,我把你想象成
我休戚與共的親人
在同一堵土墻旁,經(jīng)歷同樣的
風吹,日曬,霜雪,虹霓
經(jīng)歷,春去秋來,年輪更替
共同目睹一段歲月衰老
光影,從你的頭頂
滑落到我的肩上
從早晨,一直到夜幕降臨
我們,用粗大的陰影做畫筆
用最暗的色彩
掩蓋眼睛里的光景,掩蓋燈火輝煌下
隱忍的鏡子,高懸虛空
去買花的路上
有時很近,有時很遠
有時,濃郁的香氣會沿著
春天的邊緣輕輕走來。每當此時
那只小小的蜂鳥,便會扇動起翅膀
我在一團明亮里,提著裙擺
穿過同樣明亮的木樓梯
有時是夢境,有時是一面鏡子
木格子上擺滿閃動銀光的水晶瓶
天空是倒置的海洋,玫瑰,桔梗,薰衣草
坐在搖籃里
這是一個午后
細碎的陽光
鋪滿了去年的路
本期點評:
單單從《秋天向下》《暮色回響》這樣的標題來看,就能想到珎兮是一個比較追求語言陌生化和新奇感的作者,她有避開瑣碎現(xiàn)實和尋常話題的傾向,有抒寫人與自然之關系的興趣。讀了她近期創(chuàng)作的幾首詩,的確看到了作者非同一般的生活體驗,例如:“我已從故鄉(xiāng)的河流中醒來/盡管,肉體被高高的樹木圍攏”,又如:“當無邊無際的雷暴一次次/襲擊我時,我蜷縮在/一塊透明的塑料布里”,再如:“一束月光,穿過透明的肌膚/映照銹跡斑斑的骨骼”;也看到了她的想象力非凡的奇特表達,例如:“天空是倒置的海洋,玫瑰,桔梗,薰衣草/坐在搖籃里”,又如:“天空垂下潔白的手臂/像一只只白鹿”……讀珎兮,筆者意識到應該提醒自己:通過零零散散的幾個句子,只能窺見詩人創(chuàng)作才情之一斑,完整而精細的研讀,才有準確把握一首詩,讀懂一個詩人的可能性。
進入珎兮的表達,并不難。她寫的《父親》,通過夢中的三次“所見”,描摹了一個鄉(xiāng)村父親的形象,其一,是年老,傷殘,長白發(fā),生褐斑,話語“聽不清”;其二,是年輕,有活力,有激情。在這里,作者采用的表達方式是呈現(xiàn),即呈現(xiàn)人物的兩個形象,使之形成鮮明的對比與反差,語言簡略,隱約,含而不露,收到了耐人尋味的表達效果??梢哉f,在這件作品里,作者只負責讓讀者看見人物清晰又生動的形象,而不打算讓讀者輕易抓住所謂的核心詩意,也就是說,這件作品給讀者的,更多的是語言表面信息,是閱讀“印象”,而不是明顯的激發(fā)讀者對詩的深層意蘊的探究之興趣。這就造成了兩種閱讀效應——粗略閱讀者讀完了就會一翻而過,細心閱讀者則會進入思考:是什么導致詩中人物的生活狀態(tài)?寫作這樣的人物生活狀態(tài),作者為什么通過夢中所見,而不是采取現(xiàn)實觀察發(fā)現(xiàn)?這樣的構(gòu)思用意何在?這首詩的表達核心何在?是在于對“父親”的想念(懷念)?還是在于傳達詩人的復雜情緒……可見,這首詩能讓讀者提出很多問題,閱讀理解上也有很大的空間,其原因,就在簡略的語言上。
作者的第一要務,是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去完善自己的表達,其次,才是考慮讀者的閱讀體驗和精神收獲。從上述的這首《父親》來看,可見珎兮的語言表達是講究一定的技巧和安排的,也就是說,這首詩的寫作基本達到了作者的自我要求,只是,這首詩語言簡略,讀者耐心一些,才能多有所獲。
與《父親》相比,珎兮的《去買花的路上》也是關于日常生活的寫作,寫得比較清晰,很夢幻,很陽光,是一首浪漫又美好的作品,并不虛飄,從中可見一個精靈的,熱愛生活的少女形象;另外的一首《雨傘》,也是源自個人生活的比較樸實的寫作,不過,這個作品,若是處理得簡潔、緊湊、精煉一些,應該能收到更理想的表達效果。
追求新穎、脫俗的寫作,能體現(xiàn)一個當代青年詩人接棒漢語詩歌創(chuàng)作的上進心和使命感。珎兮和她們的詩歌同路人,需要讀者的關心和鼓勵。當然,他們也需要從《秋天向下》《暮色回響》《秋天深了》等作品里,發(fā)現(xiàn)語言表達上的得失,以獲得有效的提升。
——符力(中國詩歌網(wǎng)副總編輯)
了解珎兮更多作品,請關注其個人空間:珎兮的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