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編輯手札 | 《星星》: 你從遠方來
來源:《作家通訊》 | 任 皓  2025年01月13日14:36

文學名家巴金先生曾深情地寄語青年作者:“講真話,把心交給讀者。” 這是巴金站在作家的角度來說的,但其實,巴金也是一位編輯,他當年曾與靳以先生聯(lián)手創(chuàng)辦《收獲》雜志,力推時代佳作,扶持文學新人,為繁榮中國當代文學做出了突出貢獻。曾經(jīng)有人說過,當下具有文學情懷的工作便是文學編輯。當紙媒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日益退處邊緣之時,“情懷”二字更顯難得。

為何關于文學編輯這個職業(yè)的探討會如此深入人心呢?我想,這與編輯這個職業(yè)對于文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與深度參與是分不開的?!澳缓笪淖止ぷ髡摺薄罢Z病錯別字篩選狂魔”“看稿近視散光肩頸患者”“清貧的為愛發(fā)電機器”“策劃選題5G沖浪選手”“宣傳小能手”“陪聊專家”“資深客服”……在編輯們自嘲式的標簽備注中,似乎代表了這個職業(yè)最后的堅持。的確,在文學道路上,編輯工作就是一個幕后的“無名之輩”,需要遠離喧囂,才更能傾聽到文學的心跳。2024年10月25日晚,評論家、作家李敬澤在“鳳凰文學之夜?第三屆鳳凰文學獎頒獎典禮”上說,當代編輯“幾乎應該是個全能的人……他還得是一個‘社交狂魔’”。 我認為這里的意思正是編輯應該多傾聽讀者、作者的聲音,成為文學發(fā)展的中間橋梁。

怎么做好一個編輯?相信每個人對于這個問題都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回答。老一代的編輯們伏案工作,堅守初心贏得了所有作者的尊重。面對煩瑣碎片常規(guī)的工作,編輯工作并非是臺前風光的專家老師,而更多的是一種甘為他人作嫁衣的奉獻者。文學編輯更應該擁有“職業(yè)責任心”“作者同理心”,去認真閱讀作者郵箱投稿,要謙遜熱心,在崗位上肯舍棄“私心”“名利心”與“功利心”,讓公心大于私心。編輯是在一篇文章、一部作品,誕生之前、誕生之中、誕生之后,方方面面、時時刻刻都在場的人。策劃選題、編輯加工校對、作者信息收集、稿費樣刊寄送、活動策劃、文章宣傳推廣、檔案整理……我們就是一個與讀者和作者在精神世界相遇的擺渡人。

循著別人的詩,沉浸式地聆聽另外一個靈魂的心境,再一點點修葺這個夢——我想這就是編輯與作者的相遇方式。編輯與作者的關系應該是互相尊重、良好溝通,如此才能把一個作品精雕細琢后展示給世人。作者是文章的靈魂塑造者,編輯是文章的服裝造型化妝師,二者是把美帶給人間的共生關系。編輯和作者,兩個陌生人因為文章而連在一起。作者的思想原石被編輯加工打磨,變得更璀璨奪目,再呈現(xiàn)給共同的觀眾——讀者。

成為一名文學編輯

我是2019年進入《星星》成為一名文學編輯的。在一篇我曾編輯的文章中,相識50年的回首故事、對于文學編輯職業(yè)的肺腑之言讓我動容。那是《星星》的老編輯鄢家發(fā)懷念《星星》老主編白航的一篇文章。白航老師對鄢老師說:“做編輯,多讀點書,要耐得住寂寞;寫詩,真情實感,貼近生活,熱鬧的地方少去?!边@正是老編輯們令人感動的品質。在文章里,打動我的還有《星星》兩個創(chuàng)始人的對話,石天河對白航說:“我們糊里糊涂就老了,但落得一身清白。”老一輩編輯的堅守和奉獻精神深深感動了我。

在1982年的《星星》第4期中以“辛心”署名的編輯前輩,曾有過這樣一段對于編輯工作的體會:“有人問,在這些年的編輯工作中,你們究竟有些什么體會?我說,有3點可做參考。其一,編輯工作既嚴肅,又麻煩;既被尊敬,又招詬罵,十足地費力不討好。但,有人卻說,此中大有油水可撈。我們卻并不這樣想。編輯崗位是人民和黨交付我們的莊嚴陣地,如果用它作世俗的利益交換,則既侮辱了詩神,也玷污了真善美,我們是不干的……其二,作家、詩人不能像培養(yǎng)菌類一樣人工培植。編輯用無私的眼睛看中和發(fā)表他們的作品,就是最好最實際的培養(yǎng)方法……其三,雖然我們經(jīng)過了各類季候風的吹拂,我們的心,仍然永遠向著北京;雖然,作為一個中庸圓滑的編輯最平安,但我們仍然喜歡用尖利的紅筆來書寫和修改稿件;雖然,我們工作了幾十年,曾經(jīng)不是‘家’的作者,早已名滿全國,我們的名字下面,仍然是個‘者’,可這又何嘗不好呢?”

事實證明,這群《星星》編輯前輩們的眼光與胸襟是經(jīng)得住歷史檢驗的。在這同一期的《星星》上,他們從自由投稿中選中了一位30歲的女詩人的詩作,這首詩也成為改革開放后象征女性的覺醒、被譽為朦朧詩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舒婷的《神女峰》。在近期熱播的電視劇《小巷人家》中,我們仍然能看到劇中女性人物在讀到這首詩時的陶醉與贊美。文學作品的力量穿透時光,在編輯們的慧眼識珠下,文學作品被推向更廣大的群體,經(jīng)典得以流傳,詩行撫慰人心。

老一代編輯們的赤子之心與編輯初心,是一直鼓勵我做好編輯工作的最大精神動力。編輯工作是一項非常有成就感的工作,它會讓人認識這寬闊的世界,以及這世界中的人,從他們的作品里讀出帶有溫度的故事。編輯與作家有時雖然不能相見,但在某個時刻,當編輯從卷帙浩繁的郵箱投稿中選中作者的作品時,那一刻,編輯就成了作者的知音。靈魂的共振、情感的共鳴下,編輯和作者共同把這個作品打磨出來,讓它面世,幫它遇見更多的人和更寬廣的世界。若有一天作品成為經(jīng)典流傳,那編輯便是助世人審美的眼睛,來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更多的真善美。

找準定位,培育作者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的閱讀習慣發(fā)生變化,傳統(tǒng)媒體遇到很大的挑戰(zhàn)。特別是像我們這種面向市場的文學期刊,尤其需要加快轉型的步伐。今年初,《人民文學》《收獲》等國內知名文學期刊開始同“與輝同行” 牽手,當晚的銷售額就突破千萬。眾所周知,以往文學期刊的訂閱、購買存在于街頭巷角的報刊亭、郵局、書店。但隨著報刊亭的消失,網(wǎng)上售賣逐漸成為主要方式。要吸引受眾購買,更要找準刊物定位,精確抓住受眾的需求點。

《星星》是新中國第一本新詩刊物,創(chuàng)刊于1957年1月1日,它見證著新中國文學的重要歷史。從“草木篇”到朦朧詩,從第一次引進臺灣詩人十二家再到如今涵蓋詩歌原創(chuàng)、詩歌理論、散文詩等各個門類。顧城的《一代人》就首次發(fā)表于1980年的《星星》上。在詩歌最繁盛的上世紀80年代,成都市紅星路85號成為所有詩人心目中的圣地。因此,我們擁有最忠實、最寶貴的作者和讀者資源。

對于文學期刊來說,刊物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本刊物能否在讀者群體中保持多年好口碑的關鍵?!缎切恰肥切略娍?,我們的受眾群體大多是對詩歌作品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在2019年加入《星星》大家庭以后,主要負責理論版。曾經(jīng),我們對于理論版辦刊思路也進行過多次探索,有過搖擺。學術化的路線需要學院派專業(yè)詩歌評論,在深度和專業(yè)性方面有保證,但是這樣就會失去一大批詩歌受眾群體。因為一提到理論,很多詩歌讀者會覺得過于“高蹈”,甚至曾有基層詩人向我提出:“那些理論讀多了會把人繞暈,妨礙詩歌創(chuàng)作?!?這種對理論的天然排斥,是很多詩歌創(chuàng)作者的現(xiàn)狀。而由于高校學術評價體系的標準,我們作為旬刊又很難進入其核心期刊評價體系,勢必也會影響理論稿件的質量。

在走“?!边€是走“廣”的路線上,我們最終決定選擇后者。我們意識到身肩中國當代詩歌更廣泛傳播的使命,因此,我們對于刊物的定位就是非學術期刊,盡量避免用刻板繁復深奧的理論話語來闡釋詩歌,但也不只是淺薄地停留在表面,缺乏對當下詩壇的深度觸及。我們把《星星·詩歌理論》定位在時代性、兼容性、原創(chuàng)力、影響力。我們強調的是“在場”,成為引領受眾了解詩歌、了解詩壇的一個窗口。所以,在欄目設置上,我們既要做到專業(yè)、有深度、有學者的睿智之思、有深度探索,又要做到有趣、有用,讓讀者可以進一步了解詩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詩壇故事、詩歌技藝手法。我們仿佛擺了一桌菜,供讀者選用:有生猛海鮮,也有清粥小菜;有麻辣火鍋,也有素雅珍饈。

在立足當下性、前沿性、專業(yè)性的基礎上,欄目既設置有“新時代詩觀察”“前沿關注”這種對當下詩壇生態(tài)圈最前沿的討論,也有“名作鑒賞”這種對經(jīng)典詩歌的闡釋;既有來自當代詩壇詩人、詩評家的訪談與名家看臺,也有“詩海鉤沉”“詩人隨筆”這種對詩歌創(chuàng)作故事的回溯。不高蹈,不虛妄,接地氣,有引領——就像是一座橋,或者是一道門,引領所有對詩歌感興趣的人一起來看看當代詩歌最新現(xiàn)場、最前沿的故事。

做一本讓詩人和讀者都讀得懂、有啟發(fā)、有收獲的詩歌專業(yè)理論期刊是我們的目標。我始終認為好的理論文章是充滿智慧的,能啟發(fā)詩人去思考問題,進而進行創(chuàng)作。編到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真的猶如心被熨燙一般,有種暢快淋漓的感覺。

好的期刊應該注重培育作者。編輯要善于發(fā)現(xiàn)好的選題和作者,進行一步一步地培育。一個期刊對作者的成長作用越大,就越能夠在良性競爭中占據(jù)優(yōu)勢?!缎切恰纷?957年創(chuàng)刊后,閃耀過無數(shù)響亮的名字,除了刊發(fā)過毛澤東、朱德、陳毅、郭沫若、艾青、臧克家等人的作品,還先后推出過舒婷、顧城、海子、西川、楊煉、賈平凹等著名詩人、作家的代表作。

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四川省作協(xié)主席阿來曾在一次講座中,以他有著20多年經(jīng)驗的老編輯身份談到,辦好刊物不一定要有大作者,但是要有好的文學生態(tài)。他用了一個新詞 “營造生態(tài)”—— 先讓多種草木長起來,再讓灌木長起來,最后讓喬木生長起來。要突破文學圈子化,吸引年輕人。這個世上大樹少,小樹多,但是他們各成其材,各成其用。因此,我們在作者培育上,除了長期和詩壇名家約稿外,對來自郵箱投稿的“90后”“00后”年輕作者也一視同仁,充分給予他們施展才華的舞臺。一大批初出茅廬的青年學者在此間輸出觀點,在思想的碰撞與觀念的剖析中展現(xiàn)對當代詩壇的深刻見解。許多青年作者的文章分別榮獲中國文聯(lián)“啄木鳥”杯年度推優(yōu)、海南文學雙年獎、河南文藝評論獎、四川文聯(lián)百佳推優(yōu)等重要獎項。

2023年,我榮獲了“全國文學報刊聯(lián)盟獎”的“新銳文學編輯獎”,這是我與作者長期保持良好關系的最大回報。“把心交給作者”,這是文學期刊編輯與作者的交往之道,用真心換取真心,也是文學共生關系良好發(fā)展的最佳模式。

積極策劃,大力推廣

除了對詩壇生態(tài)的當下把握外,好的文學期刊還要盡量契合讀者的閱讀習慣。作為非學術性理論版的《星星》,怎樣獲得優(yōu)質稿源呢?我們決定在專題策劃方面下功夫。

《星星·詩歌理論》緊跟時代發(fā)展,深入現(xiàn)實生活,以中國新詩參與者的身份秉持“當下”與“在場”理念來堅守詩歌陣地。從2020年開始,我們在“新時代詩觀察”“前沿關注”等欄目,先后策劃了關于當代詩壇爭鳴之“征文體”、抗“疫”詩歌三人談、新工業(yè)詩歌、新語境下中國鄉(xiāng)村詩、女性詩人、“連行詩”討論、新時代文藝評論、舊體詩詞的當下境遇、新詩中古典運用的創(chuàng)作、詩歌破圈、AI寫詩等選題。很多選題收到讀者的積極反饋,其中“詩歌破圈”專題的文章在刊發(fā)后反響熱烈,不僅在各大平臺被轉載,人民網(wǎng)還刊發(fā)了評論文章,專題文章也被納入中國教育部考試題庫,成為全國幾十個省市的高考或中考模擬題?!靶切乔嗄昃湃苏劇眲t邀請來自全國不同領域的優(yōu)秀青年對詩歌破圈、詩歌教育等問題進行探討。摒除理論的“高蹈”,立足當下,我們及時跟蹤詩壇的現(xiàn)象及問題。此外,我們還跨圈邀請B站(嗶哩嗶哩)智庫及電影、科技、出版、互聯(lián)網(wǎng)、高校等不同領域的青年參與選題策劃,間接推動B站出版素人詩集,幫助浙江詩歌教育活動的推廣。

除了專題策劃,有時候根據(jù)郵箱來稿的情況,我們還會進行專題組稿。2023年底,我們召開年度欄目策劃會,準備在2024年《星星》的原創(chuàng)詩歌版推出一個新的欄目——科幻詩。當我正考慮如何配合原創(chuàng)版在理論版打“組合拳”時,郵箱里剛好收到一篇關于科幻詩從“蛹動”到“破繭”的蝶變的投稿文章。在給副主編、主編寫好欄目選題后,我立刻邀請科幻界的專業(yè)人士來談談科幻與詩。于是,《科幻世界》副總編輯拉茲、科幻小說家陳楸帆、科幻評論家郭偉連同郵箱投稿的任東升對于“科幻詩”的討論,一起在今年4期理論版推出。這引起了各方關注,隨后各大高校學者們也紛紛參與了此話題的討論。由詩歌作品創(chuàng)作引起詩歌理論探討,再由詩歌理論引導并促進詩歌作品創(chuàng)作的良好生態(tài)由此形成。

除了提前策劃外,我們在遇到特殊時間點和事件時,也會立刻采取行動,在我們的新媒體平臺及時跟進。2023年6月7日,高考語文北京卷微寫作中,要求考生以“心跳得這么快”為開頭,寫一首小詩或一段抒情文字。于是我們立刻在詩人群體中發(fā)起征集,按照高考答題時間,讓詩人們在15分鐘內即興創(chuàng)作,隨后第一時間在公眾號推出,受到了熱烈關注。同時我們還邀請曾經(jīng)參與高考語文閱卷的老師為這些詩人和AI寫的詩歌進行匿名打分,該策劃獲得了廣泛好評。

我們還在視頻號推出理論文章的觀點分享,收獲大眾的廣泛喜愛。線下方面,我們也積極舉辦各類活動,大力推廣詩歌文化。自 2017 年起,每年開展 30 場“《星星》詩刊詩歌進校園公益講座”,讓詩歌的種子在校園里生根發(fā)芽,實現(xiàn)詩歌與教育的深度交融。在成都市紅星路二段開展“詩歌擺攤”實驗后,我們設立全國首家純文學期刊雜志鋪,達成詩歌與出版的有機結合。我們與網(wǎng)易LOFT 攜手舉辦青春碎片散文詩大賽以及AI音樂詩歌大賽,促使詩歌與音樂相互輝映。我們還和《不想和你有遺憾》劇組聯(lián)合進行路演并發(fā)放電影票,達成詩歌與電影的奇妙聯(lián)動……在跨領域、推動詩歌破圈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們始終不懈地積極探索與嘗試著。

對于這份飽含文學情懷的工作,一代又一代的編輯從作品里目睹作者從心靈的遠方跋涉而來,然后彼此心靈交匯,共同雕琢出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學瑰寶。誠如《星星》詩刊編輯前輩們所言:“宇宙,理當永恒不朽,星空,亦會亙古璀璨。愿那閃耀的星星燃盡最后一縷光芒,而后,墜落于平凡塵世化為隕石,以供未來的考古學者們細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