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糖《月亮計劃》:從“認識你自己”到“成為你自己”
《月亮計劃》,唐糖著,晨光出版社,2024年4月
“認識你自己”,是幾千年前古希臘奧林匹斯山上德爾斐神殿里一塊石碑上的字,蘇格拉底將其奉為圭臬,他的解說是認識自己便是認識心靈的內(nèi)在,是認識德行的本來。一句話,認識你自己,即認識你作為人的本性本心。蘇格拉底認為,一個人只有真正對自己獲得了認識,才能找到實現(xiàn)自己的本性之路,才能完成自己生而為人的使命。從教育學的角度而言,我們所說的“認識”范疇,多包括對于周邊世界的認知,而在對于外界事物的認知同時,有時我們會因為自己是一個外物的觀察者,而恰恰遺忘了對自己的內(nèi)觀,這也是后來哲學的轉(zhuǎn)型的基礎。對于自己的認識,包含在對于世界的認識之中,因為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包含著人類自己的世界。如果拋開了人自己,世界就不再是一個完整的真實的世界。
當然,“認識你自己”的目的,并不在認識本身,也不會止于認識本身,一切教育意義上的認知、一切知識的獲得,到最后都是為了實踐的目的。實踐,當然我們更多是想到改造世界,將其變得更好,更適合于我們理想中的世界;但同時,我們的實踐并不只是對外的,實踐本身即包含自我的再造和重塑,“成為你自己”,這也是近代哲學的由來。
認識是基礎,成為是目的。如果只停留于認識層面,則認識的意義無從呈現(xiàn);如若撤掉了認識的土壤,則“成為”的層面便失去了根基。所以,從邏輯上言,兩者是缺一不可的,認識是“成為”實踐的前提,成為則是“認識”所抵達的彼岸。
然而,這一種認識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屢被忽視。最近讀青年作家唐糖的兒童文學新著《月亮計劃》,在這部入選“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出版物專項規(guī)劃項目的圖書中,關于“認識”與“成為”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塑造的“成長”話題再次以文學的方式被提及。
從“隱身”中邁出第一步
《月亮計劃》中的主人公林田是一個13歲的初中女生。她生活在一個父母離異隨母親生活的家庭中,雖然父親有時也會表示出關心,但終究這種單親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的心靈深處過早地被劃了一道難愈的傷痕,因為一件小事情的觸碰也會擦傷出血,比如說,過生日時,父親沒有到場,而沒到場的理由卻是父親一直欣賞的另一同齡女孩子斐然(也就是干女兒)的生日占據(jù)了他的時間。林田在學校里是相當于“空氣”般的存在,她沒有特別突出的功課成績和才藝特長,無論在家還是在校,林田都沒有得到來自家長至親和學校老師的關注,大家的目光總是從她如同無形透明的身上穿過。這種不被認同的煩惱、不被尊重的痛苦一直伴隨著她,也改變著她的性格。一個原本開朗的女孩變得小心翼翼起來,她沒了自信、懷疑自己,甚至還養(yǎng)成了“討好人格”的傾向。
無論如何,這是一個莫名其妙深陷自責而覺得自己不配得到重視的女孩子。雖然林田常常在受委屈時發(fā)出“為什么被忽略的總是我?”的內(nèi)心呼喊,但一而再、再而三紛至沓來的不快,已使她倍受壓抑:“她學會的最重要的生存法則就是沉默、守規(guī)矩,不要有一點出格的行為。在家盡量不給爸媽添麻煩,在外面盡量不被提溜出來。反正無論在哪兒,她仿佛一直在玩一個‘被誰看見就算輸’的游戲”,從人格心理學上講,這已經(jīng)是一種不正常狀態(tài)了。
拘謹、羞恥以致隱身人的自認,如果再向下發(fā)展,對于一個少女而言,可能會步入自閉、面臨自傷的危險。小說的陽光之處在于,作家沒有將筆尖伸入深水,而是給了主人公以生機和動力。林田要改變現(xiàn)狀,和最要好的女同學傾訴“月亮計劃”,她擬定實施“月亮計劃”的多個方案,先是買包子送給同學們,雖然存在討好的一面,但卻從隱身人走出了一步;就算她的善良被利用,也并不在意,她樂于為大家服務;她在與老師談話時,以一種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講出心結(jié),而不是像過去一樣偽裝自己、一味隱忍;她積極在校園集體活動中展現(xiàn)自己,她的自信在同學們和班主任投來的陌生又贊賞的眼神中得到重拾?!霸铝劣媱潯本褪亲屪约喊l(fā)光,讓自己不再是那個想辦法隱身的、玩藏貓貓游戲的、膽小怕事的自己,林田在自己的計劃中邁出了第一步,但還不夠,她必須真正認識自己,而不是變成偶像的另一個替身。
走出“成為他人”的陰影
在“成為自己”的路上,其實是有許多磕絆的。不是只“認識自己”就足夠了,如果成為不了真正的自己,“認識自己”就是一個假前提。如果事事處處只是活在他人的陰影里,心心念念只以成為“她”為目的,那么就不能說已經(jīng)真正地認識了自己。林田經(jīng)過了一些心理曲折,在“月亮計劃”里,她起初是決心打敗斐然,似乎打敗了她,才能變成她,而這個“變成”是扭曲的,最終的“成品”仍然不是自己。在這個辯證法里藏著“吾將取而代之”的決心,但未嘗沒有“酸葡萄”心理作祟,那個“自我”仍沒有最終確立,因為有對方在,不管是視其偶像還是對立,總是有一個不是“我”的“你”在,那么,“你”或者“她”完全可以侵占本屬于“我”的空間,而在與“你”或“她”的“爭斗”中,也完全可以對“我”的誕生構(gòu)成延宕。
成為他人,也許是成為自己的一種必經(jīng)路徑,但并不是每個剛開始要成為他人的人都能走到“自我”的路上來?!爸械壬绷痔镎J識到自己因為才質(zhì)平平,所以在老師和同學眼里“永遠都是被忽略”的對象,但她大膽地在教室課堂上對老師講出了自己的疑慮和委屈,并提出平等待人的理念時,也把老師說服和感動了。人與人是需要交流的,同學、師生、鄰里之間,都是如此。人們在彼此關懷中打開心扉、溝通情誼,這是認識自己的開始,在告知對方如何待我時,“我”才真正開始識得自己。這也是《月亮計劃》一書最精彩的段落,經(jīng)由自己的勇敢對話,林田也讓老師認識了不足,并讓自己走出“蝴蝶結(jié)”風波而澄清了同學的誤解。林田不僅完善了教育學層面上的平等理念,而且對以分數(shù)評判才藝的高下取人的機制作出反思,她已經(jīng)在眾人中認出了自己。
“你為什么一定要成為別人呢?”
以前,她和她的同學們一樣,大都是“想向老師證明自己,也想向爸媽證明自己”。后來,她因眼見父母對另一個優(yōu)秀女孩的羨慕和評價,而一心想成為別人。榜樣的力量當然無窮,但人最終還是要成為“自己”。
林田認識到,優(yōu)等生朱洋洋的媽媽“天天盯著他的學習,天天和他生活在一起,但還是忽略他的需求和想法”,她不想做被“忽略”的人?!白兂闪硪粋€女孩子”的確是她曾經(jīng)擁有的夢想,但是“另一個”仍然不是“我”。小說特別強調(diào)“我”作為主體和個體的重要,尤其是女性對于自我的確認。無論是楊婆婆的鼓勵還是曲瑤瑤的友誼,都堅定了林田的信念?!澳銥槭裁匆欢ㄒ蔀閯e人呢?”從別人的發(fā)問到自己的警醒,林田終于走出了這一步,她終于站在了陽光下,而不是站在別人的影子里。當她參加藝術節(jié),以自己的美食“作品”給予大家快樂時,獲得了從未有過的自信,也獲得了一直以來的偶像斐然的真心認可和贊揚,并從校長手中接過了獨屬于自己的獎杯。這也許正是這部書要告訴我們的:“成長本來就是一個需要碰壁、受傷的過程。那么,不能總等著別人來‘救’,更重要的還是先‘自救’,只要努力向上走,不吝自己的付出,不吝自己的溝通,就會遇到很多善良的人,遇到很多也同樣能支持你的伙伴,這或許是成長中必須經(jīng)歷的一段路程。”
《月亮計劃》討論的“發(fā)光”與“忽略”問題,是我們在認識自己時必須面對的、我們每個人的成長之路都會遇到的問題,而在被忽略的際遇里,也能找到自信,珍惜屬于自己的光芒,這是林田了不起的地方,從“我再也不想當隱身人了”的決心到“你為什么一定要成為別人呢”自問,作家唐糖以“林田們”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我們都是握有“地球一生游”的獨特門票的人,不懼怕摩擦,不擔心平凡,以勇氣去突破“舊我”,找到“新我”,找到自己的光,發(fā)出自己的光,這種尋找,不是為了結(jié)束“被忽略”的命運,而是為了以這光去照亮更多的人,這正是這部書的深意所在。
(作者系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