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到底怎么過?這個讀書會帶大家走進春節(jié)
春節(jié),在中國人心中有著極高的認同感,是我們共同的文化記憶。對于“春節(jié)何來”及“歲時與風物”的持續(xù)講述,為傳承中華文化、講好傳統(tǒng)文化故事貢獻力量。
剛剛過去的周末,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李磊亮相行知讀書會,以春節(jié)為主題,涵蓋歷史、民俗、美文等多方面內(nèi)容,帶大家走進我們的春節(jié),感受傳統(tǒng)之美,尋味文明之根。
在中國,春節(jié)標志著新年的開始,以傳統(tǒng)歷法正月初一為歲首。李磊的分享從“歲時”說起,介紹了中國農(nóng)歷的源流,這是十分特殊的“陰陽歷”——既使用陰歷月,又用閏月來保證年的平均長度為陽歷年長。
農(nóng)歷、元旦、春節(jié)、二十四節(jié)氣……這些耳熟能詳?shù)拿~體現(xiàn)了中國先民智慧。春節(jié)前后開展一系列的社會實踐,辭舊迎新、祈福納祥,歡慶家庭團圓,這一慶祝的過程稱作“過年”。
過年從“臘八”開始,便有了“年味兒”,吃臘八粥的習俗延續(xù)至今。李磊引用古代詩人杜甫、張耒、陸游的詩句,以及周紹良、老舍、梁實秋、沈從文等文壇名家文章,為觀眾講解臘八習俗和春節(jié)文化?!斑@種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nóng)業(yè)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xiàn)。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等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nóng)業(yè)展覽會。”在老舍筆下,《北京的春節(jié)》年味滿溢。
過春節(jié),貼春聯(lián)必不可少。這一民俗起源于五代,最初是為了辟邪除災、迎祥納福。最早的“春聯(lián)”其實是桃木,隨著時間推移,桃符逐漸演變成了“春聯(lián)”。所謂壓歲錢,實則為壓“祟”,最早出現(xiàn)于漢代。“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戴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辟邪品;到了唐代,宮廷里春日散錢之風盛行;明清時期,壓歲錢大多數(shù)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p>
除夕夜里的“守歲”,在古代也是為父母或老人祈壽的重要方式。守歲的民俗活動主要是點歲火、守歲火,家家戶戶點上燈燭,合家歡聚,迎接新年?!皳?jù)說通宵不滅的燈火可以驅(qū)趕邪瘟病疫,讓家中財富充實?,F(xiàn)在不點燭火了,但還保留了傳統(tǒng),每年除夕夜很多家庭會給房間留一盞燈,一直到天亮?!崩罾谡劦剑貧q是對舊歲的辭別與對新年的守望,不僅是一種習俗,更是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
正月初一早晨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取意“滿堂紅”。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初四“迎灶神”;正月初五“迎財神”;正月初七為“人日”……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鬧花燈、吃湯圓,“過年”也進入尾聲。
“整個春節(jié),人們祭祀天地與祖先,并向長輩、親友及鄰里,表達對新年的美好祝愿?!崩罾诘慕庾x引得臺下觀眾紛紛舉手互動,大家互道新年好,期待蛇年再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