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春節(jié) 封印是怎樣的存在
春節(jié)將近,假期來臨,孩子們放假,打工人返鄉(xiāng),大多數朋友都將度過一段輕松愜意、團圓喜慶的美好時光。然而在清朝,尤其是在乾隆年間的北京城,春節(jié)假期卻能讓人如臨大敵……
封印以后 官員不再理會治安問題
潘榮陛,大興人,乾隆年間做過京官,他在《帝京歲時紀勝》一書中寫道:“高年人于歲逼時,訓飭后輩謹慎出入,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平抓之諺?!泵慨數搅四晡?,北京老年人都會教育后輩,平常盡量別出門,出門一定要小心,因為街上有人搶東西。俗話說,二十七八,平取平抓,意思是在臘月二十七、二十八那兩天,不僅流行偷竊,而且流行搶劫。
愛新覺羅·寶廷,清朝皇族,生活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過進士,當過內閣學士,很有學問,寫過一首《都門歲暮竹枝詞》,描寫了春節(jié)期間北京丐幫光天化日搶東西的場景。詩曰:“乞丐年終橫且強,當街攫物意洋洋。果然捕務常嚴密,封印寬容也不妨?!钡搅四杲K,乞丐們變得豪橫起來,當街搶奪,得意洋洋。北京城的捕快平常工作嚴謹,可在年終封印以后,就啥也不管了。
富察敦崇,清末官員,著有《燕京歲時記》,詳細描寫清代北京風俗,其中一段話是這么寫的:“印封之后,乞丐無賴攫貨于市肆之間,毫無顧忌,蓋謂官不辦事,亦惡俗也?!蹦杲K封印,乞丐和無賴在市場明搶,進商店明搶,絲毫沒有顧忌,因為封印以后官員不再理會治安問題,這是北京的一大惡俗。
潘榮陛、愛新覺羅·寶廷、富察敦崇,這三個人身份不同,時代不同,但都在北京生活,都提到了年終的治安之亂,說明這在當時具有某種普遍性。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奇葩的普遍現象呢?原因就在于兩個字:封印。
封印一詞出現得很早 至少從唐朝就有
愛讀修仙網文的朋友肯定很熟悉“封印”,那是把法力封在體內,原有的功力無法施展。不過,古人所說的封印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它指的是官員把官印裝起來,不再辦公,既有下班的意思,又有休假的意思。
封印一詞出現得很早,至少從唐朝就有。公元839年,李商隱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市)當縣尉,認為工作太累,太無聊,不符合他的人生價值,于是向上司陜州刺史請假,事后寫了兩句詩:“黃昏封印點刑徒,愧負荊山入座隅。”黃昏時分得到上司批準,把縣尉的官印鎖起來,最后再清點一遍囚徒的名字,從此進山當個隱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也說過封印。公元1072年,曾鞏在齊州(今山東濟南市)當知州,清明節(jié)放假,他出城踏青,寫詩抒情:“四境帶牛無事日,兩衙封印自由身。”假期里沒有公務,騎著牛到處游玩,知州和通判都把大印鎖起來,體驗到難得的自由自在。
無論是唐朝還是宋朝,官員們都有法定假期,但每個假期都不長,放假最長的春節(jié)也只有幾天,所以封印期很短。南宋風俗寶典《武林舊事》第三卷記載:“是日(除夕),官府封印,不復僉押,至新正三日始開。”官員們在除夕那天封印,不再處理公務,到正月初三就要開印,也就是把官印拿出來繼續(xù)辦公。
清朝官員們的封印期 一年比一年長
然而在清朝,春節(jié)假期一下子擴充到二十天甚至一個月,所以官員們的封印期也變得很長。我們以《康熙起居注》為例,看看康熙在位時皇帝和滿朝文武何時封印、何時開印。
康熙十九年(1680年)臘月二十五封印,次年正月十七開印,放假二十多天。
康熙二十年(1681年)臘月二十四封印,次年正月十七開印,放假二十多天。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臘月二十四封印,次年正月二十三開印,放假約一個月。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臘月二十三封印,次年正月十九開印,放假二十多天。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臘月二十四封印,次年正月十八開印,放假二十多天。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臘月十九封印,次年正月十八開印,放假約一個月……
康熙當皇帝時,官員封印長達二十多天,偶爾能有一個月的“年假”。到了乾隆年間呢?按吏部官員史珥《匯東手談》一書記載,每年臘月二十封印,來年正月二十開印,時長一個月。
不過,史珥的記載也可能不是常例,因為公元1759年元宵節(jié)那天,乾隆率領群臣吟詩聯句,最后一句寫道:“節(jié)過明朝逮開印,疇咨勤政共孜孜。”明天就是正月十六,君臣們該開印了,希望大伙一起努力把國家治理好。這說明1759年不是正月二十開印,而是正月十六開印。1798年正月十七,已經退位做太上皇的乾隆寫了一首開印詩:“開印由來撰吉朝,依然曉起肯逍遙。兩旬節(jié)事倏以度,何日曾忘望捷焦?!痹娎镎f“兩旬節(jié)事”,意思是春節(jié)封印長達二十天,并不像《匯東手談》里說的每年都封印一個月。
到了清朝晚期,春節(jié)封印就真的長達一個月了。道光年間禮部侍郎周壽昌在《思益堂日札》一書中說:“今世中外官,以每年十二月二十日封印,或十九,或二十一,要不出此三日。開印亦然?!敝軌鄄馑际钦f,道光年間的京官和地方官都是在每年臘月二十前后封印,來年正月二十前后開印,妥妥的封印一個月。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一個名叫許寶蘅的文人在北京當小官,封印之后寫詩紀事:“叩戶漸聞追酒債,揮毫著意寫春聯。曹司封印三旬假,準備巡游廠甸錢?!狈帕四昙?,在住處寫春聯,聽見門外敲門聲,那是店主在催收酒債。單位里放了三旬年假,準備去琉璃廠逛逛,尋訪一些古代錢幣。所謂“封印三旬假”,三旬就是三十天,仍舊是封印一個月。
官員封印 皇帝也要封印
對清朝官員來說,封印就等于春節(jié)假期開始,開印就等于春節(jié)假期結束,那么封印日期和開印日期究竟是誰來確定呢?這就需要讓一個特殊的機構登場,欽天監(jiān)。
清朝的欽天監(jiān)類似于現在的天文臺,負責觀察星象和推算歷法,只不過欽天監(jiān)的迷信色彩比較濃厚,要根據天干地支為國家大事挑選所謂的吉日。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說:“每至十二月,于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四日之內,由欽天監(jiān)選擇日期,照例封印,頒示天下,一體遵行?!泵糠贽r歷十二月,欽天監(jiān)就要從臘月十九、臘月二十、臘月二十一等日期當中挑選最吉利的一天作為封印日,再把這個日子昭告天下,全國官員一起照辦。
《大清會典》第二十八卷《禮部·儀制清吏司》記載得更詳細:“凡封印、開印,前期札欽天監(jiān),擇吉日,具疏,通行中外遵守?!泵磕昱D月,禮部官員給欽天監(jiān)發(fā)公文,讓欽天監(jiān)挑選封印吉日和開印吉日,然后禮部官員奏請皇帝批準,通令全國官員照辦。
官員封印,皇帝也要封印,乾隆年間修編的《皇朝文獻通考》第一百四十三卷有一段《洗寶儀》,記載了皇帝封印的過程:“每歲封印日,洗御寶,內閣先期奏聞,至期,學士、典籍各一人,赴乾清門,接出洗畢,交內監(jiān)收進?!泵磕昱D月二十前后皇帝封印那天,由內閣大臣奏請,兩名近臣到乾清門迎接玉璽,洗刷干凈,交給太監(jiān)收藏起來。
跟皇帝封印相比,官員封印更加熱鬧。齊如山先生《北平懷舊》和張次溪先生《北平歲時志》都寫過北京官員的封印儀式,大致過程如下:凌晨時分,衙門里的全體官員都要到場,其中一名官員負責清洗官印,用黃布包袱包裹,放到印盒里,供到公案上;衙門長官帶頭,率領大家到公案前行禮,三跪九叩首;與此同時,衙役們要在公堂外邊燃放鞭炮;放過鞭炮,磕過頭,衙門長官給印匣蓋上蓋子,系上包袱皮,貼上一張封條,或者在左右兩側貼兩幅春聯,一幅寫“封印大吉”,一幅寫“祿位高升”;印匣被送進倉庫,最后可能還有一場封印的宴席,合衙官員一起慶祝,喝得醉醺醺的,從此進入過年模式。
鴉片戰(zhàn)爭后,美國傳教士盧公明到福州生活,著有《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一個美國傳教士的晚晴福州見聞錄》一書。這本書描寫了某年福州官員封印的壯觀景象:按照行政級別,各級衙門逐次封印,每當上級衙門封印時,下級衙門的官員都要到場,火炮聲、鞭炮聲、喧嘩聲響成一片,道臺衙門凌晨封印,州官衙門上午封印,輪到縣衙封印時,時間已經到了黃昏。
因為要放炮,要擺酒,所以封印得花錢。乾隆年間《漢陽府志》記載了漢陽府衙和漢陽縣衙的封印費用,其中府衙封印花八兩銀子,縣衙封印花四兩銀子。在乾隆年間《全州志》里,封印開銷是“四兩九錢八分”,將近五兩銀子。同樣是乾隆年間,《順天府志》里的封印開銷要多得多,順天府衙門封印一次要花費一百多兩銀子,按購買力折合人民幣在兩萬元左右,這大概是因為順天府管著北京城,財大氣粗的緣故。
放假期間不用處理公務 但卻不能離開崗位
官員們封印以后都干什么呢?往往不是返鄉(xiāng)探親,而是聚在一起大吃大喝?!堆嗑q時記》說:“每當封印已畢,萬騎齊發(fā),前門一帶擁擠非常,園館居樓均無隙地矣?!泵磕昱e行完封印儀式,大小官員騎著馬去聚餐,前門一帶變得非常擁擠,所有飯館酒樓都被坐滿。
如前所述,清朝官員擁有二十天甚至一個月的春節(jié)假期,放假期間不用處理公務,但卻不能離開崗位。按《大清律例》規(guī)定:“凡官吏無故擅離職役者,笞四十?!惫倮魺o故離開崗位,要抽四十鞭。春節(jié)期間,衙役、小吏、幕僚可以休假回家,但作為一把手的知縣、知州、知府們卻必須繼續(xù)待在自己的轄區(qū)里,如果膽敢離開轄區(qū),私自回鄉(xiāng)探親,輕則挨鞭,重則丟官。
其實也不僅僅是清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都有類似的規(guī)定,這是因為古代交通落后,絕大多數官員又都是異地任職,假如北京人在江南做官,從江南回北京一趟就得半個月,回任又得半個月,所有假期都得花在路上,根本沒有跟親屬團聚的時間。所以,歷朝歷代的地方長官都喜歡帶親屬上任,把老婆孩子養(yǎng)在衙門里,過年一起過,卸任一起走。如果沒有把妻兒帶到任上呢?那就只能等到三年任滿以后才能團聚了。
為了“與民休息” 再大的案子也得開印后再辦
清朝還有規(guī)定,禁止官員在封印期間審理案件。如果有緊急軍情,官員可以奏報;如果有緊急災情,官員可以賑災;但是碰上案子,官員最多只能先把嫌疑人抓起來,不能像往常一樣登堂審理,再大的刑事案件也得放到開印以后才能辦理。為什么這樣規(guī)定呢?《清史稿·刑法志》解釋了緣由:與民休息。
清朝皇帝認為,官員審案時一定會盡可能地把相關百姓都關起來,想方設法索要賄賂(這是實情),如果官員一年到頭都在審案,那么老百姓一年到頭都要受牽連。例如乾隆年間,順天府永清縣(今河北省永清縣)封印以后,縣令仍舊讓衙役照常辦案,結果衙役們?yōu)榱恕白曰I過年費”,有的上門抓賭,有的攔截單身旅客,把人鎖到旅店里,讓家屬拿錢贖人,還有的去商鋪索要“工食銀”,每家店鋪必須繳納幾兩銀子,搞得民不聊生。乾隆得知此事,大為震怒,要求全國州縣“封印時將票暫行繳銷,俟開印,差拘另行給票,違者將州縣官分別議處”(乾隆二十八年律令),意思是封印期間撤銷州縣官員的辦案權。從這個角度說,清朝長達個把月的封印倒不是為了讓官員休息,而是為了讓百姓能喘口氣。
可問題是,官員不再審案,治安就會變差。為此,乾隆在北京城內增設治安兵?。骸澳旯?jié)封印后,于城上設堆撥六處,各門各旗設堆撥一,每處設官二名,兵二十名,各委官校與步軍營堆撥相間看守?!保ā洞笄鍟涫吕肪?71)春節(jié)封印期間,城墻上加設六個堆撥,各城門設置一個堆撥,每個堆撥派駐兩名官員和二十名士兵。堆撥是滿語,意思是駐兵場所,清朝后期俗稱“堆子”,功能近似于現在的治安警亭。
這樣做有用嗎?也許有用,也許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因為清朝官員薪水極低,士兵薪水更低,衙役們則完全沒有薪水,那些在堆撥里值班的官吏為了籌措過年費,是有可能參與搶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