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山海經(jīng)》里的各種蛇
來源:澎湃新聞 | 大詩兄  2025年01月30日08:51

龍年過了是蛇年,我們習(xí)慣把蛇叫做“小龍”,屬蛇的人也往往說自己屬“小龍”。人們也許覺得,總是把“蛇”這個字眼掛在嘴邊,似乎不太合時宜?!靶↓垺边@個詞兒,從心理感覺上就感覺舒服了些,仿佛說的是一頭怪可愛的小獸。不過,與其說蛇是“小龍”,不如說龍是“大蛇”,因為龍本是一種虛擬的生物,它最主要的原型,就是蛇。

蛇,是十二生肖里較為特別的一種。因為它本是一種令人厭惡、恐懼、避之不及的動物。但是,為什么它能夠躋身極為緊俏的生肖行列?我想,如果人們重視一樣事物,總是念叨一樣事物,原因無非有二:要么它有大用處,要么它有大壞處——所謂有大壞處,就是你看不慣它,還不得不與它共存,處處敬畏它、提防它。蛇,就是這樣。據(jù)說,包括人在內(nèi)的靈長類動物,猴子、猩猩、類人猿、人類,等等,都自帶恐懼蛇的基因——缺乏這種恐懼基因的靈長類動物,都在進化的長河里逐漸被蛇類消滅了。蛇,沒有腳,卻移動迅速,而且悄無聲息;視力不佳甚至基本沒有視力,卻能夠憑借紅外感知精準定位獵物,當(dāng)然,這是人類掌握科學(xué)知識以后發(fā)現(xiàn)的;它渾身冰冷黏滑,長而分岔的信子(舌頭),內(nèi)含毒液的長牙,所有這些,都營造著令人不安的氣氛。實力令人尊重,人類干脆請你來做生肖之神,把你高高供起。

言歸正傳,我們來講講中國典籍里的蛇。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哪部詩集或者哪位詩人,而是一部奇書,那就是《山海經(jīng)》。

《山海經(jīng)》,是早期中國的一部典籍。這部書成書時間很長,或許跨越千年,可能是自從中國人有語言文字以來,《山海經(jīng)》就在不斷地積累、豐富和演化。直到西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闭沓隽恕渡胶=?jīng)》的定本?!渡胶=?jīng)》是一部奇書,不在儒釋道和諸子百家的框架里。它的內(nèi)容奇幻而放肆,基本沒有條條框框;它既基于中華的山海地理,又充滿了無窮無盡的想象力。如果說“子不語怪力亂神”,那么《山海經(jīng)》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全都是“怪力亂神”?!渡胶=?jīng)》里記述了許許多多的珍禽異獸和奇人怪事,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生命力爆棚,全都在整事兒,沒有一刻閑著。你看看,夸父逐日、精衛(wèi)填海、女媧補天、刑天舞干戚,哪一個是懶洋洋、病怏怏的?包括毒蛇猛獸等等“反派”,也都異常生動生猛。其實,《山海經(jīng)》是青少年時期中國人精神面貌的寫照,他們看什么都好奇,什么事都想做一做,敢愛敢恨,不那么在乎得失和結(jié)果,沒有那么多瞻前顧后,不內(nèi)卷、不內(nèi)耗。

在《山海經(jīng)》里,蛇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據(jù)我的不完全統(tǒng)計,“蛇”這個字眼,全書出現(xiàn)了一百多次?!渡胶=?jīng)》里的蛇,也是各種形象、各類角色,我們不妨大致分分類:

第一類:“蛇出沒,請注意”

《山海經(jīng)》,分為五卷《山經(jīng)》、四卷《海外經(jīng)》、四卷《海內(nèi)經(jīng)》、四卷《大荒經(jīng)》和外一卷《海內(nèi)經(jīng)》。其中,《山經(jīng)》系列主要講述中土各地的情形,相對較為寫實。在五卷《山經(jīng)》里,頻繁地出現(xiàn)蛇。

譬如,《南山經(jīng)》中寫道:“又東三百八十里,曰即翼之山,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蝮蟲,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又東五百八十里,曰禺槀之山,多怪獸,多大蛇”……怪魚、怪獸、怪蛇、怪木,總而言之,就是一個“怪”字。文中提到的“蝮蟲”,也是一種蛇,應(yīng)該就是蝮蛇的原型。

《西山經(jīng)》中寫道:“西二百里,曰泰冒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鐵。浴水出焉,東流注于河,其中多藻玉,多白蛇”;“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無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鐘磬。其下多積蛇”……“其下多積蛇”,現(xiàn)場感一下子就出來了:深山幽谷里,一堆堆的蛇盤繞在一起,翹首以盼,此起彼伏,你就說害不害怕?

《北山經(jīng)》中則寫道:“北二百八十里,曰大咸之山,無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長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有鳥焉,其狀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與,其鳴自詨,見則其邑有恐”……不僅有蛇,還有像蛇的鳥兒,它有四個翅膀、六個眼睛、三條腿,名叫“酸與”,這種動物出現(xiàn)的地方就會有恐怖的事情發(fā)生。

《東山經(jīng)》,主要講述長江流域的情形,其中又寫道:“又南三百里,曰耿山,無草木,多水碧,多大蛇”;“又南三百里,曰碧山,無草木,多蛇,多碧、多玉”;“又南水行五百里,曰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曰跂踵之山,廣員二百里,無草木,有大蛇,其上多玉”……總而言之,就是多蛇、多大蛇。

主要描述中原景象的《中山經(jīng)》中,依然如此:“又西三百里,曰鮮山,多金玉,無草木,鮮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鳴蛇,其狀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見則其邑大旱”;“又西三百里,曰陽山,多石,無草木。陽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狀如人面而豺身,鳥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見其邑大水”……你見過會聲如洪鐘的蛇嗎?你見過長著四個翅膀的蛇嗎?你見過長著人臉的蛇嗎?這里就有,而且是在伊水附近。伊水,就是流經(jīng)洛陽的伊河,那可是早期中華文明最為核心繁盛的地方。

在《山經(jīng)》系列中,我還發(fā)現(xiàn)了一種名字很奇怪的蛇——當(dāng)然,《山海經(jīng)》中所有的名字都奇奇怪怪——這種蛇叫“肥遺”。

《西山經(jīng)》中寫道:“又西六十里,曰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遺,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薄侗鄙浇?jīng)》中也寫道:“又北百八十里,曰渾夕之山,無草木,多銅玉。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有蛇一首兩身,名曰肥遺,見則其國大旱”;“又東三百里,曰彭*(生僻字,左邊囟,右邊比)之山,其上無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遺之蛇”。

“肥遺”的形象,比較多變,有時候“六足四翼”,感覺像是侏羅紀的翼龍;有時候則是“一首兩身”,一個頭兩個身子。但不管它長什么樣,見到它就沒什么好事,“見則天下大旱”。我曾經(jīng)左思右想,這種蛇為什么叫“肥遺”?“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遺之蛇”,這句話也許給出了答案:這種蛇是肥水的產(chǎn)物。肥水,又稱淝水,在今安徽壽縣一帶,屬于淮河流域,歷史上曾發(fā)生過著名的東晉與前秦的淝水之戰(zhàn)。

你看,《山海經(jīng)》中描述的蛇,雖然有各種怪模樣,那是人們通過想象添油加醋的,但它們又大多有著出處,要么來自伊水,要么來自肥水,如此等等。請問,講好故事的竅門是什么?就是真真假假、假中帶真、以假亂真??磥恚瞎诺闹袊嗽缇驼莆樟诉@門技巧。

說了這么多蛇,那么,《山海經(jīng)》中的“蛇之大者”在哪里呢?我以為,是《海內(nèi)南經(jīng)》中所描述的:“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所謂“巴蛇”,就是川渝三峽一帶的蛇,大到能吞下一頭象,三年后才吐出骨頭。但是,這么大的蛇,在中國人眼里,依然只是個補藥,“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這個故事雖然夸張,但也有現(xiàn)實的影子,確實有一些巨蛇能夠整吞豬牛。巴蛇吞象,也演化為一個成語,形容貪得無厭。

第二類:“神之操作”,手里捏著蛇,耳上掛著蛇

《山海經(jīng)》里處處有神,神的出場亮相,頗具含義。

《中山經(jīng)》中寫道:“又東南一百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銀鐵,其木多柤梨橘櫾,其草多葌、蘪蕪芍藥芎藭。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淵。澧沅之風(fēng),交瀟湘之淵,是在九江之間,出入必以飄風(fēng)暴雨。是多怪神,狀如人而載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鳥。”好熟悉的故事啊,洞庭湖和湘江一帶,堯帝的兩個女兒,也就是帝舜的兩位妻子——娥皇、女英,在帝舜去世后化為神仙,常常游蕩在這里。而瀟湘一帶的神靈,“狀如人而載蛇,左右手操蛇”,身上纏繞著蛇,左右手都拿著蛇。

《山海經(jīng)》的《海外經(jīng)》《大荒經(jīng)》等部分,大多描述海外各國的情形,反正大家都沒去過,索性徹底放飛想象力,更加荒誕不經(jīng)。這其中,操蛇之神明顯多了起來:

《海外南經(jīng)》記載:“臷國在其東,其為人黃,能操弓射蛇?!?/p>

《海外西經(jīng)》記載:“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p>

《海外北經(jīng)》記載:“博父國在聶耳東,其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黃蛇。鄧林在其東,二樹木。一曰博父”;“北方禺強,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p>

《海外東經(jīng)》記載:“奢比尸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雨師妾在其北。其為人黑,兩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龜。”

而在四卷《大荒經(jīng)》里,每卷也都有類似的神靈出現(xiàn)。

你看,神靈們的審美也蠻統(tǒng)一的,標配就是左右耳各掛著一條蛇,左右手各拿著一條蛇。這兩條蛇,一般是一條青蛇、一條赤練蛇。如果要更生動生猛些,就要像黑齒國的人那樣,一手拿著一條蛇,左啃一口、右啃一口,“活蛇刺身”,膽量與口味都不凡。

我們知道,在古今中外的神話傳說里,神靈大多有座騎或者操弄使喚的動物。而這些動物,大多是猛獸、祥獸或者龐然大物,是常人所駕馭不了的,譬如龍蛇、鳳凰、猛虎、獅子、大象。你見過騎著豬狗牛羊的神仙嗎?即便有,他們一定也是法力低下,要被孫悟空呼來喝去的。所以,《山海經(jīng)》里厲害的神,標準的“神之操作”,就是“手操兩蛇”。越是強悍,越要駕馭,這是早期人類的一種心愿,是對征服自然的渴望。

第三類:蛇就是神,神就是蛇

《山海經(jīng)》中,有些神靈把蛇當(dāng)?shù)谰?,而有些神靈干脆自己就是蛇的化身,人、神、蛇實現(xiàn)了三位一體,請看:

《北山經(jīng)》中寫道,“凡北次二經(jīng)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題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北方第二道山系的十七座山,山神都是蛇身人面的模樣;“凡北次三經(jīng)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毋逢之山,凡四十六山,萬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十四神狀皆彘身而載玉……其十神狀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北方第三道山系共有四十多位山神,其中有的是馬身人面,有的是豬身人面,還有的是豬身、八腳、蛇尾巴。

類似的記載,我們在《海外西經(jīng)》中還能看到:“軒轅之國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p>

“人面蛇身,尾交首上”,這令你想起什么?一定是傳說中華夏民族的始祖伏羲和女媧,他們就是人面蛇身而纏繞在一起的。上古時期的神話傳說,就是這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糾纏在一起。

《山海經(jīng)》中還有巨蛇為神的記載,那就是著名的“燭陰”,或稱“燭龍”。

《海外北經(jīng)》中寫道:“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fēng)。身長千里。在無?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薄洞蠡谋苯?jīng)》中則寫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fēng)雨是謁。是燭九陰,是燭龍。”

燭龍,身長千里,眼睛一睜一閉就是一晨一昏,嘴巴一呼一吸就是一夏一冬。它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李白在《北風(fēng)行》中寫道,“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開。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fēng)號怒天上來”,就來自這個典故。

我們都知道,《山海經(jīng)》中記載了很多“中華名人”,或者更貼切地說,是“中華名神”,他們也大多與蛇有著關(guān)聯(lián)。我們且看《大荒北經(jīng)》中的兩則記載: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涓覆涣苛Γ啡站?,逮之于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于此。應(yīng)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span>

夸父逐日的故事,我們后人講述,往往帶著褒揚的感情色彩。然而,《山海經(jīng)》對于各類神靈故事的記載,不論生死勝敗,都極其冷靜,要么不帶感情色彩,要么帶著俯視般的“上帝視角”,有著一股“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氣質(zhì)。你看這里的夸父,“珥兩黃蛇,把兩黃蛇”,也就是個普通神仙;他卻“不量力”,追太陽沒追到,去喝水沒喝著,又被仇家“應(yīng)龍”砍一刀,死了。這個“應(yīng)龍”,從名字看,大致也是個有著蛇身的家伙。

還有一則記載是這樣的:“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huán),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是因以為臺。在昆侖之北?!?/p>

在神話傳說中,共工與顓頊爭帝,撞斷了不周山,讓天地都傾斜了,破壞力巨大。共工的臣子相繇也不是一個善茬,他“九首蛇身”,盤踞大地,嘔吐過的地方就是一個個咸苦大澤。這個害人蟲,后來被治水的大禹殺了。即便如此,他的血水、尸體還是腥臭不堪。為了處理被污染的有毒有害土壤,大禹又是挖池子又是堆高山——總之,這條九頭蛇把人間折騰得夠嗆!

蛇年說蛇,我們中國人能夠把這樣一種動物納入十二生肖,既說明了我們的善良,也證明了我們的寬厚,還自帶一份松弛感。我們從《山海經(jīng)》走來,我們從《白蛇傳》走來,小龍來了,小龍你好,我們一起過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