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了年畫過大年
百姓過日子離不開心中念想的支撐,而所有的念想都來源于天地。
我小時的除夕夜,姥姥從里屋的木盒子里展開好幾幅存了百年的木版年畫。其中一幅《萬神朝禮》年畫,上方印有“天地”二字,下排有“萬神朝禮”四字。這幅兩排刻印字跡的神仙年畫讓我印象深刻。六字下面是心經(jīng),心經(jīng)之下是各路神仙們的頭像。年畫中,共八排神仙頭像,每排皆是九位。觀音、文殊、眼光、子孫、七星……畫中每位神仙的名字印在一旁,畫中有字,字中有畫。后來得知,這樣的年畫設計是采用了兩漢以來傳統(tǒng)的構圖和榜書形式(榜書即在畫中人物旁邊,書題畫中人姓名),讓人一目了然。帶字年畫都是為了回應百姓生活中的需要,“喜”字年畫、“余”字年畫、“福”字年畫等,包括諧音吉意的年畫,如石榴(多子)、桃子(長壽)、五蝠(福)等,都是用夸張的語言及裝飾來渲染富貴多福的氣氛。一幅木版年畫整面整塊套印敷彩,好看中透著親切喜慶。
從我的家鄉(xiāng)走出去的美術教育家鄧福星老先生對年畫情有獨鐘,他曾寫道:“從早期自然崇拜和神祇信仰逐漸發(fā)展為驅(qū)邪納祥、祈福禳災和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huán)境的節(jié)日風俗內(nèi)容的年畫……”在這樣的氛圍里,老百姓祈福著好日子、好生活。
那時我不到十歲,站在一旁,看著姥姥恭敬地把《萬神朝禮》年畫裝上玻璃框,掛于中堂墻上敬供禮拜,并囑咐我在各路神仙面前許愿。我許的是成為一名畫家,并給神仙們看了我臨摹的齊白石老先生的墨荷圖。長大后顏料用得少,倒是拿起了筆桿子。那時姥姥還健在,我調(diào)皮地問:“是神仙記錯了我的愿望,還是神仙們看我畫得不好呢?”姥姥慈目地笑:“神仙們才是了解你的?!?/p>
姥爺看我對年畫感興趣,踩著高凳從衣柜頂上的長盒子里,拿出有著二十多道工序、印工著色極其精致、清康熙年間的一幀《三顧茅廬》木版年畫給我們看。年畫中,劉備騎著白馬,穿一身黃袍,帶著關羽、張飛,在層巒疊嶂間穿行,去請諸葛孔明。姥爺端詳著年畫說:“人家劉備那時有什么呀,曹操權力又大才華又出眾,比劉備優(yōu)勢大得多。但諸葛就一門心思跟著他干,可見大事面前看的還是人品。修個好人品,走得遠。”現(xiàn)在想想,那幅古樸拙實有著悠久故事的年畫,不僅充滿了神秘色彩,還無形中影響引導著做人的“德性”與“道性”,滲透著生活哲理。
還有一幅是楊家埠的大幅灶王爺?shù)哪景婺戤?,畫面分上中下三段,有好多神像。最上層是灶王爺,最下層是財神爺,作為“一家之主”的灶王爺和灶王奶奶手捧元寶,正襟危坐,兩邊男女敬獻元寶,還有民婦在忙碌著燒火做飯。畫面鮮艷,年味兒濃厚?!抖Y記·祭法》中記載,王和庶人都要祭灶。由此,一個灶臺就把一家子人連在了一起。年畫極大滿足了百姓內(nèi)心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姥爺那些幅好看珍貴的年畫是姥爺?shù)睦献妫ㄎ医刑褷敚┝粝碌?。特殊年代里,為了保存好那些年畫,姥爺?shù)母赣H和姥爺把年畫放到過房梁上,不放心又卷好放進土炕坯里,幸運地終得保存。它何其珍貴?這是當年北京一家年畫鋪子的掌柜送與太姥爺?shù)?。那時賣年畫的掌柜一進臘月就會去往天津、河北甚至山東進購年畫。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河北武強、河南朱仙鎮(zhèn)……年畫鋪子里各地風貌的年畫琳瑯滿目,豐富著百姓的年味。
1879年冬天,太姥爺拉著一大馬車白菜去往北平西城送菜,途中路過年畫鋪子,口渴得很,進門討碗水喝。掌柜的看太姥爺長得濃眉大眼,能干又利索,不僅給他端來了熱茶,還攀談了起來,后來太姥爺?shù)南眿D就是掌柜的給做的媒呢。太姥爺入洞房那天,掌柜的送給太姥爺和太姥姥二位新人一沓年畫,有《麒麟送子》《連生貴子》《五子登科》《一團和氣》《龍鳳呈祥》《和合二仙》……其中就有《萬神朝禮》《三顧茅廬》《灶王爺》。他們守著那些年畫,把日子過到朝升夕落,恩愛了一輩子。
過年貼年畫是百姓對家的重視。門神爺年畫,守衛(wèi)安寧,守的是驅(qū)邪引正;灶王爺年畫,看守和睦,守“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寧德納福;好看的胖娃娃年畫,守富裕,守腳踏實地才能過出紅火日子的真理;《三顧茅廬》年畫,守品德,守厚德載物行天下的擔當;《萬神朝禮》年畫,守初心,守百姓內(nèi)心對自然對歷史英雄的初心崇拜,這份初心崇拜是從秦漢時期人們骨子里就自帶的基因。這一切都要從家中的大門開始,家門有門神爺看守,進了大門還有心門呢,而心門需要用一生守好這人間的正道滄桑。太姥爺留下的年畫,豐富了幾代人的精神世界,不自知間,竟做了一件延續(xù)中原鄉(xiāng)土文化的大事。
原來,年畫并不小,它承載著歷史、宗教、哲學、民俗文化等,千百年來,早已沉淀出深厚的吉祥能量,護佑著這片土地上的萬物。在一千多年的年畫傳承里,從早期“門神畫”“紙畫”等,到道光年間《鄉(xiāng)言解頤》里“年畫”一詞最早出現(xiàn),直至今日,年畫的基本形式和文化意味并沒有變化,因為年畫背后守護的精神價值始終存在。正是馮驥才先生所講:“年畫中最重要的價值是精神價值?!?/p>
曾聽姥姥說起姥爺年輕時的北京朋友,每到年跟前總會送來色彩鮮艷的年畫,姥爺稀罕得很,但最稀罕的只有那一幅年畫,而且只在過年時才貼,貼到正月底便收起來,留著來年再貼上。姥爺為了保存好那幅年畫,特請木工師傅專門為年畫做了紅木玻璃鏡框,把年畫封存裝進新相框里,扣上背板,一直懸掛了幾十年后,畫面整體仍舊完好無損。直到姥爺?shù)娜松纷哌^七十多個年頭后,不知怎地,摘下那幅年畫,并拿出一直保存如新的匣子,連著匣子里幾十幅年畫,說就我喜歡這個,只有我能拿它們當回事,連同紅木相框一齊給了我。
我仔細看著姥爺?shù)谋本┡笥阉偷哪欠戤?,民族形式的圖案,是上海印刷廠于1957年印刷的年畫,長73厘米寬52厘米,定價一角三分。它是年畫師楊馥如老師所作,并且是他的代表作。畫面中一對新人高舉鮮花,滿臉幸福地站在豐收景物兩邊,一派朝氣蓬勃的氣象,看著就心生喜悅。一對新人的上方是一盆連理枝圖案的花盆,花盆下面是一筐麥穗和谷物,中間寫著“生產(chǎn)日日增,幸福萬萬年”。年畫中姑娘穿著好看的紅花棉襖,綠底紅金魚馬甲,綠方格褲。小伙子穿一身棕白色芝麻圖案的上衣,綠底蝴蝶馬甲,藍條長褲。底下是石榴、桃子、蝴蝶、連理枝圖案,畫面極其和諧生動,透著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農(nóng)業(yè)集體化欣欣向榮的干勁和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年畫的邊緣也是民族形式的圖案,整幅圖的底部,用紅紅的字寫著:“金黃谷麥雪白棉,質(zhì)量增高產(chǎn)量添。農(nóng)業(yè)走向合作化,幸福生活萬萬年?!卑岩皇淄ㄋ椎拇蛴驮娍淘诋嬅娴闹饕恢蒙?,使人一面看畫,一面讀詩,增強理解。有些畫還加說明或?qū)Π自诋嬅嫔?,這些通俗文字的興起,是推廣白話文時因襲下來的一股遺風。這些詩文不是士流吐屬,而是老百姓的口吻,在民間滋養(yǎng)著老百姓的日子。
有人說:“傳統(tǒng)民間藝術在歷史上,是一個場,一個文化空間,并在這個文化空間里,以民間造像的技藝傳承方式給民眾講述過去的歲月。”如今太多的誘惑沖擊著耐人尋味的傳統(tǒng)文化,也讓很多人忽視了傳統(tǒng)??上驳氖牵S多民俗文化在回歸著,過年不忘貼幅年畫,貼上威風凜凜的門神爺,感覺民間習俗就與我們這輩人緊密相連著、傳承著、活躍了起來,并體察感知到了古老民族的宗教信仰及風俗習慣,不斷豐富著中國老百姓的精神內(nèi)涵,喚醒一代代人對文化的尋根和鄉(xiāng)愁。正是年畫的意蘊,讓老百姓內(nèi)心根深蒂固地牢記著:大門上貼了年畫才是過年的老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