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代的浪潮中彰顯文學的價值 ——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文學類獲獎作品綜述
古有孔子“不學詩,無以言”,近有梁啟超“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文學既在個體層面是我們精神滋養(yǎng)的源泉,更在社會與國家層面肩負著更為深遠的使命。所謂“文以載道”,文學始終以一種深沉而堅韌的力量,為人類的精神世界提供著最堅實的依托與信仰。
在當代文學的壯闊舞臺上,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文學類獲獎作品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它們以深刻的筆觸、多元的視角和創(chuàng)新的理念,對時代進行了全方位的記錄與呈現(xiàn),或見證時代的發(fā)展與精神的風貌,或積極用文學建構新時代重要議題的中國方案,以多元的藝術探索打開公眾視野、滋養(yǎng)大眾心靈,在時代的浪潮中彰顯文學的價值。
賡續(xù)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見證時代的發(fā)展
在本屆文學類獲獎作品中,賡續(xù)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作品仍然以其真實有力的筆觸、深刻的反思與洞察占據著重要地位,體現(xiàn)了其貼近現(xiàn)實、反映現(xiàn)實的強大魅力,如《在曠野里》和《零公里》。
《在曠野里》這部長篇作品,堪稱新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遺珠,它創(chuàng)作于1953年,是柳青的未竟之作。經歷過戰(zhàn)爭洗禮、從革命歲月一路走來,作家柳青敏銳地認識到“過去的工作只不過是像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已然取得成功,新中國也順利建立起來,如同大廈的地基已然筑牢穩(wěn)固,然而廣袤的大地之上卻是百廢待興,萬事萬物都亟待重新建設、煥發(fā)生機,如在曠野。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1951年的陜西關中地區(qū),新任縣委書記朱明山在奔赴就職的火車上,就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人們身上所洋溢著的澎湃激昂的社會建設熱情。彼時的他,已然預感到自己“將要開始一種多么有意義的生活”。他到任后,便遇上渭河兩岸產棉區(qū)棉蚜蟲害泛濫。面對這一情況,朱明山和縣長梁斌分別代表“務實派”與“會議派”,在治蟲工作的開展中呈現(xiàn)出不同的工作思路和作風。小說圍繞治蟲工作,生動地寫出了當時社會所面臨的諸多新問題、新困難,展現(xiàn)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干部隊伍的狀況和社會風貌,深刻地揭示了建設工作非常復雜與艱辛,需要干部扎根到群眾之中,虛心向生活學習,在不斷的實踐里摸索前行?!对跁缫袄铩窛M懷著樸素的欣喜之情與警醒之意,徐徐展開了一幅新中國建設的壯闊畫卷,這幅畫卷從那時起一直鋪展延伸至今,書中所彰顯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也仍舊在歲月長河中回響。
《零公里》這部軍旅文學作品延續(xù)了現(xiàn)實主義寫作風格,融入作家的獨特生命體驗與感悟,講述了駐守在葉城新藏線零公里處阿里軍分區(qū)汽車營的戰(zhàn)士們常年穿梭于條件艱苦、環(huán)境惡劣的“生命禁區(qū)”,執(zhí)行各種邊防任務,克服種種艱難險阻,堅守崗位、捍衛(wèi)國家尊嚴的故事,展現(xiàn)了當代軍人可敬可親、質樸崇高的形象。
這部作品的可貴之處在于,它摒棄了傳統(tǒng)中塑造英雄的浪漫主義手法,即一味強調其無所不能、英勇無畏的形象,而是以現(xiàn)實主義筆觸直抵戰(zhàn)士的真實處境與內心世界。他們當然是肩負國家使命、必須服從天職的軍人,但他們同時也是某人的兒子、兄弟與丈夫,他們的身軀同樣脆弱,面對兩難也會意志軟弱,面對困境也會心生恐懼,面對責任也會有難以割舍的偏愛。作者沒有回避戰(zhàn)士們陷入的道德困境,滿懷同情地描寫他們在情感與責任之間感受到的兩難掙扎。正因如此,當戰(zhàn)士們最終選擇犧牲小我、去踐行責任承諾時,英雄一詞才不再是抽象空洞的詞匯,而是被注入了沉甸甸的重量,被賦予了真實可感、直擊人心的內涵,充分彰顯了其偉大的精神和堅定的意志。
仰望星空,俯察大地,聚焦同一個“中國夢”
自新中國成立伊始,建設新中國的征程便如波瀾壯闊的史詩般轟轟烈烈地展開。在這一屆的文學類獲獎作品中,就有兩部報告文學《仰望星空:共和國功勛孫家棟》與《奔跑的中國草》,以各自不同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祖國建設征程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書中的兩位主人公,一位喜歡仰望星空,一位總是俯察大地,天上地下遙相呼應,完美實現(xiàn)了生命中個體價值與國家價值的有機統(tǒng)一,共同詮釋了“中國夢”的內在含義,為我們提供了“中國夢”的絕佳樣本。
《仰望星空:共和國功勛孫家棟》以“兩彈一星”元勛、“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孫家棟的科研人生為主線,梳理出中國航天事業(yè)發(fā)展的主要線索,展現(xiàn)了幾代航天人60余年來為中國航天事業(yè)作出巨大貢獻的歷程。從回國投身科研,到造導彈、研制發(fā)射“東方紅一號”人造衛(wèi)星,再到探月工程“嫦娥”系列、“北斗”導航系統(tǒng)、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等,孫家棟隱姓埋名數(shù)十載,將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中國的航天事業(yè),讓中國在世界航天領域贏得了崇高的尊嚴,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創(chuàng)造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
《奔跑的中國草》中的林占熺教授為解決菌業(yè)生產中日益嚴重的“菌林矛盾”這一世界級難題,幾十年如一日,發(fā)明以草代木、培養(yǎng)食藥用菌的方法。菌草培育成功后,他沒有為了小我的利益將專利賣給外資,而是免費推廣菌草以幫助農民脫貧,隨后更是用小草傳遞大愛,用“菌草”這張代表中國的名片,走出國門,為世界脫貧減貧、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方案。他算的是“中國賬”,他為的是國家的尊嚴。他“不像凡夫俗子追逐個人利益最大化,夙興夜寐的差不多都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利益、人類的命運”。林占熺稱,這是他的“中國夢”。
一般來說,作為獨立個體的我們,從自身的情感體驗、利益訴求以及個人追求出發(fā),擁有一套源于個體的價值觀念;而作為國家集體的一員,我們會以整體的利益、目標以及理想信念為依據,擁有另一套源于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念。對于普通人而言,這兩套價值觀念往往很難完全契合,但是在孫家棟和林占熺身上,我們不再感受到個體的自我價值與集體價值之間難以消弭的張力。原因在于,當個體基于純粹的對集體的愛,選擇將個人的理想抱負與集體的目標緊密結合在一起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也就融入到集體價值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個體價值與集體價值便有可能合二為一,共同匯聚成推動社會進步與民族復興的強大力量。
這種個體價值與集體價值高度融合的美好狀態(tài),恰是“中國夢”的生動注腳。孫家棟和林占熺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fā)展脈絡,在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征程中推動國家建設。“中國夢”所承載的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與人民幸福的愿景,在他們身上具象為不懈的拼搏與奉獻,不僅彰顯其個人幸福與崇高精神,更為我們樹立起可供時代仰望與效仿的“中國夢”的鮮活榜樣,激勵著我們在各自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敘事藝術的探索永遠沒有盡頭
這一屆的文學類獲獎作品里,《草木志》與《大遼河》兩部作品緊扣新時代主題,展現(xiàn)出深厚的社會關懷,并且在寫作手法上也都大膽創(chuàng)新,為文學創(chuàng)作開辟了新的路徑。
《草木志》是新時代山鄉(xiāng)巨變創(chuàng)作計劃中的一部佳作,通過墟里村掛職干部“我”的視角,見證了內憂外患、日漸凋落的墟里村,如何在新任村支書喇叭匠邵震天的調節(jié)和帶領下,化解了世仇,凝聚了人心,并最終找到了一條因地制宜的發(fā)展文旅項目的鄉(xiāng)村振興之路?!恫菽局尽返恼Z言新穎獨特,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理念為題,全書巧妙地按草木之名分為二十九章,借當?shù)厝姆N草木,來隱喻墟里村形形色色、性格各異的人物。作者將人物的經歷與植物的特性緊密交織,字里行間彌漫著對自然的敬畏和生態(tài)智慧,營造出一種物我齊同、天地人我和諧共生的宏大境界。
在近年來眾多書寫“山鄉(xiāng)巨變”重大主題的作品中,《草木志》能夠脫穎而出絕非偶然。除了具有較強的文學性與藝術性之外,還在于其就鄉(xiāng)村振興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理解和方案。在老藤看來,鄉(xiāng)村的沒落并非僅僅是經濟發(fā)展層面的問題,單純依靠外力注入資本或者推行政策,并不足以引發(fā)鄉(xiāng)村真正意義上的巨變,鄉(xiāng)村走向衰敗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人心的離散以及鄉(xiāng)村文化的失落——因此鄉(xiāng)村振興的條件是外在的,但是鄉(xiāng)村振興的根據卻是內在的。書中以“一金三老”所代表的傳統(tǒng)民間智慧為指引,以樂為媒,逐步化解了方石兩家的世仇,凝聚了人心,因地制宜,挖掘墟里村的自然和文化資源,打造出連接歷史與未來、自然與文化的融合文旅項目。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yè)強國,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作出的戰(zhàn)略部署,是我國新時代建設的重要任務。這部作品以清新脫俗的方式,為鄉(xiāng)村振興提供了自己的思路與方案,讓我們看到鄉(xiāng)村如何憑借傳統(tǒng)資源和本土智慧,從其內部生長出一種嶄新的生活樣態(tài)。
《大遼河》這部作品在敘事藝術上也頗有創(chuàng)新,采用了兩種敘事文本,分別對應作家“走遼河”經歷的現(xiàn)實時間和對遼河歷史故事進行虛構的文學時間,小說由此生長出八個不同時空的故事。這些故事里的主角,跨越不同的時代,但都是生活在遼河流域的各種小人物。這些人物在時光中轉瞬即逝,甚至有的沒有自己的名字,但是他們真實存在,他們處于不同的境遇中,時而承受著命運和人性陰暗面帶來的苦難和困境,時而在絕望中見識到人性的仁義、善良與悲憫,構成了歲月與文明的獨特紋理。這些故事看似獨立卻又藕斷絲連,巧妙地由一枚“龍鳳玉佩”串聯(lián)起來,隨著這枚玉佩在遼河流域歷史中的流轉,將跨越五千多年的歷史景觀連綴起來。遼河是遼寧的母親河,是連接中原農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紐帶,而以玉為代表的紅山文化則是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圍繞“龍鳳玉佩”展開的故事,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相呼應,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進程和文化格局,是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尋根之作,“是生命和文明源頭的戳記”。
這兩部作品讓我們看到了文學表達的創(chuàng)造力和豐富性,并鼓勵作家積極以文學之力為當代中國發(fā)展的關鍵議題提供人文視角與精神助力。
《爹》和《阿納河畔》都是以鮮明地域文化為背景的寫作,通過描寫人物的命運和生活,展現(xiàn)了時代的巨大變遷對個人和家庭的影響,展現(xiàn)了小人物的命運與家國情懷。其中,《爹》在文體上大膽將散文和小說兩種文體融合,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真實而偉大的父親形象,以及一群有血有肉、俠肝義膽的湘西父輩群像。小說重新闡釋了父親的意義,展現(xiàn)了湘西父輩的壯麗史詩,傳承和弘揚了湘西文化和民族精神。《阿娜河畔》聚焦于新疆阿娜河畔的茂盛農場,采用多線敘事的手法,將不同人物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打破了傳統(tǒng)歷史小說的固有模式,強調個體命運與歷史事件相結合,以私人化的情感和生活細節(jié)展現(xiàn)宏大的歷史主題。
少兒文學和網絡文學的豐富圖景
少兒文學獲獎作品《詩書里的成長》《萬花筒》《游過月亮河》,雖然風格各異,但都圍繞兒童成長的課題展開溫暖而有深度的故事,用文字為孩子搭建起認識世界、探索自我的橋梁。
《詩書里的成長》生動還原了毛澤東的成長歷程,深刻剖析了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對他的影響,展示出獨特的史料價值、文學性和兒童性,在生動還原歷史面貌的同時,也給當代青少年成長以啟示與借鑒。《萬花筒》以頗具海派韻味的文字,描述了兩個來自不同家庭的女孩的相互交往,兩人在溫暖的友誼中相互幫助、共同成長,一起探索未知、學會勇敢、理解包容?!队芜^月亮河》講述了遭遇洪災失去父母的光伢子被因救他而犧牲的英雄直子之父鄭大伯收養(yǎng)后發(fā)生的一系列暖心故事,將軍民魚水之情、親子骨肉之情、老幼相依之情等交匯在一起,融合犧牲奉獻的大愛與真情實意的個人感情,生動地書寫了愛的力量。
此外,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首次將“網絡文藝”作為單項納入“優(yōu)秀作品獎”評選中,入選的十部網絡文藝作品中有三部為網絡文學作品,分別是《陶三圓的春夏秋冬》《濱江警事》(第1部)和《我們生活在南京》,題材涉及鄉(xiāng)村振興、水警成長、科幻等領域,體現(xiàn)了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者對生活與想象空間的深度挖掘。網絡文學被納入國家級精神文明建設表彰體系,也彰顯了其社會影響力與文化地位的提升。
第十七屆“五個一工程”文學類獲獎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題、精湛的藝術和創(chuàng)新的理念,成為當代文學的璀璨明珠,或賡續(xù)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見證時代發(fā)展;或展現(xiàn)個體與集體價值融合的“中國夢”;或緊扣時代主題創(chuàng)新寫作手法;或在地域敘事中彰顯家國情懷;少兒文學及網絡文學也大放異彩。這些作品緊扣時代脈搏,不僅為讀者帶來了豐富的閱讀體驗,更以文學的力量推動著時代精神的傳承與發(fā)展。它們激勵著全社會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奮勇前行,在文學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成為時代與心靈對話的不朽記錄。未來,這些作品也將持續(xù)為社會發(fā)展提供精神滋養(yǎng)與價值引領,激勵著文學創(chuàng)作者們向著文學與時代共進的新高峰不斷攀登,續(xù)寫更多輝煌燦爛的文學傳奇與時代故事。
(作者系中國圖書評論學會事務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