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之星 | ?龐文輝:寫給南潯的組章(2023年第23期)
“本周之星”是中國作家網(wǎng)原創(chuàng)頻道的重點欄目,每天經(jīng)由一審和二審從海量的原創(chuàng)作者來稿中選取每日8篇“重點推薦”作品,每周再從中選取“一周精選”作品,最后結(jié)合“一周精選”和每位編輯老師的個人推薦從中選出一位“本周之星”,并配發(fā)推薦語和朗誦,在中國作家網(wǎng)網(wǎng)站和微信公眾號共同推介?!氨局苤恰钡脑u選以作品質(zhì)量為主,同時參考本作者在網(wǎng)站發(fā)表作品的數(shù)量與質(zhì)量,涵蓋小說、詩歌、散文等體裁,是對一個寫作者總體水平的考量。
——欄目主持:鄧潔舲
本周之星:?龐文輝
龐文輝,浙江天臺人,中國散文學(xué)會會員,臺州作協(xié)會員,起點中文網(wǎng)簽約作家,作品散見于《散文》《小小說月刊》《散文詩》《浙江作家》《羊城晚報》《西安晚報》《臺州日報》《天臺山》《青年文摘》《微型小說選刊》等。
作品欣賞:
寫給南潯的組章
夜與白天
曾在南潯坐了一夜搖櫓船。
夜幕低垂之下,船行慢慢,水聲潺潺。黯黑無邊的夜,本是從天空直接與河水接壤,卻在這船行時,被船上的燈光生生豁開一道口子,燈光散發(fā),于一搖一晃間,消去了一條河上的冷意。
留在我記憶中的畫面,清晰無比,像是一張墨色畫紙上綴著星光點點,那星光是燈,是暗黃的遠端射燈,是大紅懸掛于連廊之下的燈籠,搖櫓船扶搖在南潯入夜的河里,漆黑一片便是河道與同樣暗不可見的岸邊與樓房。船行黑暗之中,船首之下也是黑的,黑色讓河水顯得更深,然而我心知它本身是淺的,平和的,因此自然不會滋生黑暗中的畏懼。我的心境,在那黯黑的夜里,在那潺潺的水聲里,在慢慢前行的船中,在船娘均勻而有力的呼吸聲里,在四周被明黃氛圍燈勾勒出的河道輪廓里,早已經(jīng)淡泊無比,仿佛沉醉,仿佛酒酣之際的滿足。
天空如墨一般漆黑,月亮不知被高起的檐角擋在了哪個方位,船中的人,如我,早辨不出方向,四方都陷在夜色包裹中,唯有船身,左搖右晃著,一路無畏闖向前方。
這片區(qū)域的白天,我抵達過。那時兩邊是條石鋪成的河岸,岸上是路,水中也是路。水中路是一條,不時路過的船,浮沉著踏過平整無波的水面,岸上路有兩條,分隔水的兩邊,靠中間橫跨的拱橋牽線,有多少座拱橋便有多少個網(wǎng)格,數(shù)不清的人們走在上面,熙熙攘攘?;秀遍g,古鎮(zhèn)商賈云集的昨天如在目前。
白天,這里還能看見充滿古意的層樓,江南一帶水鄉(xiāng)獨有的騎樓民居,主體木結(jié)構(gòu),分上下層,樓與樓間以高聳的白色馬頭墻隔開,目光所至,錯落起伏,連綿成片。這種場景極為經(jīng)典,與水的結(jié)合使它從任意角度,都充分展露出水鄉(xiāng)風采,它的神韻,也被人自然捕捉,去到照片、郵票、海報與紀錄視頻中,展露給向往水鄉(xiāng)的世人。
我在其中一個白天過后又到了這里,這個夜晚有一程船,載著我和后方兩人。那兩人均是女子,年紀不大,她們在船娘的槳搖起來后,便開始聊天,聊過往,聊近況,她們已經(jīng)很久沒見,這是久違的一次重逢,有數(shù)不清的話題要談。我聽著她們的聲音從我身邊路過,朝向前方漸漸遠去,于黑暗中消失,看不清它們是被黑暗吞噬,還是湮沒于水中。感覺有股清冷,卻不蕭瑟,它飄搖于途中,漸漸像是在療愈我的過往。
夜更深,遠處民居里的人相繼進入睡眠,便只剩下蟲聲,劃槳的水聲,甚至連水上的風聲也少了。好像這風聲也在被黑暗吞沒,留下空蕩的、無邊的、漫長的寂寥。坐我后方的兩人仍在交談,話語間依然興奮,只有偶爾不適時忽然停頓,像是聽曲正酣時戛然而止,那股源自靈魂的渴望,讓我整個人莫名坐立不安。
我因而有些冷了,稍一抬頭,一股寂寥之意驀地升騰而起。仿佛一瞬間。它已凝聚成掛在遠角天邊的一輪月。
水鄉(xiāng)
水鄉(xiāng)南潯。
已記不清第幾次,抵達這記憶里,始終像是存在于照片和畫中的地方。照片與畫,本是掛在網(wǎng)絡(luò),電視,海報以及國家地理介紹南潯的書中,我閱讀,觀看,進而神游,不覺間多次來到水鄉(xiāng)。實地實景,我也多次來過,看過也住過。虛與實之間,走訪與神游交互,偶爾還有入夢,不斷加深著我對水鄉(xiāng)的記憶,直至深刻成一幅畫。
畫里,是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畫著歲月寧靜的水面與岸邊民居,河道流淌,遠處有拱橋,將兩邊的岸緊密相連。似乎水鄉(xiāng)古鎮(zhèn)都有這種相似的韻味,逐水而建,排屋相連,此后便將一切都交付天光與歲月,在時間的發(fā)酵中產(chǎn)生風味,散發(fā)清芳。千百年來,它們常駐這里,與飽含水分的土地融為一體,屋子長在水上,也長在地上,水游在河里,也游在岸上,蜿蜒去了遠方。古樸的房子,除了修繕,擴建,以及翻新,便不再動作,像是要維護傳統(tǒng),以此保持千百年苦心營造的形象。但偶爾也會產(chǎn)生變化。水鄉(xiāng)靜默,偏偏有多變的天光與歲月,它們時常操控著自然偉力,變換季節(jié)、天候與時光,像是用無數(shù)的工具在水鄉(xiāng)的臉上調(diào)試妝容,使之出現(xiàn)無數(shù)的風景。
于是,在這水鄉(xiāng),好似上演了一場換臉大戲,隨春夏秋冬四季更迭,陰晴雨雪霧風六候變化,逐一奇妙登場。
春日,廣濟橋邊晴朗的清晨,我見過。那時旭日初起,霞光已越過橋上欄桿,薄霧浮于水面,水幾乎靜止,仿佛久睡未醒,一位春困的美人,便是水鄉(xiāng)此刻的模樣。
夏日,一番暴雨喧囂于午后,驚擾起剛?cè)雺舻娜恕L炜盏轿蓍?,顆顆豆大的雨滴斜著落下,拍在岸上,打在水中,落在高傲挺立的蓮葉上,小蓮莊的蓮葉和花怎會放下它們的驕傲,只是抖了抖,便將身上的水抖落下來,依舊驕傲。
秋日,需沉浸在如水的夜晚。那一彎涼月掛在墨色天邊,有時遠,有時近,若是有一艘船讓我停泊水中央,是否便能做上一個“滿船清夢壓星河”的千古好夢。
冬日,雪后晴天,昨晚落了一夜的雪,正巧白滿整個世界。雪將水鄉(xiāng)房子的黑瓦都蓋上了白玉琉璃,岸邊的欄桿,拱橋的扶手,水上系著繩子的竹排也都成了白色,卻見竹排上昨日立著那三只鸕鶿,已不見蹤跡,或許早被它們的主人帶回屋里避寒,暖日升起老高,路廊的長椅上,坐滿了曬太陽的人們,彼此松弛地聊著。
時光定格一個個水鄉(xiāng)畫面,它們像照片般清晰呈現(xiàn),又像無比真實的場景,我正坐看其中,在一個個畫面中一次次沉醉,恍惚多時,漸至步入夢境一般不可自拔。我真實地感受著自己,已然去到水鄉(xiāng)深處,成為畫面的一部分,成為故事的一個插曲,成為南潯漫長時光中,一名真誠的住客而非浪跡的旅人。旅人,終歸遲早要走的,住客,會住到地久天長。南潯收留了我這個住客,留我住了多久呢?還要留我住多久呢?
我想我若真的在里面住那么久,或者在里面沉醉那么久,到那時可真要徹底記不清了。漫長的時間,讓許多經(jīng)歷快了起來,也讓許多感受變得緩慢,時間仿佛被無限拉長,逐漸趨于靜止。我住到那時,應(yīng)該已是很漫長的時間之后了吧,應(yīng)該也已習(xí)慣了水鄉(xiāng)的一切。
那時我自己就會成為水鄉(xiāng),迎來我的住客。
拱橋
從小蓮莊碼頭到廣惠宮碼頭,船走了一個正直的折角,先是自西向東而去,與尋常河流的走勢一樣,隨后穿過幾道拱橋,從拱橋那邊折而北上,去往廣惠宮那邊的碼頭。這里所謂的碼頭,和水鄉(xiāng)一帶浣紗洗衣的石板踏臺差不多,幾平方大小的一塊石板近水鋪著,像是剛好浮在水面。它比岸低出許多,從岸邊沿臺階下來便可,船靠岸在這邊,人上船也在這邊。更高處的岸邊還矗立著高聳的桅桿,上面是繡旗印著的大字,廣惠宮碼頭,目光越過拱橋,遙遙見著便知道這是一處登船的所在,只需穿過這一程最后一座極為高大的拱橋,便到了。
在水鄉(xiāng),像這樣的拱橋不計其數(shù),它們每隔一段不長的距離就會出現(xiàn),以一道彩虹般的身姿橫跨兩岸。累累青磚砌成的橋,側(cè)面還有經(jīng)年累月的青苔附著,它在日照與水的作用下呈現(xiàn)下深上淺的漸變狀態(tài)。巨大的條石塊鋪成了臺階,沉重地壓在橋的脊梁之上,為了承受住重量,它把脊梁更高地拱起,如此就頂起了半邊的天空。我每一次走在這橋的臺階上,腳底踩著紋絲不動的長條石塊,便感覺踏上了一道偉岸又謙卑的脊梁,它有地球上最硬的骨頭,它用這些骨頭組成了自己的脊梁,它用這脊梁承載著人世間想要去到彼岸的過客,它的堅硬與隱忍,讓過客在過去之后依然為它回望。
有時我會看見一些孩童從它上面跑過,消失在橋另一端的臺階下面,有時又會看見從橋?qū)γ婷俺鲆淮轭^發(fā),很快是整個腦袋,整個上身,直至全部身體,那頑皮的孩童又從對面回來了。他們大笑著,朝我所在的方位奔跑過來,經(jīng)過我的時候帶起了一陣風,剎那吹起我的衣角,他們沖我一笑,很快穿過岸邊的連廊消失在街邊某一處??粗麄円矔屛蚁肫鹨酝纳倌陼r光,那時的天真活潑,那時的無憂無慮,那時也不曾體會到,在我腳下,也是一道那么粗那么隱忍的一條堅硬脊梁,在為我背負著所有的重量。拱橋不會說話,不會訴苦,它只默默,做著內(nèi)心認為值得的事。
比如它認為它應(yīng)該將岸的兩邊連接起來,這樣便極大縮短了從岸的一邊到另一邊的行程,它認為水與水的連接也不該被阻止,因此將原本可能阻礙水道的低矮橋面,生生地拔高好幾米,讓水道上的行船可以不受影響,自由暢行??v向與橫向的路在同一個空間交錯,橋上行人和水中船只可以同時前行,相遇時也無需一方去等待另一方,原來這就是古人智慧中的立體交通。它在千年以前出現(xiàn),竟和如今的立交概念完美一致。
橋的圓拱之下,更像是一個門,供船只進出的門,這門是虛幻不存在的,卻存在于經(jīng)過者的心里,讓人可以感知——原來這有一道拱門,它存在于水上,將這橫豎相連的長長河流,切割成一片片如同房間的水域。從門中穿過,它就可以進入下一片房間,去看下一處風景。前方是什么樣的景象,在橋洞里看得并不清晰,后續(xù)的河道也同樣未知,也許是向北,也許是向南,也許繼續(xù)直走,水鄉(xiāng)的水道錯綜復(fù)雜,到處相連,拱門之后是任何一處地方都有可能。
我曾在坐船經(jīng)過一處橋洞后,回頭看見橋上中央的欄桿,倚靠著一位身穿漢服的美麗姑娘,明眸楚楚。
那一刻的她,仿佛橋上盛開出一朵世間絕美的花,從此再忘不了。
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
在南潯,可以不知道南潯與烏鎮(zhèn)、西塘、周莊的區(qū)別,卻一定要知道“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說法,無他,南潯如今形成的一切,多與這些豪紳有關(guān)。
南潯坊間的說法,財產(chǎn)達千萬兩白銀以上者稱之曰“象”,五百萬兩以上不過千萬者,稱之曰“?!保湓谝话偃f兩白銀以上不達五百萬者則譬之曰“狗”,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便是南潯繁盛時期,當?shù)馗粦艉兰澋囊环N說詞。四象八牛都有具體代指,四象為劉鏞、張頌賢、龐云鏳、顧福昌四位,八牛為邢庚星、周昌大、邱仙槎、陳煦元、金桐、張佩紳、梅鴻吉、邵易森八位,至于七十二金狗,坊間傳說較多,并無定論,實際是一種覆蓋范圍極廣的虛指。他們有起身貧寒,也有出自世家,在南潯發(fā)跡,成為兩江申城一帶名聲赫赫的富豪,他們的生意遍布華東,幾乎壟斷湖州輯里的絲生意。而后他們無一例外,富貴之后大興土木造房子,進而造就了南潯一帶那一座座氣勢恢宏的高墻大宅。
漫步南潯,幾乎所有看見的大宅,都是屬于他們的產(chǎn)業(yè)。宅邸融入了江南園林的設(shè)計風格,也蘊含著主人獨有的個人喜好,最終融匯成一座座建筑經(jīng)典。
這里邊,有種滿一大片池塘的荷花的小蓮莊,規(guī)??氨任骱吷系那猴L荷,它的主人是劉鏞,南潯四象之首,窮人出身的一代南潯首富。小蓮莊始建于清光緒十一年,占地二十七畝,因劉鏞仰慕元末湖州籍大書畫家趙孟頫所建蓮花莊之名,故稱小蓮莊。小蓮莊四季皆景,如今已成為南潯必游的一處景致,游人如織。
有以一面白墻醒目呈現(xiàn)的張石銘舊宅,白墻臨河邊數(shù)米而建,高近兩層,旁邊留有小門,從中可進入以磚石建筑為主的大型宅邸,它占地極廣,達到了七千平米,足有五落四進,以及中西式樓房一百五十間,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樓群的經(jīng)典建筑。張石銘便是四象之一張頌賢之孫。南潯的富豪似乎都擺脫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到第三代依然家業(yè)興旺,甚至更久之后的后代,依然是各行業(yè)翹楚,令人欽佩南潯儒商們的門風家教。
此外還有嘉業(yè)堂藏書樓與劉氏梯號,這兩地也是劉鏞家族的產(chǎn)業(yè),是劉家后代子孫所建。其中嘉業(yè)堂藏書樓位于南潯鎮(zhèn)鷓鴣溪畔,東面緊鄰劉家的私人園林小蓮莊,為中西合璧園林式布局,口字型回廊式廳堂建筑,所有木窗都鏤空雕刻著篆字“嘉業(yè)堂藏書樓”字樣,樓外是大片花園、池塘、假山,樓內(nèi)藏書極多,在國內(nèi)極負盛名。劉氏梯號則有另一個名字——紅房子,為一處非常前衛(wèi)的歐式建筑,因建造時用了很多的紅色磚塊,以致整體風格通紅,極為洋氣。很難想象這樣的建筑竟是出現(xiàn)在民國早期,在那個普遍都還住著木頭房屋的年代,它用一種現(xiàn)代新潮的方式展現(xiàn)了與眾不同。
經(jīng)歷了百年之后,它們依然存在,依然不同,這不同成了它們吸引游客的秘密武器。每一天都有無數(shù)游人進入這些獨特的房子里,觀看內(nèi)在裝飾,撫摸并感觸著一個時代里豪紳家族的歷史,心中生起感慨。
他們在感觸里,暫時遺忘了現(xiàn)實。
水墨江南百間樓
船行到某一處,目光觸碰,忽然有種奇異的熟悉感。我確信以往沒來過這里,然而卻突然產(chǎn)生了熟悉感,好像和它曾經(jīng)有過無數(shù)次見面一樣。這里,比以往我看到的水鄉(xiāng)照片和畫還要熟悉得多。隨著船只不斷靠近,景象越發(fā)清晰,仿佛它早已存在于記憶,臨近真實的場景后,自然就開始重合。
這里是百間樓,時常出現(xiàn)在某一幅水墨畫中的經(jīng)典江南,它是那個畫里江南最出名的一張肖像,代表著水鄉(xiāng)至純的身份,也是種辨識。
百間樓因兩岸傍河建樓百間而得名,實際卻不止百間。傍河而筑的百間樓,有的充分利用空間筑騎樓;有的樓前連著披檐,形成一條窄窄的街道,可供行人經(jīng)過,又可遮陽避雨。在百間樓上方,那些高高躍起的白墻便是封火山墻,有三疊式馬頭墻,也有琵琶式山墻,高低錯落,極富情趣。樓之間有券門相隔,把視線引向縱深。沿河石砌護岸整齊,且有河埠,既方便百姓、船家、商人上岸、下船、搬運貨物和出行,又便于百姓汲水和洗滌。
和記憶中一樣,此刻見到的它們,密密列在兩側(cè)岸邊,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又仿佛層巒疊嶂般恢弘,如站在高處遠望,便能看到一整片都是岱瓦白墻,于日光鋪墊之下散發(fā)出明媚的光,樓間有樹,樹間有樓,一條寧靜致遠的河流從中穿過,蜿蜒去了遠方。如果將綠樹以中國畫中的青綠顏料綴上,那便是一幅極美的人文圖卷,墨筆涂上瓦片,線條勾勒出白墻,中間一大片的留白便是水了。江南的水映照著藍天,天光之下總是白得耀眼,古往今來的畫師均難以描摹這種自然誕生的美境,索性留白不畫,讓那一灣碧水于空白處靜默流淌,沒曾想,竟別有一番韻味。
這便是百間樓,在南潯“四象八?!敝鈱儆谄胀ㄈ说慕?。
普通小戶人家不奢求太多,生活富足,居有其屋,屋有糧米,飽暖自知,便是小康富庶。百間樓里的人家,卻要超出小康不少,屋雖有大小,多是兩層,得益于南潯商賈貿(mào)易,以及享譽全國的輯里絲生意,類似這樣的富庶之家極多。他們就住在南潯,住在臨近河邊的百間樓里。百間樓走過了他們的人生,也收藏了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悲歡離合,許多人一生中的重要時刻都在這里。我從船上下來,站在碼頭看去,空間和時間仿佛都能看去很遠,直面它們,心中凜然升起一股來自歷史的,墩莊厚重之感。
它們就是站在這里并一直守護這里的歷史。
它們也是從這里走出,最終又回到這里的歷史。
它們曾參與創(chuàng)造了一個輝煌的時代,如今依然值得自豪。
水中的歷史
南潯的水,和南潯的歷史都在向前流著,最終都流向東方,陽光升起的地方。
水是無形的,因為水中的物質(zhì),因為岸的包裹,因為光的透射,才有了形狀,有了被人感知的風光。歷史也是無形的,因為歷史里的人,因為人所創(chuàng)造的故事,因為故事散發(fā)出的緊張和精彩,才有了既定的結(jié)果,有了被后人推崇并羨慕的美好。
截取從這向前行進的水中一段,可以看到許多,然而有更多游在水中不被記錄的,它們不被記錄,卻依然發(fā)生過。只要發(fā)生,便注定會在世上留下了自己的影子,就有可能被看到的人們記錄下來,從中截取,就是一段歷史。我走過南潯,看過南潯,坐船一路慢搖漂過南潯,更伸手放入水中感知南潯。
我的手從南潯的水里撈起來時,仿佛也帶出一汪南潯過往的片段,我清晰看見它蜷在我的掌心,仿佛睡夢中蘇醒,隨后微微悸動,搖晃著,分裂開,從我的指縫滑落,回到它們所有水都融匯一起的大河里。我伸手,又握住了另一個片段,它是另一個異曲同工的故事。
要離開這里了,我把兩個故事都記在心里,我把故事里曾經(jīng)的歷史都記在心里,我把這一夜和無數(shù)個白天看過聽過感受過的南潯也記在心里,藏在隨時可以開啟的夢里。
天邊的月又不見了,它在夜深的時候也會躲著入眠嗎?
只剩下滿天的星河,孤寂的小船,一粒粒在天,一小艘在水。船只慢慢搖動,也不知搖去何方,也不知搖到何時,搖得整片天空與星河都跟著動了,搖啊搖啊,讓人醉去,又讓人渾渾欲眠……
本期點評1:
組章以“曾在南潯坐了一夜搖櫓船”開篇,雖平鋪直敘,卻一時間將我?guī)Щ亓?0世紀20年代朱自清與俞平伯同游秦淮時關(guān)于《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的同題唱和。
那是在五四運動以后不久,文壇還顯得有些冷落,在燈影交輝的夏夜泛舟中,與兩位文學(xué)大家往來錯肩的板船,不是歌舫就是載妓,素夜中的歌聲人語仿若是新舊文化交鋒的投影。而走過百年中國的現(xiàn)代進程,社會的發(fā)展與文化的進步,也賦予了文學(xué)是“人學(xué)”更為豐富與復(fù)雜的意涵。
如今,在水鄉(xiāng)南潯的夜里,寫作者與兩位年輕女子同船,聽她們久別重逢的暢聊也似如聽曲正酣。行舟過南潯,搖櫓游遍四季更替,思緒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寫作者從畫中人變?yōu)榱水嬐庖簦拔覐拇舷聛?,站在碼頭看去”,引領(lǐng)讀者從實地實景中抽離,思考水與岸、歷史與人的關(guān)系。
可以說,龐文輝的散文仿佛是一場以景緣情的“行吟”,語言溫潤而有詩意,情感細膩而有節(jié)制。無論是《大陳島行記》《三江口的早春》等篇目,還是近作《寫給南潯的組章》, “旅人”與“住客”、“他鄉(xiāng)”與“故鄉(xiāng)”、“行走”與“觀看”等重要意象,都可以成為理解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的關(guān)鍵詞??傮w來說,組章給人的閱讀感受是流動的,南潯的水從檣櫓和歲月中流過,敘事的節(jié)奏和視角移步異景,現(xiàn)實的景觀與沉醉的想象互相交織,既充分發(fā)揮了紀行散文的動態(tài)優(yōu)勢,又不拘泥于對景觀的簡單描述。
無論是朱自清的“我們心里充滿了幻滅的情思”,還是俞平伯的“河中的繁燈想定是依然,我們卻早已走得遠”,都充滿了對社會現(xiàn)實不滿且無可奈何的迷惘與傷懷。組章以“孤寂的小船,一粒粒在天,一小艘在水”收束全篇,小船與星河交相輝映,將人的思考引入浩瀚的宇宙,但落腳于“不知搖去何方,也不知搖到何時”,似乎為作品增添了一些與燈影槳聲相似的惆悵。
——教鶴然(《文藝報》評論部編輯、文學(xué)博士)
本期點評2:
南朝煙雨,風情老街,巷弄清音,時光倒流。對我而言,一個深居內(nèi)陸的西北人,想象中的魚米之鄉(xiāng)——天下湖州,應(yīng)該而且確實有著這樣的關(guān)鍵詞:古鎮(zhèn)商賈文豪舊址、雕梁畫舫石橋幽徑、勾欄瓦舍槳聲燈影、湖聲吳語裊娜柔軟。閱讀《寫給南潯的組章》,方知它們不是吳冠中筆下浮在紙上的水墨山水,而是實實在在的人畫同框。
燈火南潯夜泊舟。龐文輝用一枝湖筆,為神游南潯古鎮(zhèn)的人畫出了一幅圖畫:“船行慢慢,水聲潺潺。黯黑無邊的夜,本是從天空直接與河水接壤,卻在這船行時,被燈光生生豁開一道口子,于一搖一晃之間,消去了一條河上的冷意?!币癸L沉醉的晚上,看著船娘搖櫓的倩影,聽著同船女子的交流,耳旁蟲聲與槳聲交匯。仰視天邊的一輪明月,你是否也有了“青山隱隱,河水迢迢,春盡江南,草長鶯飛”的感覺?
南潯賈客舟中市,西塞人家水上耕。春霧夏雨,秋月冬雪,時光定格在南潯水鄉(xiāng)。拱橋是南潯的河水之門,船行之門,也是南潯人的生活之門。連接古鎮(zhèn)街區(qū)的拱橋上,漢服美女“倚門”獨立,顧盼生輝。樓外有樓,岱瓦白墻的百間樓代表著水鄉(xiāng)至純的身份和辨識。正如作者所言:南潯的水和南潯的歷史都在向前流著。只有親自走過時光凝固的南潯古街,坐船慢搖過南潯河道,才能深切感知時光久遠的南潯宋韻。
網(wǎng)站幾乎每天都有不少的游記文字來稿。之所以說是游記文字,而不說是游記散文,是因為沒有達到散文的標準,缺乏應(yīng)有的意蘊。通過文字,只能看到你去過哪些地方,聽導(dǎo)游講解或是在寫之前搜索了哪些資料,看不到作者融匯其中的心路旅程。那不是游記散文,那只是屬于你個人的足跡記事本而已。
一篇好的游記散文,不僅是移步換景的時空轉(zhuǎn)換,夾敘夾議的表現(xiàn)方式,主次有別的素材取舍,而是將自己恭敬虔誠的探尋之心放入其中,和景觀對話,與人文交友,用獨屬于自己的語言,把外在的旅程融化為內(nèi)心的歷程。這些龐文輝都做到了:“我的手從南潯的水里摟起來時,仿佛也帶出一汪南潯過往的片段,我清晰看見它蜷在我的掌心,仿佛睡夢中蘇醒,隨后微微悸動,搖晃著,分裂開,從我的指縫滑落,回到它們所有水都融匯一起的大河里。我伸手,又握住了另一個片段,它是另一個異曲同工的故事。”
——野水(陜西省渭南市作協(xié)副主席,小說專業(yè)委員會主任)
了解龐文輝更多作品,請關(guān)注其個人空間:龐文輝的作品集
往期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