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感于馮友蘭的“反芻”
馮友蘭先生晚年失明,在那種情況下,完全以口授的方式“吐”出其所學,繼續(xù)完成了《中國哲學史新編》,他自己戲稱為“反芻”。
2018-04-26
-
魯迅先生談寫作
有一次,魯迅先生說,有人問他:“文章怎樣寫?”他說:“不知道。
2018-04-26
-
梁漱溟信札四通
1919年1月2日,錢玄同在其日記中寫下“接到適之喪母的訃文,自擬新式,省去罪孽深重,親視含殮,年賓世戚,泣血稽顙等字樣”,以上文字怕是暗指一月前梁漱溟所書之訃聞。
2018-04-25
-
沈從文關于徐志摩飛機失事的一通佚簡
1931年11月13日,沈從文曾致信徐志摩,說他留有一份禮物,“‘教婆’詩的原稿、丁玲對那詩的見解、你的一封信,以及我的一點記錄。
2018-04-25
-
瞿秋白與中東路戰(zhàn)爭
1929年,中蘇兩國因為中東路問題發(fā)生了一場戰(zhàn)爭。
2018-04-24
-
身從監(jiān)獄走向監(jiān)獄,心卻永遠自由
不管有多少年過去,我都會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見到賈植芳先生的情景。
2018-04-24
-
上海三聯(lián)書店把徐訏的兩篇小說張冠李戴了
一個作家的創(chuàng)作數(shù)量非常豐厚,我們當然不能武斷地認為這個作家是一位偉大的作家。
2018-04-23
-
吳伯簫的延安之路
1945年,吳伯簫離開了他心中“革命的帕米爾”——延安,他曾在這里生活了8年。
2018-04-22
-
王國維的金石觀
一 王國維自沉離世之時,周歲尚不滿五十,在他短暫的生命旅程和學術生涯中,雖然研究重心與學術興趣幾經轉移[①],但成果豐碩厚重,影響亦極深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具有相當敏銳的史家眼光和強烈的“預流”意識,兼善自察自省,隨時調整短期目標。
2018-04-20
-
吳伯蕭《黑紅點》三題
版本及其他 作為吳伯簫正式出版的散文集,《羽書》《潞安風物》之后,就是《黑紅點》了。
2018-04-20
-
豐碩的無花果
吳伯簫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別具特色、堪稱一家,在我國散文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2018-04-20
-
吳伯簫早期文學活動 的現(xiàn)代性反思
從1942年親身體驗延安文藝座談會的盛況,到《菜園小記》《記一輛紡車》等反映延安時期的散文作品,吳伯簫是以踐行毛澤東《講話》文藝思想的主流作家身份進入文學史的書寫領域。
2018-04-20
-
解志熙:惟其是脆嫩 何必是譏嘲
作家間的互動自然也會有“不友善”因而令對方“不愉快”之處。
2018-04-19
-
陳寅恪的逸聞趣事
“一定聘他” 1925年,清華學校成立研究院。
2018-04-19
-
彭燕郊:不合時宜的歌者
一 查了一下時間,是2008年3月的最后一天,即31日。
2018-04-19
-
胡適的“半部”文學史
《中國哲學史大綱》的上卷,原為胡適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時的博士論文《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進化史》,1917年胡適據(jù)此編成“中國哲學史”講義,在北大授課,1918年整理成書,由蔡元培作序,在1919年2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后,下卷卻再也不見蹤影。
2018-04-17
-
新發(fā)現(xiàn)穆旦早年佚文《笑話》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祖籍浙江海寧,生于天津,是我國著名的詩人、詩歌翻譯家。
2018-04-16
-
林語堂關于東西文化溝通的一次演講
林語堂先生及其刊于《幽默》雜志的演講稿《什么叫作東西文化的溝通》 1929年10月21日上?!队哪冯s志第六期刊登了林語堂的演講稿——《什么叫作東西文化的溝通》。
2018-04-16
-
聽晚年王映霞憶往談舊
每當我經過復興中路608弄,總會情不自禁地朝弄內看一看。
2018-04-16
-
徐志摩《合作底意義》
徐志摩 我在查閱關于徐志摩的資料時,找到了幾年前復印的《平民周刊》第廿五號,這一期的刊首日期為“中華民國九年十一月六日(星期六)”,標明“復旦(非賣品)”“本社在徐家匯復旦大學”。
2018-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