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聞一多的藝術(shù)人生
今年的11月24日是聞一多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日。
-
魯迅是否會柔道
魯迅在《柔道入門誓約書》上的簽名 1903年3月,魯迅剪辮后的第一張照片 1909年,魯迅在東京蔣抑卮病室。
-
從川端康成說回陸小曼
止庵兄: 自那次中華書局新書發(fā)布會一聚,暌違有年。
-
司馬光及其不朽名著《資治通鑒》
今年11月17日是北宋著名史學家與政治家司馬光誕辰一千年。
-
王家新:與馮至和“馮至的里爾克”相遇
一 我生長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很早就愛上了文學,沒有任何朋友,也沒有什么文學的圈子。
-
作為學問家的魯迅
長期以來,魯迅以文學家、思想家、啟蒙者,甚或以馬克思主義者為世人所知。
-
杜甫與元稹
前些日子到成都,去的第一個景點,便是心儀已久的杜甫草堂。
-
陳寅?。褐驹谇笳娴囊淮趲?/a>
五十年過去了,歷史學家陳寅恪的幽靈,并沒有隱入歷史的荒塚。
-
史鐵生的“寫作之夜”
說到史鐵生在寫作上的變化,固非轉(zhuǎn)型,而是深化。
-
凱旋之后的王陽明
自秦刻石頌德以降,歷代興師揚威之人在勝利之后,往往勒石立碑,昭銘其功。
-
何懷宏:文明的遺存與共存
對《魯濱遜漂流記》可以有多種解讀,本文的解讀是從文明的角度展開。
-
對影成三人:郭沫若、李白與杜甫的互文寫作
內(nèi)容摘要 暮年郭沫若創(chuàng)作于特殊歷史境遇中的專著《李白與杜甫》,對那個時代和作者本人,乃至對于作為中國文學思想史現(xiàn)象的李白杜甫觀接受史考察,都是一本有意味的書。
-
1940年代的朱自清:一個特殊的讀者
原標題:“打開一條生路”的另外路徑——以朱自清對1940年代新文藝的接受為線索 抗戰(zhàn)勝利后,隨著西南聯(lián)大等內(nèi)遷高校的“復(fù)員”,一批原“京派”或接近“京派”的知識分子重又會聚于平津地區(qū),依托《大公報·星期文藝》《益世報·文學周刊》《文學雜志》《文藝復(fù)興》等報紙雜志,一種以“純正的文學趣味”完成新的文化建設(shè),并由此推動國家重建的意識,似乎成為普遍的共識。
-
沈從文小說《醫(yī)生》的敘事與修辭
在1934年出版的《從文自傳》中,沈從文對自己早年的生活軌跡作了細致的梳理。
-
從維熙與“大墻文學”
在“文革”結(jié)束后的文學作品中,“傷痕文學”是一批作家發(fā)出對那段時期人們身心靈受到不公對待的集體反應(yīng)。
-
周立民:巴金的晚年創(chuàng)作
大病出院后,開始艱難地寫作《隨想錄》 1 最糟的是手不靈活,寫字很吃力 1980年4月11日,巴金在日本京都演講《我和文學》曾雄心勃勃地宣布:“我制訂五年計劃,宣布要寫八本書(其中包括兩部長篇小說),翻譯五卷的赫爾岑的回憶錄。
關(guān)鍵詞:  周立民巴金晚年創(chuàng)作2019-11-04
-
吳泰昌:見證巴金晚年文壇往事
吳泰昌 年逾八旬的文藝評論家、散文家吳泰昌先生,上世紀60年代研究生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文藝理論專業(yè),后長期從事文藝報刊的編輯和采訪工作,曾任《文藝報》副總編、編審。
-
《書劍恩仇錄》掌故何其多
金庸去世整整一年了。
-
張向東:丁玲佚信三封及其他
丁玲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作家,其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人生道路,生前身后都引起了很多爭議,也為現(xiàn)代文學史增添了特異色彩。
-
作為“中間物”的魯迅傳記寫作
摘要:魯迅傳記寫作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