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亢德筆下的《生活》周刊
上世紀80年代初,現(xiàn)代編輯家、出版家陶亢德在回憶錄里寫道:“1931年是對我一生極有關系的一年,1941年也是對我一生最有影響的一年。
關鍵詞:  陶亢德2022-11-30
-
陳建軍:“廣告”而已
翻閱民國時期書刊,常見圖書出版廣告。
2022-11-29
-
高曉聲寫“陳奐生”
1983年,《陳奐生上城》拍成電影后,迅速紅遍了大江南北。
-
晚清最后一只大象的下落
在古代筆記中,有很多關于動物的志怪傳奇,這里有個一想即明的“潛規(guī)律”:越罕見的動物篇目越少,比如麋鹿;越常見的動物篇目在其次,比如貓狗,而篇目最多的往往是那些與人不遠不近且略帶神秘感的,比如狐貍……所以,常人難得一見的大象,極少有志怪的故事,在古代筆記中偶爾一現(xiàn),往往都是“非虛構”的內(nèi)容。
關鍵詞:  近代人文2022-11-28
-
“暖風遲日洗頭天”
《北夢瑣言》是我們提到唐末五代文壇時常引到的文獻,這部筆記是曾在荊南為官的五代人孫光憲所作。
-
常州學派與謝稚柳
“我是從寄園走出來的,我的人生是在寄園奠定的基礎”——這是謝稚柳先生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尤其是在我們學生輩面前,更使我們充分領略到謝老尊師重道的風范。
關鍵詞:  謝稚柳2022-11-28
-
文化巨子與小人物
“蘇軾”是一個被談論得太多的話題,無數(shù)人對蘇軾崇拜得無以復加。
2022-11-25
-
“我的中國詩歌語言強化班”
馬高明詩歌朗誦照。
2022-11-25
-
章太炎不用一種尺子量人
章太炎是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及國學大師。
2022-11-24
-
創(chuàng)刊于77年前的《民眾報》
近日,遼寧省大連市旅順日俄監(jiān)獄舊址博物館舉辦“典籍里的紅色中國——中國共產(chǎn)黨抗戰(zhàn)文獻展”,觀眾在了解抗戰(zhàn)歷史、學習英烈事跡的同時,發(fā)現(xiàn)有一本《東北抗日聯(lián)軍歷史真相》由旅順民眾報社編印,于是對旅順第一份中國共產(chǎn)黨黨報——《民眾報》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爭相問個究竟。
2022-11-24
-
沈從文佚文《我如何編大公報星期文藝》
沈從文既是著名作家,也是著名編輯。
2022-11-24
-
《鋤禾日當午》作者辨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關鍵詞:  《鋤禾日當午》2022-11-24
-
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
謝冕先生今年90歲了,一輩子沒離開過中國新詩。
關鍵詞:  謝冕2022-11-24
-
魯迅去世48年后的一場X線胸片讀片會
榮獨山、林飛卿夫婦在上醫(yī)東一號樓前合影。
2022-11-23
-
陳喜儒:父親的廚藝和園藝
我從小吃母親的飯菜長大,但我家真正的大廚,不是每日操持三餐的母親,而是父親。
2022-11-23
-
年輕編輯與老作家的文字因緣
1979年初,我到(人民文學出版社)“五四文學組”做助理編輯和《新文學史料》業(yè)務秘書還不到一年,組里交給我一部書稿,讓我做責編。
2022-11-21
-
郭沫若與“特殊年代的學術避風港”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科學出版社曾設立哲學社會科學編輯室(《科學出版社三十年》,1984年),即“第四編輯室”,專門對口聯(lián)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的出版工作,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學術著作(《科學出版60年》,科學出版社,2014年)。
關鍵詞:  郭沫若2022-11-18
-
?張偉:子善和我——一些信札串聯(lián)起的回憶
參加工作后所交朋友自然不少,但真正能稱為神交的可謂寥寥無幾,而子善兄則是這少之又少中的難得之一。
2022-11-18
-
徐繼康:一冊珍貴的魯迅簽名本
上海的朋友深夜給我發(fā)來信息,他買到了一本魯迅親筆簽名的《支那小說史》,興奮得睡不著覺,必須要與我分享一下。
2022-11-18
-
“江南第一善人”余治及其嶺南友生
余治(余蓮村)為晚清著名慈善家、戲曲作家,以一秀才肩任江南慈善領袖,其江南門生有嚴作霖、施善昌、謝家福、經(jīng)元善等善士,廣東買辦唐廷樞、吳熾昌也是余治上海普育善堂的同仁。
關鍵詞:  近代人文202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