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體人的惶恐與“真”的辯證法——關于現實主義的思考之五
字幕:我們仔細研究了你們的文獻,發(fā)現理解困難的關鍵在于一堆同義詞上。
-
人學是文學:人工智能寫作與算法治理
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
-
漫談先鋒批評
21世紀的兩篇回憶文章 吳亮、李陀、楊慶祥在2008年有過一次對談,那次對談中,楊慶祥問吳亮是不是在80年代“大家都很有使命感”,吳亮回答:“談不上使命感。
-
王威廉:歷史的生物學肉身
一 新冠病毒肆虐,已經超過半年。
關鍵詞:  王威廉2020-09-13
-
張定浩:文學與算法
1 特德·姜的科幻小說每一篇都附有一則短短的后記,介紹這篇小說背后的某個科學思想動因,以及要探討的主題。
-
“立嗣承祧”:一個傳統(tǒng)母題的延續(xù)與變異
原標題:一個傳統(tǒng)母題的延續(xù)與變異——“立嗣承祧”及其相關的小說 過繼或收養(yǎng)題材在傳統(tǒng)戲劇,特別是明清白話小說中非常普遍。
-
科幻創(chuàng)新離不開文學哺育
電視劇《三體》概念海報 科幻文學的深遠意義在于對人類未來的想象與闡釋。
關鍵詞:  科幻文學科幻創(chuàng)新文化產業(yè)2020-09-11
-
趙小琪:新詩傳播與接受中的治療功能
摘要:新詩傳播與接受的治療功能系統(tǒng)主要由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的補償、同情、超越功能構成。
-
“印象批評”的窘境與前途
李健吾與《咀華集》 豐厚傳統(tǒng)與現實處境 近期以來,多家微信公眾號,不斷地改換題目,推送著同一篇文章:鄧曉芒的《評點當代八大文化名人》,引發(fā)了眾多讀者的熱議、點贊以及置疑。
-
永不消逝的文學聲波?
編者按 隨著移動傳播技術不斷迭代更新,各種新興媒體與應用程序,已滲透進當代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
“歷史敘事的難度與可能”三人談
在中國當代文學的譜系中,歷史敘事占據著特殊而重要的位置。
-
現實·事件·寓言:重新發(fā)現“現實主義”
摘要:“現實主義”原本是一個特指的概念,是科學主義取代了古典主義、取代了宗教的幻象之后產生的文體及觀念意識。
-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與人性概念的辨析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文學倫理學批評與人性概念的辨析”。
-
向以鮮:口語詩的緣起與變遷
“口語”一詞出現較晚,大約在漢代才開始被人使用。
-
師力斌:從古典詩學傳統(tǒng)看新詩批評的建構
新詩已過百年,數量巨大無比,實績蔚為可觀,但與古詩相比,新詩經典的認同度卻不那么理想。
-
重估青年寫作的新古典時刻
青年寫作者完全可以從科幻敘事等等一些有強大號召力的類型文學中獲得啟發(fā),以此重構我們的文學價值認知,以更宏大的視野來理解和建構屬于這一轉型時代的歷史、現實和未來。
-
作為人類是一種實踐
資本、權力、身體、欲望、科技、信息乃至現代生活方式本身等等都成為新的“趨魅”的路徑和方式,現代自我在“去魅”的同時又被“新魅”所遮蔽。
-
朱光潛:戲劇和人生之中本來要有一種距離
莎士比亞說得好:世界只是一座舞臺,生命只是一個可憐的戲角。
-
從“失敗青年”到“文學新人”有多遠?
全球化的今天并不是一個只需關心日常生活喜怒哀樂的“小時代”,時代在呼喚更多具有時代精神的新人形象出現。
-
謝有順:通俗與通雅同樣重要
這些年,文學正在發(fā)生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