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地方到世界”的李劼人
李劼人一度被貼上了地方作家的標簽,成為成都作家的代表性人物。
關鍵詞:  李劼人2020-09-26
-
王得后:在魯迅的詞風里
如果不是因為到了魯迅博物館,我可能不會認識那么多學人。
-
從小說到銀幕:沒有“過時”的《家》
今年是巴金的長篇小說《家》問世89周年。
-
曹禺在北京的戲劇人生
今年9月24日是曹禺誕生110周年。
-
畢亮:我在邊疆駐村,我在讀汪曾祺
201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新版《汪曾祺全集》剛推出時,我被派往漢賓鄉(xiāng)英買里村駐村。
-
汪曾祺:以日常說話的態(tài)度寫小說
汪曾祺是個特別好的作家。
2020-09-23
-
張愛玲小說改編起來為什么那么難?
今年是作家張愛玲誕辰100周年。
-
魯迅《鑄劍》與莎士比亞《哈姆萊特》對讀記
原標題:幽靈的復仇和弱者的革命 ——魯迅《鑄劍》與莎士比亞《哈姆萊特》對讀記 摘要:魯迅的小說《鑄劍》和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萊特》共享一個“故事形態(tài)”,可供比較、對讀。
-
張憲光:“神偷”張愛玲
一 《傾城之戀》取材于《詩經(jīng)》中的《柏舟》,有張愛玲的白紙黑字為證。
關鍵詞:  張愛玲2020-09-21
-
故鄉(xiāng)何處是,忘了除非醉
宋代杰出的女作家李清照經(jīng)歷了南北宋之交的時代巨變,倉促南渡,當其驚魂甫定、痛定思痛時,往日之生活情境、故事、人物,便時時浮現(xiàn)腦際,歷歷在目,因空間阻隔和時間流轉而變得愈發(fā)清晰深刻,由此構成其后期作品中鮮明的時代記憶主題。
-
念天地之悠悠——陳子昂在初唐
在唐詩由初唐到盛唐的詩風發(fā)展轉變過程中,陳子昂承前啟后,貢獻非凡。
-
對陳寅恪佛教語文學研究能力的迷思
陳寅恪簽贈徐旭生的照片 在借用呂德斯成果的同時,陳寅恪卻又認為“什公于天竺偈頌,頗致精研,絕無梵文原本為偈體或散文,而不能分辨之理”。
-
葉嘉瑩:柳永詞毀譽再評議
摘要:柳永是中國詞史上一位重要的詞人,也是一位爭議最多的詞人。
-
夏衍:樸實、清芬的人格和文風
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至今,人們在評價和討論夏衍文藝創(chuàng)作及其個性特點的時候,往往傾向于跟“現(xiàn)實主義”“洗練”“沖淡”“雋永”等關鍵詞聯(lián)系在一起。
-
林培源:趙樹理文學的三種“讀法”
一、如何走近趙樹理 在“人的文學”向“人民文學”的歷史演變中,趙樹理因其風格(“評書體小說”)的獨特,被視為“民族形式的里程碑”(茅盾:《論趙樹理的小說》),從而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占了重要一席。
-
李建軍:論路遙小說敘事中的悲劇性問題
內容提要:本文從梳理路遙童年時代和青年時代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經(jīng)驗入手,考察了他的悲劇性意識和悲劇性寫作范式的形成過程,進而從敘事調性和人物塑造的角度,分析了他的后期小說敘事中悲劇性的表現(xiàn)形式,最后,又從心理結構、倫理原則和道德傾向的角度,分析了路遙的融合性悲劇敘事(即“正劇化的悲劇”或“悲劇化的正劇”)的成因。
-
郭英德:閱讀蘇東坡
《蘇軾十講》 朱剛 著 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書店 每個夜晚,仰望一輪皎潔的圓月冉冉升起,任誰都會情不自禁地吟誦“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鄒士方:曹禺的真誠和痛苦
華君武(左)與曹禺 鄒士方 攝(1989年春節(jié)) 對于戲劇大師曹禺,我是先觀其劇,再讀其書,后見其人的。
-
金傳勝:老舍關于北京的兩篇佚文
1951年7月北京《新體育》第12期發(fā)表了一篇老舍的散文《新什剎?!?。
-
在今天,我們如何面對巴金的精神遺產(chǎn)?
“我不曾玩弄人生,也不曾美化人生。
關鍵詞:  巴金20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