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郁:魯迅遺風的波光浪影
《魯迅遺風錄》是我的一本舊作,初版時曾在北京魯迅博物館召開過一次座談會。
2023-05-11
-
“在此”而非“此在”:吳宓晚年心境之考察
一個人與一個地方發(fā)生關(guān)系,古人多由出身和籍貫,在被動中形成,現(xiàn)代人則為生活或工作所選擇,雖不無被動,卻更有主動性,由此生成為一個人的地方性,或者說是人的在地性。
關(guān)鍵詞:  吳宓2023-05-08
-
納蘭容若: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原標題:北宋以來,一人而已——論納蘭詞之真 清詞中興,詞家濟濟有眾。
-
肖復興:晚年孫犁的“轉(zhuǎn)身”
一 晚年的孫犁先生不再寫小說,只寫散文隨筆。
2023-05-06
-
梁啟超的“大學理想”
今年適逢梁啟超誕辰150周年。
2023-04-28
-
魯迅“中國根柢全在道教”語境考
近年,《狂人日記》研究得以展開的核心依據(jù)是魯迅1918年8月20日致許壽裳信內(nèi)的自陳: 《狂人日記》實為拙作,又有白話詩署“唐俟”者,亦仆所為。
2023-04-26
-
吳思敬:朱寨先生身上的布衣精神
今年是朱寨先生誕生一百周年,他離開我們也有11個年頭了。
2023-04-25
-
朱寨學術(shù)思想研討暨紀念文集編纂座談會發(fā)言選登
編者按:2023年是朱寨先生誕辰100周年,3月31日,由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主辦的朱寨學術(shù)思想研討暨紀念文集編纂座談會在京舉行。
-
王水照:鳩杖先生愈少年
王水照,1934年生,浙江余姚人。
關(guān)鍵詞:  王水照2023-04-24
-
杜甫與盛唐氣象論綱
杜甫(712—770)一生,有長達四十三年的時間是在唐玄宗“開天盛世”中度過的,但絕大多數(shù)杜詩尤其是代表作,又是在755年安史之亂以后的十五年里所創(chuàng)作。
-
吳思敬:“生為赤子”的唐湜
去年“五一”假期,收到曹凌云先生快遞的《生為赤子——唐湜與他的文友們》一書的文稿,于是足不出戶,沉浸在閱讀之中,也喚起了我對詩人唐湜先生的記憶和懷念。
關(guān)鍵詞:  唐湜2023-04-19
-
“身處艱難氣若虹”——陳獨秀的革命人生
在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陳獨秀是繞不過去的關(guān)鍵性人物之一。
關(guān)鍵詞:  陳獨秀2023-04-19
-
劉增杰先生與他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
吳福輝老師在《生命也因質(zhì)樸而美麗——懷富仁》中提及:“富仁生前為了一個研究樊駿的學生來求我做事,這是他唯一的一次,但我沒能做到,至今引以為憾。
2023-04-19
-
韋應物:從頑劣少年到恬淡詩人
韋氏家族自漢唐以來,出了許多有聲望的人,不是高官,就是才子,可謂“代有人物,衣冠鼎盛”。
關(guān)鍵詞:  韋應物2023-04-17
-
李屹:懷念“人民的學者”鐘敬文
鐘敬文 草木蔓發(fā),春山可望。
-
張潔:愛為何要忘記
原標題:愛為何要忘記——從《愛,是不能忘記的》未選入《張潔文集》說起 2012年,11卷本的《張潔文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其中第10卷是《中短篇小說卷》,收入張潔進入文壇以來創(chuàng)作的數(shù)量眾多的中短篇小說中的22篇。
2023-04-17
-
鄧小燕:魯迅與新文學解剖學隱喻的發(fā)生
摘要:近代以降“人的發(fā)現(xiàn)”的文學思潮中,現(xiàn)代解剖學成為新文學家十分借重的醫(yī)學資源,新文學也因之具有強烈的解剖學特征,這種解剖學特征體現(xiàn)為向外的社會解剖與向內(nèi)的自我解剖。
關(guān)鍵詞:  魯迅研究現(xiàn)代文學2023-04-14
-
走“人生”的長途:魯迅的窘困與堅毅
在魯迅先生短暫的一生中,有四十多年與屈辱、磨難、困厄打交道,但他不頹唐、不畏懼,多堅毅、多韌性,以其深邃獨到的思想和冷峻犀利的文筆,終成二十世紀中國思想界、文學界一座令人嘆為觀止的峭拔山峰。
關(guān)鍵詞:  魯迅2023-04-10
-
紀念馮至逝世30周年:未完成的研究與詩意延宕
馮至(晚年照片) 馮至的德語文學譯介與研究 今年恰逢馮至逝世30周年,斯人雖已逝,而他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并沒有像他所鐘情的詩人杜甫在《夢李白二首,其二》中所言,遭遇“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關(guān)鍵詞:  馮至2023-04-07
-
百川學海 丘陵望山——紀念鐘敬文先生誕辰120周年
鐘敬文(1903—2002),著名民俗學家、民間文藝學家、散文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