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此時孤獨(dú)
讀金子美鈴的詩,總是教人想起里爾克的名句“誰此時孤獨(dú),就永遠(yuǎn)孤獨(dú)”。
2018-12-04
-
鴉片、航船與印度
作為一名印度英語作家,阿米塔夫·高希在中國或許并不像薩曼·拉什迪那樣聲名顯赫,但在國際文學(xué)界他早已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作家。
2018-12-02
-
《威尼斯商人》中鮑西亞的愛情
富家女鮑西亞用父親留下的錢財挑選了巴薩尼奧做丈夫。
2018-12-01
-
短篇小說的觸點(diǎn)和落點(diǎn)或猜測卡夫卡
“觸點(diǎn)”和“落點(diǎn)”都只能是一種猜測,而真相永遠(yuǎn)只有作者自己知道。
2018-11-30
-
弗蘭肯斯坦在巴格達(dá)
沖突不斷的巴格達(dá),幾乎每天都有襲擊發(fā)生。
2018-11-30
-
時代病人,你因何焦慮?
奧克蘭大學(xué)旁邊涼爽的林蔭道, 春天,云英飄舞,來往些粉紅面頰的青年,興致勃勃或神情漠然。
2018-11-30
-
約翰·契弗《沃普蕭紀(jì)事》:“人是不簡單的”
約翰·契弗(1912—1982)的《沃普蕭紀(jì)事》于1957年出版。
2018-11-30
-
照亮他人的人生:理查德·霍加特與《識字的用途》
《識字的用途》是理查德·霍加特的成名作,斯圖爾特·霍爾認(rèn)為,該書與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與社會》和《漫長的革命》是文化研究的三本奠基作(Stuart Hall, “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Centre: some problematics and problems”, in Stuart Hall et al. eds., Culture, Media, Language: Working Papers in Cultural Studies, 1972–79, London: Routledge, 1980, p. 3.)。
2018-11-29
-
科學(xué)與文學(xué)之爭:《格列佛游記》背后的玄機(jī)
十九世紀(jì)英國著名小說家塞繆爾·巴特勒的《月亮上的大象》是一部諷刺作品。
2018-11-27
-
用作家足跡丈量世界
世界,是一本用足跡描繪出的絕妙好書。
2018-11-23
-
《冰凍時光之窗》與烏克蘭幽默文學(xué)傳統(tǒng)
在歐美人士眼中,大名鼎鼎的尤里·維尼楚克可謂當(dāng)代烏克蘭文壇的傳奇人物。
2018-11-23
-
石黑一雄:《我輩孤雛》給我的麻煩超過其他任何一本書
“ 我對三十年代的 上海 非常迷戀。
2018-11-21
-
《水滸傳》在德國:近兩百年的遇見與等待
《水滸傳》早期的選譯,重在冒險和艷情元素 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中,最早被譯介給德國讀者的要數(shù)《水滸傳》。
2018-11-20
-
羅伯特·麥克法倫:我以為自己很了解大山,直到我捧起這本書
編者按 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英國作家、學(xué)者,著有“行走文學(xué)三部曲”,2013年他受邀成為布克獎史上最年輕的評委會主席,《格蘭塔》(Granta)前主編稱他為當(dāng)代最好的行走文學(xué)作家。
2018-11-19
-
張定浩《竭盡全力的輕盈》:跟著自己的心寫作
J.D.塞林格逝世之后,像對待任何一位杰出的已故作家一樣,我們一直以兩種方式在緬懷他,一種是重新咀嚼他乏善可陳的軼事,而塞林格拒絕軼事的隱居生活旋即成為最大的軼事;另一種是重新解讀他為數(shù)不多的小說,貌似同情地理解霍爾頓和格拉斯家族的精神境遇,貌似公正地評價其社會意義。
2018-11-18
-
作為封印的詞語——阿甘本與詩的終結(jié)
倘若我呼喚,究竟有誰在天使隊伍中傾聽? ——里爾克《杜伊諾哀歌》哀歌一 一、頌歌與哀歌: 從里爾克到荷爾德林 一個公認(rèn)的事實(shí)是,里克爾的《杜伊諾哀歌》晦澀難讀。
2018-11-17
-
當(dāng)代拉美文學(xué)中的老年敘事
從某種意義上說,任何一部小說書寫的都是時間的流逝,“變老”是所有故事的主題。
2018-11-16
-
追風(fēng)的勇氣
記得曾經(jīng)看過一句話,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comfort zone”,中文或可譯為“舒適區(qū)”。
2018-11-16
-
《珀金斯的帽子》:忠于某些事實(shí)、情感,也忠于幽暗的自己
“他總是戴著帽子, 一頂七號大的灰色淺頂軟呢帽, 哪怕在辦公室一個人看稿時也戴著。
2018-11-16
-
荒野的召喚:艾米麗·勃朗特詩歌中的生態(tài)意識
2018年是英國作家艾米麗·勃朗特(1818年7月30日-1848年12月19日)誕辰200周年。
201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