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 高曉聲奮筆迎新春

      1980年6月,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高曉聲的《七九小說集》,共12萬字。

    2024-02-08

  • 百年前逛頤和園需執(zhí)照

      頤和園是清廷最后修建的一座行宮御苑,以萬壽山、昆明湖為主景區(qū),以佛香閣為中心,在西山群峰的背景下,又有玉泉寶塔與萬壽山上的建筑群體遙相呼應,水天之間形成了極具中國山水園林特色的美妙景觀,也是北京必逛的景點之一。

    2024-02-07

  • 林賢治:王得后,從研究室到十字街頭

      一、拱廊:通往“立人”之路 五四過后,學界頗有人提倡“踱進研究室”,意即把研究室當作動蕩時代的一塊飛地。

    2024-02-07

  • 邵寧寧:步韻仿作中的精神成長

      1901年的《惜花四律》是否算魯迅的作品,向來就頗有爭議。

    2024-02-07

  • 柳青:文學是“六十年一個單元”

      2024年第1期的《人民文學》上,刊登了當代著名作家柳青的小說《在曠野里》。

    2024-02-06

  • “有明天,就有未來”

      40年前的1984年,隆冬二月。

    2024-02-06

  • 李岱:人到中年話《人到中年》

      驚聞《人到中年》作者諶容遠行,心中有些感慨難過。

    2024-02-06

  • 汪勝:我與蔣風先生的忘年友誼

      2024年10月,1925年10月21日出生的兒童文學理論家蔣風將迎來他的百年華誕。

    2024-02-06

  • 豐子愷“偷”詩

      李叔同是民國時期著名的詩人、作家、音樂家和教育家,豐子愷跟隨李叔同求學期間,深得李叔同的賞識,豐子愷對于恩師李叔同的才華和人品也極其欽仰,師徒二人情誼深厚,惺惺相惜。

    2024-02-05

  • 李澤厚的“冷凍頭顱遺囑” 已執(zhí)行,人生最后震撼的感嘆號

      李澤厚八十歲生日前,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訪,首次向外披露了自己的“冷凍頭顱遺囑”,他說: 我不會有墓志銘。

    2024-02-05

  • 陳漱渝:馮雪峰筆下的姚氏父子

      魯迅有一首七絕《贈蓬子》: 驀地飛仙降碧空,云車雙輛挈靈童。

    2024-02-04

  • 周立民:學術大佬和寶貝學生

      一 話說一九三四年年初,清華園里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為了一個出國名額的推薦,由歷史系鬧到學校甚至教育部層面。

    2024-02-04

  • 程永新憶程德培:唱歌的人不許掉眼淚

      程德培和程永新 2023年9月28日,我與幾個朋友相約聚會,傍晚6點37分,收到德海發(fā)來的微信:德公走了。

    2024-02-04

  • “讓我來為國家趕趕工作吧”——回憶沈從文先生

      幾十年來我一直想寫這個題目,因為我在24歲那年被推薦給沈從文先生畫圖時,還完全不知道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024-02-02

  • 他們影響了張謇

      張謇(1853—1926)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標志性人物,他頭頂有諸多光環(huán):清末狀元、立憲派領袖、民國“產婆”和民初政府重要成員等。

    2024-02-02

  • 趙樸初先生與上海繼光中學的情緣

      提起趙樸初先生,人們大都知道他是杰出的社會活動家、佛教領袖、詩詞大家、書法家,但是鮮有人知道在他充滿傳奇和奉獻的人生中,曾有過一年的國文教師的經歷。

    2024-02-02

  • 謝其章:我在青海的五百八十六天

      在天高皇帝遠的青海,在杜甫“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的青海湖,在刀郎《德令哈一夜》的旋律里,我耗費掉了青春的五百八十六天。

    2024-02-02

  • “往往”是“衣服在山西”

      一、文章之緣起 這是一篇頗費周折的文章,盡管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仍然是淺顯,思慮卻已經耗去很多。

    2024-02-02

  • 啟功為何不寫回憶錄?

      啟功(1912—2005)是中國書法界的泰斗。

    2024-02-01

  • 姜德明《余時書話》誕生記

      姜德明先生的《余時書話》梓印之際,如今早已改執(zhí)教鞭的龔明德先生尚未離開四川文藝出版社,是這部中國當代書話善本的責任編輯。

    2024-02-01